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暴露其内心的秘密
一个人深层心理的欲望和感情,首先会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中,可以透过他人的眼睛观察到对方的内心。眼睛视线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眼神,正是这些眼神泄漏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视线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前奏。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视线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观点来了解。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对方视线放在哪里?最先要考虑的,即对方有没有看你。
第二,视线的动态中,对方是一直看着你,还是视线立刻转移,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
第三,视线的方向,看对方是否直视着你。
1.交谈中,对方的视线有没有看你,这关系到对方对你的谈话有没有兴趣
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对方完全没有看你,便可以认为对方对你完全不关心、无兴趣,也没有亲切感。如果对方的眼睛看远方,表示对你的谈话不关心或在考虑别的事情。
例如,当你很有诚意地向某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眼睛注视别的地方,则表示对方心中正在盘算别的事情,出于这种情况,你可以把说话权留给对方,通过倾听了解对方目前的想法,以便双方能够更好地交流。在这里需要注意,这种情况通常在陌生人之间不太适用,正常情况下,陌生人会偶然视线交汇,但通常不到一秒钟就会把视线转开。
同样这种情况,如果运用在女性身上,表现结果就不太一样。心理学家R·V.爱克斯莱等人做了一项实验;把事实告诉被实验者甲,然后要他在单独面对乙时将事实隐藏起来。尚未把事实告诉男性时,大约有66.8%的时间,男性会在一对一时直视被实验者乙,但是在接受事实指示后,直视对方的比率便降低为0.8%;而女性在接受指示以后,直视对方的比率反而上升到69%。结果表明,女性在拒绝沟通时,可能会采取注视对方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内心。
2.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移动,也能透视人的心态
通常情况下,眼神的活动方式,反映着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中,能够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与他人交谈时,两人初次见面,先移开视线者,一般性格较为主动,同样,如果在受他人影响时才移开视线,则另当别论。通常,当人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才会把视线主动地转移开来。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地地处繁华街市的几家商店,经常发生偷窃行为,这几家店主为此想了好多办法都毫不见效,一度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聪明的建筑师非常同情几家店主的遭遇,就想出了奇妙的主意来对付这些贼。他画了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的抽象画,镶于大透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建筑师的用意很简单——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就靠这么一幅画就可以改变目前的局面。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悬挂期间,果然偷窃率大大降低。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墙壁上画的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他们不敢与这双眼睛对视,每次总是极力避开该视线。因为内心原因,他们无法坦荡地与这双眼睛正常交流。在店内行窃时,他们总会产生被盯上的感觉,因而不敢再到这里来。由此,可见视线的移动,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活动。
3.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可以透视人的心态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视线总是不停地变化着方向,这是由于人们的心态随当时、当地的情境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视线方向,了解某人当前的内心状况。比如,对方的视线是斜视时,就表示拒绝、藐视的心理。
人们在交谈时,常常可以看到对方斜视的眼光。这种眼光的特性,一般表示拒绝、轻蔑、迷惑、藐视等心理。如果与他人交往时,对方的视线是斜视的话,可以在自己心里回想一下交往的全过程,找出问题所在。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虽然是斜视,脸上却略含笑意的眼神,此时表示对对方怀有兴趣。
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视线,可以准确地把握他人的内心动态,有利于掌控人际交往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