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了解其思想和人生态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人类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知识,读书不仅可以增进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了解那些自己从未了解的人,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些我们想去了解的人。
常读鲁迅的书,我们可以看出鲁迅锋芒毕露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作品最能反映这个人的思想,尽管我们不认识鲁迅,但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书中读出他的性格、读出他的人品。
冰心的小诗清新隽永,那时刚开始流行短篇自由体诗,冰心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一时间各种学习冰心体诗的风潮涌来。从冰心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秀的女子,一个思想纯净、文采熠熠的女子,一个温柔爱家的女子,一个关心他人的女子。冰心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发展,她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写给孩子的文章,面对小读者们的来信,她还经常统一整理,写了好多篇《寄小读者》,顿时,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作家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就算我们从未谋面,我们也似曾相识。
名家大师们的风格总是很容易就能被我们辨别出来,这正是因为他们的风格独具特色,没有特色的文章不会被人们注意,没有特色的作家难以在茫茫文海中扬帆远航。
沈从文曾经有一段艰难期,那段时间他没有了经济来源,无奈之下,写了几封信向当时几位知名的作家求助,郁达夫在收到他的信之后,匆匆赶去看沈从文,当时的沈从文正在四面漏风的破屋里进行写作,环境条件相当恶劣。
郁达夫急忙走进去:“哎呀,你就是沈从文……原来你这么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很好,一定要写下去。”
后来郁达夫给了他一定的接济,并把他的文章推荐给《晨报》,使沈从文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郁达夫从未见过沈从文,却因为沈从文的文章而认定他为一个可以相交的人,这足可见文章的魅力有多少,仅仅凭借看一个人的文笔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虽然有些片面,但在大多时候,还是可以借鉴的。
读书可以教会我们识人,多读书的人懂的东西必然要多一些。书虽然是间接经验的一种,但它也是由前人的直接经验总结出来的,书中的很多道理也是可以直接借鉴的。
比如,孔子教导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让我们要热情对待朋友。再比如,孔子在教育上倡导的“有教无类”,告诉我们认识人不要从外表来看,做老师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另外,也有很多书教会我们如何择友,或者如何真诚对待朋友。我们看人一定不能只看外表,《巴黎圣母院》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丑陋的敲钟人其实才是心地善良的人,而看似仪表堂堂的教父却是内心险恶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