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四川省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也显著提升。博物馆行业通过推出精品大展和创意节庆、提供均等化服务等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成为提升四川省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阵地。

2018年,四川省博物馆全年面向社会开放近700个基本陈列展览,举办临时陈列展420个,各种公众教育互动活动1600余场次,累计接待观众达7272万人次,名列全国前茅[21]。其中,四川博物院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观众超过20万人次;成都博物馆的“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共吸引50万人次前往参观,创下十多年来该展的全球巡展最高纪录;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在3个月内也迎来约70万人次观众[22];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宅兹中国——陕西西周青铜文物展”“人与神——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等一系列展览受到观众热捧,引发社会关注。

四川省博物馆还借助自身文化资源,推出了相关节庆品牌,带动当地旅游和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其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庙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诗圣文化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太阳节”、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复活节”等活动已成为四川省著名的品牌文化活动。全省共有20余座博物馆获评4A、5A级旅游景区,成为四川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7年四川省博物馆实现门票收入3.2亿元[23]。此外,全省39家博物馆开展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成都博物馆石犀公仔、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项链、武侯祠博物馆的小诸葛文具等取得较好销量。2017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全年销售额约6100万元[24]

图为四川省各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

四川省博物馆通过建设流动博物馆、开展文创大赛、进行延时开放、打造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基地等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和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7年四川省文物局开始在全省推动博物馆错时延时服务。目前,全省共有180座国有博物馆和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实现了各具特色的错时延时开放,使更多观众在晚上也能走进博物馆观展[25]。四川博物院在全国最早开办“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孩子在讲解中爱上传统文化;在全国最早推出“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让文物走进偏远山乡;打造了“文博教育”板块,使全省近千万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学文物、赏艺术。杜甫草堂以诗歌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为主线,开发了33门课程,在成都几十所小学授课,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