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陶瓷:成为传承标识和文化名片

(二)传统工艺陶瓷:成为传承标识和文化名片

建筑陶瓷之外,四川省还拥有种类众多、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陶瓷,分布于省内各市州,主要包括荣县土陶、邛崃青瓷、会理绿陶、仁寿彩陶、甘孜藏族黑陶、荥经砂器等。这些传统工艺陶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艺精良,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标识和文化名片。

荣县土陶。自贡市荣县陶土资源丰富,在秦汉时期就享有“陶乡”之美誉,其陶土纯度高、质地好,十分适合生产大型白酒等工业用容器和民用陶器。近年来,荣县大力推动传统土陶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市场需求走民用陶瓷规模化、工业用陶产业化、文创用陶精品化之路。该县充分利用四川省作为全国白酒和泡菜主产区的优势,与省内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业和眉山市泡菜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陶瓷酒坛、酒缸、泡菜坛等定制服务,在国内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产品还远销欧美和东亚市场。目前,荣县土陶在全国酒坛容器和民用泡菜坛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25%和15%[14]。荣县还将土陶与自贡彩灯制作技艺结合,将3万个“土陶罐+土陶莲花瓣+LED灯”制作成的大型灯组《吉祥佛陶宝瓶》亮相首届中国·荣县大佛文化灯会,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15]

图为仁寿彩陶、会理绿陶和荥经砂器。

邛崃青瓷。邛窑是中国彩瓷的始祖,先于“唐三彩”三百年,也是四川古代最大的青瓷窑系。邛窑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与南部地区,主要生产四川青瓷。其中以成都市境内的邛崃市烧造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质量最精。目前,邛崃市仍有少量陶瓷艺人坚持邛窑传统生产技艺,开发了相关现代生活艺术品,开展有关学术展览和论坛。但是整体上看,邛崃青瓷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待提高。

会理绿陶。凉山州会理绿陶烧制技艺始于唐宋,因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颜色碧绿晶莹,极为光亮,被称作“入窑一色,出炉万彩”。2009年会理绿陶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会理绿陶主要有富有民族风格的龙凤酒具,小巧玲珑的变形动物,造型各异的花瓶、花插、壁挂、台灯、茶具、笔洗等各类产品。会理当地也成立了绿陶开发文化公司,专门从事绿陶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会理县还建设了凉山首家民办陶文化主题博物馆——绿陶博物馆,开设了艺术家工作室,通过培养绿陶新生代传承人来恢复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仁寿彩陶。仁寿彩陶历史悠久,因当地原泥成陶后自然着彩而得名。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仁寿县日用陶瓷产品就远销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九十年代仁寿县制陶产业达到高峰,境内有制陶企业35家。仁寿彩陶主要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造型多样,色彩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仁寿县陶瓷产业逐渐进入衰退期,不少陶瓷企业倒闭,企业数量大幅下跌,生产处境堪忧。

甘孜藏族黑陶。甘孜州稻城县的阿西土陶是一种藏家的传统土法手工艺品,又称藏族黑陶,因其烧制后呈黑色而得名。黑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其制作工艺在距今4000多年前达到了顶峰。阿西土陶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烧制成的陶锅、陶罐、陶盆、陶壶、陶瓶都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最初藏民以陶锅等换取粮食和其他物品,现在阿西土陶已走向市场,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制品。

荥经砂器。雅安市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史,与宜兴紫砂齐名。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因能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和食鲜味美而广受赞誉。受现代电器的挤压,近年来荥经砂器的生产规模急剧缩小,市场不断缩小。为了抢救、保护这一传统制作技艺,2010年荥经县正式成立了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通过培养一批砂器制作技术人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推动荥经砂器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荥经县还打造了雅烧·荥经砂器文旅产业园的众创空间,吸引了众多荥经创业青年和大学生前来学习,将越来越多的新鲜力量注入到荥经黑砂产业,推动黑砂产业向前发展。

虽然四川省夹江县建筑陶瓷产业与佛山、博山、晋江等地齐名,但是在产业规模、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上与上述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以荣县土陶、荥经砂器等为代表的四川省传统工艺陶瓷虽然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但是很多老技艺都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生存问题。如何使这些老技艺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