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从“铁本风险案例”反思“行业维度”的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经典案例:从“铁本风险案例”反思“行业维度”的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铁本“折戟”:违背行业周期行规律的民企“重型化”悲剧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筹建于1997年6月,厂区面积18公顷,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公司下辖3个分厂,员工2050人,其中外聘高级工程师、技术工人838人。公司拥有1200薄板轧机3组6台,具有年生产矽钢片20万吨的能力;有化铁炉3台,30吨转炉3台,10吨转炉2台,LF精炼炉1台,连铸机三机三流1套,四机四流2套,制氧能力每小时7800立方米,年设计生产能力100万吨连铸坯;650开坯机组1套,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公司主要生产矽钢片、连铸坯、轧辊三大类产品,2000年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为武进“百强企业”。

2002年初,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简称“铁本”)筹划在常州市新北区魏村镇、镇江扬中市西来桥镇建设新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该项目设计能力840万吨,概算总投资105.9亿元人民币。2002年5月,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先后成立7家合资(独资)公司,把项目化整为零,拆分为22个项目向有关部门报批。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扬中市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先后越权、违规、拆项审批了铁本合资公司的建设项目。在“审批程序”完成之前,铁本在2003年6月就进入现场施工。

2004年3月20日、21日,江苏常州市委市政府两次召开“铁本项目”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对项目下达了停工令。这个由民营企业家戴国芳组织的,一度顺风顺水、备受政府和银行支持的庞大项目,由此偃旗息鼓。6天后高峰时施工人员上万的铁本工地变得空空荡荡。这个场面戴国芳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因为在4月15日参加完公司的一次中层干部会议后他就被有关部门“带走”,然后再没有回来。

不久,国务院专项调查组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报,公安机关已对戴国芳等10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拘强制措施,责令铁本项目立即停工。江苏省委、省政府和银监会已对涉及失职的8名政府和有关银行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及组织处理。

“铁本事件”事件前后,一系列针对过热产业、银行信贷、土地市场的调控措施密集出台。中央政府旨在推动“科学发展观”,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也随之进入高潮。一些起初还有顶撞之意的企业忽然变得鸦雀无声。“铁本事件”成为宏观调控的标志性事件,不过如果用商业史的眼光来看,它的另一个标志性意义更应该引起重视:2002年开始发力的“民企重型化”潮流由此进入低谷。2002年下半年以后,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这些曾一度被视作冷门或者所谓“夕阳”的产业,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强劲的部分。其中,最大的推动力不是来自于国有(控股)企业而是来自民营企业和外资。凭借着在轻工业、房地产、消费品甚至农业方面的丰厚原始积累,民企开始涉足投资更大、风险也更高的重工业项目。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实力和雄心不断膨胀的民营企业家们跃跃欲试地参与这场重型化的一“盛宴”。

(二)鹿死谁手:“铁本”事件中六家金融机构的“沦陷”和工商银行的“独善其身”

在此期间,共有中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向铁本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提供授信43.4028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常州分行25.7208亿元,农业银行常州分行10.3106亿元,建设银行常州分行6.5608亿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京分行5000万元,广东发展银行3000万元,常州武进农村信用联社105万元。在铁本项目叫停之前铁本公司已经拿到了大约26亿元的贷款,铁本项目停工后,给这些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在“贴本案件”中没有提供任何融资,这要归功于该行的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经过对钢铁行业的全面分析,该行预见性地认识到钢铁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因此,在2003年的钢铁行业信贷政策中,明确规定钢铁项目属于严格控制的信贷领域,除非总行允许新增加融资的客户,其他新增加融资项目一律报总行审批。这一具有刚性控制的行业信贷政策取消了分行融资审批权限,从而成功规避了行业信贷风险。

