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带动优势明显,版权产业发展增收效益好
2019年12月,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一带一路”版权国际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助推四川省版权产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奋力构建、拓展立体开放的新格局。图为出席论坛的嘉宾代表。
四川省版权产业中的丝绸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四川特色文化品牌,成为部分市州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省版权产业的就业人数为222.71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4.56%,在全省中的比重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12]。
以竹产业为例,川南的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竹资源丰富、竹文化悠久,不仅产生出竹帘画、龚扇、瓷胎竹编、竹黄雕刻等悠久精湛的竹工艺品,培育出多个“竹编之乡”,而且近年来还形成了涵盖造纸、家具、地板、工艺品、竹编产品、竹纤维、旅游休闲等环节的竹产业,各式各样的竹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眉山市青神县的“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还发展成为涵盖3000多种产品的竹编产业体系。青神县成立了竹编产业园区,引入竹编、竹加工相关企业20余家,开展竹编产业工人“千人培训”,将残疾群众、妇女、青年劳动者等作为培训重点,开设竹编制作、竹包装、竹家具生产的培训课程。目前全县总人口仅20万人的青神县,就有3.5万名从事竹编产业的手艺人,竹编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欧美、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青神县竹产业总产值19.57亿元,竹编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直接销售收入突破2.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8亿元。因版权示范带动作用好,青神县竹编产业园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荣誉称号。小竹编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大产业[13]。
四川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较差,脱贫压力大。在四川省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版权产业中的唐卡、羌绣、草编、黑陶等民族传统手工艺,通过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等形式的开发,在增加少数民族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脱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川省通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设立羌绣研培基地,自2016年至今西南民族大学先后培训了141名“绣娘”。其中不少人学成返乡后成为当地专业的羌族刺绣从业人员,甚至成功创业。羌绣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则受邀与星巴克、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推出羌绣元素的商品,近年来与这些品牌的合作费用就高达800万元。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草编历史悠久,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羌族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成立了8家草编合作社,对当地群众开展草编技术培训,并由合作社统一回收成品。农民在不耽误农活的情况下还可通过草编每月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羌族草编成功助力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在扶贫增收方面成效显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