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领航法治中国前行的每一步,“人民”二字在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通过!”

几代人的夙愿,一朝变为现实。

2020年5月28日,伴随着人民大会堂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开启崭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

仅仅才过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人民”是总书记最深沉的牵挂。

民法典实施一年多来,从保护“头顶上的安全”到聚焦数字时代的人格权,从为见义勇为者免除后顾之忧到重视家庭家风,这部新时代的法典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法治保障。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展墙上的“彩虹桥”一头连着虹桥街道,一头通向最高立法机关——原来,这里有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2019年11月2日,临近傍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总书记听取了社区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服务基层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等情况介绍,并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

“你们这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你们立足社区实际,认真扎实开展工作,做了很多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让大家备受鼓舞。

如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了全国2/3的省份,而且还带动省一级、设区的市一级人大建立了5500多个立法联系点,通过“问计于民”让立法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100-1=0”!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法治公式”发人深省——

“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一批冤错案依法纠正,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新时代要求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司法为民,枝叶关情。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线上线下融合共享,全国四级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群众解纷成本显著降低;全面推开检察公开听证,是非曲直大家听,“法结”“心结”一起解……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保卫“舌尖上的安全”到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从个人信息保护到整治电信诈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不断加大,实实在在的法治成果为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