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造福人民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老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定县塔元庄村,一声问候从围拢过来的村民中传出。总书记转过身来,微笑着和大家握手。
“几张方桌、几把条凳,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回忆起当时在村里召开座谈会的场景,那感觉就如同30多年前一次寻常下乡座谈,又让大伙儿想起当年那个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过”“很接地气”的年轻书记。
“当干部就应当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干几件惠及长远的实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话。当年他任县委书记时就是这样倡导、这样干的。”老县长程宝怀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听说正定农民因为高征购,粮食不够吃,顶着农业高产的帽子到周边地区买薯干充饥,习近平忧心不已。他跑省进京,反映问题,通过调查核准,上级把正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为调整和改变全县农业结构减轻了压力,也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此事至今让正定人民感念不已。
从人民利益出发,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小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这是一份情怀,一份承诺,一份使命。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起那个令他难以忘怀的梁家河。“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的标尺、定义时代进步的标识。
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十年历史成就,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的成绩单里,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高了!”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实际增长78.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0,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好了!”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增至87.5%。长江干流全线保持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到今年8月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
——“全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
——“安了!”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都有政策措施最密集的覆盖。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富足、扬眉吐气,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上有尊严地生活着、幸福地欢笑着、激情地奋斗着,充满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
…………
一项项部署,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犹记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