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人们内心的流露与掩饰

微表情,人们内心的流露与掩饰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会持续一瞬间,但它最容易暴露内心真正的情绪。

宋博和曾雄是好朋友,也是大学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一位同学高兴地告诉大家他的两个孩子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所有人都纷纷对他表示祝贺,真心地替他感到高兴。

后来,曾雄悄悄地对宋博说:“他一定是在说谎。”

宋博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说?他看上去那么高兴,应该是真的啊!”

曾雄说:“他表面上是很高兴,但那是装出来的,你仔细观察他的微表情就知道了,他刚才露出了一刹那犹豫、迟疑的神情。”

后来宋博碰见了那位同学的妻子,他的妻子悄悄告诉宋博自己两个孩子的工作都不太理想,只能勉强过日子,希望宋博能帮孩子想想办法,她老公是个好面子的人,拉不下脸来求人。

同学的妻子走后,宋博心想:看人真的不能看表面,还要时刻注意微表情啊!

宋博这位同学的微表情泄露了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到,都相信他讲的话是真的。“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做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研究表明,只有10%的人具备察觉微表情的能力。

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善于捕捉微表情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微表情通常只是一刹那的心理流露,通常会淹没在其他的表情当中,但有时即使忽视了,我们的大脑也仍会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你发现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也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微表情的含义,我们就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增加人们之间的隔阂。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更能够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善于发现微表情,更要正确理解微表情。

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微表情,每种微表情都有特定的表现:

高兴: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眼睑收缩,眼睛尾部形成“鱼尾纹”。

伤心:眼睛不自觉地眯起,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害怕: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愤怒: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厌恶: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惊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轻蔑: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