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剧曲艺

(二)戏剧曲艺

四川省是戏曲曲艺大省,目前流播于四川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主要包括川剧、京剧、豫剧、汉剧等剧种,此外还包括四川灯戏、傩戏、藏戏、羌族释比戏、木偶戏、皮影等数十个民间小戏剧种。在曲艺领域,四川省还有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等曲种。其中,川剧、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多个戏曲曲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奇葩。

这些四川戏曲曲艺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四川各地享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相关县市已成为四川戏曲曲艺的重要传承地,如遂宁市、广安市岳池县、泸州市泸县、巴中市巴州区被称为“中国曲艺之乡”,成都市彭州市被称为“川剧之乡”,泸州市泸县被称为“民间演艺之乡”,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被称为“傩戏之乡”。这些戏曲曲艺不仅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体现着四川人的性格和情感,成为四川省的重要文化符号与标识。

作为四川戏剧的最重要代表,川剧始于清代,已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与巴蜀乡土文化相互浸润、融合发展的产物[6],将我国多种南北声腔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间文艺、民歌小调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等五种主要声腔和“四条河道”四个支派,堪称中国戏曲的缩影。川剧既有阳春白雪的高洁,也有下里巴人的淳朴。这种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品格,既反映出四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也展现出四川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品质特性。

川剧剧目数量繁多且独具特色,人们常以“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来比喻数量之多。目前共有剧目6000余个,既包括《黄袍记》《九龙柱》等传统经典剧目,也包括《巴山秀才》《死水微澜》等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后整理、改编、创作的新剧目。这些剧目十分重视社会教化功能,不仅传递了“忠、孝、礼、义、信”等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很多原创剧目将19世纪以来四川社会变革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名人英烈搬上川剧舞台,传递了大量历史人文信息,因而在研究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图为川剧《巴山秀才》的剧照。

与其他戏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川剧在新的艺术形式冲击下也面临困境。自1982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制定了“抢救、继承、改革、创新”八字方针。此后,四川省通过抢救代表剧目、建立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发挥传承人作用等方式,扶持和鼓励川剧行业,培育出27位“梅花奖”获得者,进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行列的有8位川剧表演艺术家,推出改编和新创剧目300余个。其中,有100多个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巴山秀才》《变脸》《易胆大》《金子》《山杠爷》等剧目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7]。近年来,《尘埃落定》《还我河山》等新编剧目还因其打破“定式”的创新表演方式而广受好评。其中,川剧《尘埃落定》成功把文学作品转换为戏剧作品,自2014年首演以来观众超过15万人次[8];川剧《天衣无缝》改编自同名谍战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既保留和发扬了传统川剧的精华,又是对现代审美的创新演绎。川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成为推广四川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现代戏剧领域,以成都市和凉山州为代表的四川各市州也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戏剧产业模式,推动戏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成都市通过政府补贴、场馆建设、剧目扶持等举措不断丰富戏剧演出品类,拉动市场消费增长,形成国有剧院、民营剧团以及学院派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高品质戏剧创作层出不穷。川话版话剧《茶馆》、城市定制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电音荒诞喜剧《欲望街角》等成为本土明星剧目,深受观众喜爱。根据《成都戏剧演出报告(2017.10—2018.09)》的统计,2018年成都市共上演戏剧2082场,同比增长74%,票房收入超5600万元,同比增长20%,成都市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的“戏剧第四城”[9]。凉山州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于2019年举办了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推出来自8个国家的312场戏剧活动,涵盖话剧、歌剧、默剧、实验戏剧、形体剧、新马戏、冰偶剧等多种戏剧类型,通过将彝族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与相关戏剧演出巧妙融合,使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而且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冬季戏剧节和中国西部首个国际戏剧节[10]

近年来,尽管四川省戏剧曲艺市场逐渐繁荣,但是仍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例如,川剧、清音等四川传统戏曲曲艺存在观众群体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拨款不足、编剧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基层院团生存困难。如何进一步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成为四川省戏曲曲艺行业需要应对的艰巨任务。现代戏剧在提升剧目品质、完善营销手段、建立演出院线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