四、获得现场细节

四、获得现场细节

在前面的叙述中,笔者已经多次强调细节在新闻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刻画新闻人物,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还可以表现新闻主题等等。观察是获取细节的最主要途径,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衣饰、容貌等等,可以察看新闻事件的环境、人物、事物以及它的发展进程等等,通过这些采访行为记者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细节从而起到特定的表达作用。

2018年,澎湃新闻制作发布了融合新闻《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在介绍澜沧江源头时,记者拍摄了大量动物:嬉戏的旱獭、翱翔的雄鹰、觅食的雪豹、在山间跳跃的白唇鹿等等。新闻还包含360全景视频体验和小环境展示视频,展示有大江奔腾、雪豹护食、村民救助雪豹等等情景和细节,这些制作精美的画面有极强的现场感,仿佛把观众带到了美丽的三江源头,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角落。

二维码8.1 《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

新闻记者要想把新闻人物写活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观察和抓取人物肖像细节和语言、动作细节。2019年11月,《新京报》刊登的人物通讯《杜富国:经历生死雷场,新路山高水长》开头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肉眼可见的是从脖子到肩膀、到腹部、再到大腿,凌乱分布的几十条伤疤,粉红色的凸起与褶皱,像蚯蚓一样,爬满了躯干。他的眼睛完全失明,眼球被摘除后戴上义眼片,长时间隐藏在墨镜之下。两只手已经截肢,小臂仅剩二分之一,甩动空空的袖管成了惯常动作。身体属于杜富国,他是一名扫雷战士。2018年10月11日,27岁的杜富国在执行扫雷任务时,一枚加重手榴弹突然爆炸,他浑身是血,被抬下雷场。

图8.1 排雷英雄杜富国

在文中,还有这样的描写:

……早上六点半,附近军校起床号准时响起,杜富国从黑暗中醒来,然后在黑暗中摸索。

衣服在睡前就摆放在固定位置,他挪到T恤的位置,先用鼻子蹭衣服,分辨正反面,有的衣服靠商标或者裤带分辨,碰到前后一样的,战友就在正面别上个浅蓝色的小熊挂件,方便杜富国分辨。

分清正反后,杜富国用牙齿咬起衣服一端,伸胳膊,头钻进去,左右摇晃两下就穿好了上衣……

……天完全亮透了,重庆满城雾气蒙蒙,打湿一地桂花,淡淡香气从窗户飘进来。护士量完血压,杜富国笑呵呵打招呼:“你今天来的早呀。”护士问:“擦眼睛了吗?”他在床边坐得端端正正:“就等你了,你给我擦吧。”两只衣袖被他左右甩来甩去,像个撒娇的小朋友……

……打针继续,痛到极点,他嘴巴张到最大,眼睛紧闭,脸憋得发红,忍着不让自己喊出来,半截小臂忍不住翘起,肚子因剧痛吸气而狠狠瘪下去,露出根根分明的肋骨。四根针管,整整60针,刚一打完,他紧张的表情一下不见了,笑了出来,露出洁白的牙齿……[4]

记者就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杜富国生活以及疗伤的点滴细节,再通过笔墨把它展现出来,这样一个排雷英雄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