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戴墨镜行为

如何解读戴墨镜行为

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名人会在公共场合戴墨镜,我们对此也表示理解,戴墨镜不仅能让他们免除很多烦恼,还会让他们显得更酷。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部分戴墨镜的人其实是内心没底气,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带着墨镜也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还会给对方带来不适感。

不得不说,一些人之所以戴墨镜,是为了隐藏自己的“马脚”。在美国大片中,你是否看见那些特工总是戴着墨镜?这样,一来人们无法看见他们在看什么;二来墨镜可以使人看上去不够友善,他们也因此不用再对付许多想要接近他们的人。还有第三个可能的原因:他们戴墨镜是要让自己有威慑力,看上去更有操控权,更具威严。

这种情况下,戴墨镜可不是什么坏事,尤其当你的目的是要隐藏自己的时候。如果对手无法看见你在看哪里,那么眼神碰撞的机会就少了,在牌桌上激进行为的爆发概率也减少了。而且,要是你看上去不友善,那么其他玩家要和你交谈的可能性也小了,这正是要掩饰自己、不暴露任何讯息的玩家想要的结果。最后,如果你可以在牌桌上保持一副威慑的形象,其他玩家也不太可能和你玩情绪游戏,就让你戴着“斗篷”继续掩饰自己好了。

当然戴墨镜还有其他的理由,墨镜可以遮挡住许多由眼睛暴露的“马脚”,比如,瞳孔的放大和缩小(绿色和蓝色眼睛的人尤为明显)、眼窝的变化,还有眉毛扬起,等等。

但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没有特殊原因而经常戴眼镜的人,通常是不自信的。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刘女士经营着自己的一家皮具公司,因为经营有道,她的公司生意红红火火,但最近,刘女士在国外的丈夫事业做得更好,希望她能过去帮忙,并且,已经为她办好了移民。这种情况下,刘女士只好着手把自己的公司转手,在和几个收购公司几轮谈判之后,她看好了一家实力较好的公司,这家公司负责谈判的人姓王。最终,刘女士想再和这家公司谈谈收购价格的事。

这天,双方再次坐在了谈判桌前。刘女士满以为对方会接受自己提出的收购价,谁知道,谈判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姓王的经理却被手下人叫了出去,一阵嘀咕之后,对方又走了进来。

“王经理,发生什么事儿了吗?”刘女士问。

“是这样的,刘总,外地有一家我们之前想收购的公司,他们一直不肯合作,现在他们公司出现了火灾,目前正打算低价卖给我们,既然这样的话,我们自然愿意收购这家实力很雄厚的公司。当然,刘女士您也很有诚意,如果您在价格上再让步一点的话,我们也不会再费精力去与那家公司谈……”对方王经理一连串说了很多话。刘女士静静地听着,她哪里会轻信这些话,因为她注意到了一点,这位姓王的负责人第一次与她交谈的时候目光坚定,再回到会议室后,却戴了副墨镜。以自己多年的看人经验,刘女士明白,这位经理是因为心虚才戴墨镜的,他说的这番话中,肯定有猫腻儿。天底下巧合的事是有,但这样太巧合了,这家公司的火灾怎么来得那么不是时候!

于是,刘女士说:“王总,您看这样行不行,这事我一时半会儿也敲不定,我先跟我的几个董事商量一下,会尽快给您回复的。”听到刘女士这么说,对方也自然答应下来。

其实,刘女士这么做,是为自己赢取时间作调查。果然,不出刘女士所料,所谓的外地某皮具公司失火的事,只是对方编造出来的一个幌子而已,为的是杀价。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刘女士很快给了这家公司回应:“真对不起啊,几个董事商量了一下,还是觉得这个价格已经很公正了,如果您觉得不能接受的话,那么,我们也很抱歉。”对方的答复果然也如刘女士所料——他们答应以刘女士开出的价格收购这家公司。

故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女士的看人能力,在对方使出了一点小伎俩以图杀价时,她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气定神闲,从对方一个小小的举措——戴墨镜中看出对方心虚撒谎,进而做出新的应对策略:争取时间调查对方所说是否属实,最终又赢回了谈判的主动权。

可见,那些喜欢戴墨镜的人,乍一看很酷,其实,他们也许只是想要隐藏自己的软弱。美国的实验表明,给那些口吃或者不能流利表达的人戴上墨镜,他们就能够更流畅地在众人面前讲话。

专家认为,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同时,自己可以频繁地观察对方的举动,戴墨镜的人因此而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人如果不给自己戴上墨镜、在心中筑一道防线的话,就无法和对方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是克服软弱的招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与人交往时,如果你总是带着墨镜,那么,你的窗户就拉上了窗帘。别人看不到你的眼睛,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说什么,也无从了解你,对方会感到不适,同时,也不愿意相信你,那么心与心之间就不存在交流了。所以,与人打交道或与人沟通,目光交流是最自然、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想与人进行“心”的交流,千万别为了摆酷而戴上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