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方的表面言语挖掘话外之音

从对方的表面言语挖掘话外之音

很多时候,人们不会采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采用一种婉转的说法,话里有话。这个时候,作为听者,我们应该透过对方的表面话语,深入挖掘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来,识别对方的真实想法,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只有识别出对方的真实想法之后,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回应。

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时,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吗?”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话,暗示这个商人是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并不困难,关键是要做出相应的对策来回应对方,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个高手。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做个有心人,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话里之话”,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主动权,让自己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

我们都知道,听人说话要听出“弦外之音”,以便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关系。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倾听,不动脑子去思考他人话中暗含的深意,那么,你不仅会被人看成是一个没有大脑、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还可能会因为理解错误而引发尴尬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户农家,住在半山腰上,平日辛勤种田,生活虽不富裕,但还算过得去,只是如果有个额外的开销,经济就会变得很吃紧。话说这天,男主人很久以前认识的一个普通朋友来拜访,虽然很少见面,但是交情还算不错,见他千里迢迢来访,一家人非常高兴,于是好酒好菜招待,男主人高兴地与他聊到天明。谁知这客人一住下来,就没完没了了,连续住了很长一段日子,而且似乎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

这个时候,家里的菜已经快要吃光了,偏偏正逢梅雨季节,户外的雨从来没有停过,无法下山去买些存粮,真是糟糕。妇人对丈夫说:“都没吃的了,你快想想办法啊!”丈夫无奈地回答:“他不走,我总不能请他自己离开吧!”妇人说:“不管你怎么做,反正已经没米下锅、没菜可吃了,你再不解决,我们三个人就一起饿死好了!”妇人越说越气,说完之后,就拂袖而去,留下不知该如何的男主人。

隔天,吃完饭后,主人陪着客人聊天,并看看窗外的景致,谈谈过往的回忆。这时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树上有一只鸟正在躲雨,而且这只鸟的体型非常大,是以前都没有见过的鸟类。于是,主人灵机一动,对着客人说:“你远道而来,这几天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富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别这么说,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你和嫂子不但款待周到,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感激不尽呢!”

“看,窗外树上有一只鸟呢,以前见过吗?”

“看到了。怎么啦?”

“我等一下准备拿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抓那只鸟来煮,晚上我们喝酒时,才有下酒菜呀,你觉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问:“当你砍树的时候,可能鸟儿早就飞掉了吧,你怎么抓它呢?”主人悻悻然地看着完全不了解主人用心的客人,说:“怎么会呢,在这个人世间,还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都还不知道要飞呢!”

一个不通人情世故、不会察言观色、不会倾听他人话外之音的人,是不会招人待见的。人生在世,人情世故不可不懂,听他人说话,也要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话外之话,弄明白他人心中的真实想法,才能够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