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十条戒律,读懂身体语言

掌握十条戒律,读懂身体语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掌握窥探他人内心的本领,因为这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人际交往,达到自己的交往目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这一本领,为此,心理学家建议,要想掌握身体语言的秘密,你需要掌握十条戒律:

戒律1:用心观察,做个称职的观察者。

对于想解密身体语言的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我们先来假想一下,假设坐在你对面的人正在向你倾诉内心的苦水,你的耳朵里却塞着耳机,不难想象,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举动,任何一个称职的聆听者都不会带着耳机参与谈话。

事实上,一些人在面对身体语言时,就好比戴了耳机一样,根本没有察觉到对方身体发出的信号。其症结在于,这些信号不是无法发现,而是人们疏于观察。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实验的主导者穿上了大猩猩服饰,然后,他从人群中走过,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些活动也在进行,到最后,实验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只异常的“大猩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你也会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抱怨:

“那时候我在跟他争吵,但不知不觉中,他居然打了我,我怎么就没有察觉到呢?”

“昨天我的丈夫突然对我提出来离婚,我当时都懵了,我以为他一直很满意我们的婚姻的。”

学校老师打电话来告诉我,我那十五岁的儿子居然嗑药三年了,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我以为老板对我的工作很满意,没想到他却把我解雇了。”

从这些抱怨的话中,我们看到了悔恨和惊诧,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些结果,与他们疏于观察是分不开的。

的确,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我们并未接受过这门课程的教育,幸运的是,在后天的努力中,我们是可以获得这门技能的。你需要做的是让观察、用心地观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不应该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觉投入的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精力和专注力方可练就的能力,同时,它也应该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

戒律2:结合具体环境观察。

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时,如果你能将其所处的环境考虑其中,你的理解会更透彻。

比如,假设你所观察的对象是刚目睹一场车祸的人,你会发现,人们表现得很震惊,然后会茫然地走来走去,甚至有可能走向那些经过的车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人们的大脑受到边缘系统的控制,于是就会出现颤抖、迷失方向、紧张等不适现象。

所以,当一个人出现以上现象时,我们可以想一想其中的原因。

戒律3:认识普遍存在的非语言行为。

有些身体语言具有普遍性,例如:人们有时会紧闭双唇,这说明他们遭遇了麻烦或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于是出现嘴唇按压这一动作。抓住对方一点点不自觉的动作,有时可以有效地处理一些问题。

戒律4:解密特异的身体语言。

普遍的非语言行为构成了一组肢体线索,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但还有一种身体语言线索,只专属于某一个个体的独特信号。

想要识别它们,就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的熟人,相处越久,就越容易发现。例如,如果你的同学在考试前有挠头或咬嘴唇的动作,你应该明白他这时非常紧张,这样的举动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后你便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到。

戒律5:与他人互动时寻找基线行为。

对于你周围的人,你必须注意仔细观察他们,比如,他们的坐姿是怎样的,常常如何摆放物品等,这样能帮助你分辨出他们的常态与特殊状态。

戒律6:寻找多种信息、综合判断。

精湛的应对能力能增强你通过观察获得多种信息的能力,掌握的行为信号越多,越能帮助你接近最真实的答案。

戒律7:一个人行为的变化很重要,它会告诉你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意图。

比如,当一个满心欢喜奔向主题公园的孩子被告知公园已经关门的时候,他的行为会立刻发生变化;当我们从电话里听到不好的事情或看到某件令人伤心的事情时,我们的身体会马上对这种改变作出反射。

戒律8:学会发现虚假的或误导性的非语言行为同样很重要。

练就这种区别真线索和误导性线索的本领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不仅需要用心的观察,还需要缜密的判断。

戒律9:区分舒适与不适,帮助你找到译解非语言行为的侧重点。

戒律10:观察要细微。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注意不到周围世界的细节变化,因此,也就意识不到周围环境的丰富多彩。一个人手脚的动作可能与他的思想或目的大相径庭,却很少有人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