铁本事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缺乏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关注和研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四条指出:“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而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恰恰忽视了这一条。可以说绝大部分基层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即使总行一级的研究机构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业务品种的创新方面,而忽视了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期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钢铁行业在我国属过热的行业,也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收缩的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已对钢铁投资开始进行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这类行业的贷款应该谨慎,对这类项目的风险要高度重视,信用评级应该从严。然而,“铁本项目”中的几家银行却没能在该项目贷款后,对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预测,没能及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贷款结构,有的银行甚至还追加对该项目的贷款,这就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三)“行业维度”的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思考:关乎信贷决策的“行业投向”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运转的,这一环境由经济、市场、人文地理等非企业能够控制的外部因素决定,尤其是该企业所处的行业。传统评估方法往往强调企业自身的风险,而对企业所属行业的作用考虑不充分。作为投资决策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评价信贷客户优劣的主要依据是客户的财务现状,而对客户的行业兴衰背景关注不够。事实上,信贷客户的财务指标只是对客户即期或过去短期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不全面反映,而且财务指标的恶化往往滞后于经营状况的下滑。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银行存在的不良资产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行业的兴衰而引起的。如前几年投在纺织、煤炭等行业的贷款,由于行业的收缩,有相当一部分贷款转化为不良资产。

实践证明,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环境下,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对具体企业的影响程度变得越来越明显。当前,许多国际大银行在进行客户风险分析时都把行业风险度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赋予其较大的分析权重,如美林银行权重为30%。而国内银行对行业风险的整体分析还不够深入,对其在风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常权重仅为5%-10%。行业分析能使投资管理行业准确、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建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行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的运营,是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由于行业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体所组成,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成员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相同性或相似性特点,其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一旦发生行业信贷风险,就意味着同一行业内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了风险,且区域范围广、损失数额大,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也十分强烈。如图所示,“行业维度”的信贷风险分析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行业分析对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行业的“结构”维度

行业结构分析要求商业银行深刻理解行业的“差异性”。单从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或银行立场出发,贷款资金介入寡头垄断行业或完全垄断行业应是较理想的选择,也就是信贷资源的最佳配置行业。

2.行业的“生命周期”维度

对行业初创阶段的银行信贷存在着高风险、低收益甚至血本无归的可能,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不宜进入;发展阶段的行业银行信贷资金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可以试探进入;在行业的成熟阶段,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较为稳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介入这些行业具有低风险低收益,但收益相对稳定,这对经营追求稳定的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是较好的选择;对正在步入衰退期的行业,一般具有低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商业银行在对这类企业的信贷把握上,应限制新增信贷资金的进入,研究存量贷款的尽早退出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行业成长阶段的判定主要依据动态测算该行业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相关边际贡献。

3.行业的“经济周期、经营状况”维度

商业银行要在对行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判断行业的经营风险的高低。对于信贷风险承受能力差的商业银行应尽量选择低风险,且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的行业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时进入;对于信贷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商业银行在把信贷投入重点尽量放在低风险行业的同时,可适当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随着经济周期变化的行业作为市场客户目标,当然应避开处于初创阶段的行业进入;对于信贷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信贷组合的方式,把信贷投入重点适当向高风险、高收益、处于成长阶段的行业倾斜,还可尝试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具有较大发展前途尚处于创新阶段的行业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

4.行业的“进入或退出的选择”维度

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对一定时期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结构进行某种程度干预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传导机制,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国家重点或优先扶持的产业,往往是国民经济中的瓶颈行业,所以产业政策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在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这类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在“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这类行业仍然会得到国家在税收、利率、贷款条件、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的优惠。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还会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而且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选择这类行业或产业中的企业作为自己的信贷客户,贷款风险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当然,这类行业中企业会成为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极力介入的争夺重点。相反,国家正在限制或淘汰的夕阳行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要在国家这些限制政策公布之前,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尽早制定退出策略,从这类行业中整体、及时、有效退出。综合观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虽然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商业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反应不够迅速,对行业的生命周期把握不及时,从而错过了系统、有效的整体退出时机。

【信贷反思录】结合铁本事件,商业银行如何从行业维度实现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