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从“制”到“治”,一字之变,意义重大。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2018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健步走到宣誓台前站立,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现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领袖以身作则,带头尊崇宪法、执行宪法,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庄严承诺凝聚在铮铮誓言里,将对法治的真诚信仰熔铸在亿万人民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在法治轨道上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厉行法治,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2021年3月1日,首部全国性流域立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制定长江保护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为长江永葆生机活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今年7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来到湖南株洲,了解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情况。当地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依长江重要支流湘江而建,曾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一度烟囱林立、厂房鳞次栉比。为保护好一江碧水,当地在进行清水塘整体搬迁改造的同时,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老工业区通过产业升级改造发生“蝶变”。当地老百姓兴奋地说,清水塘又“清”了!

十年来,全面依法治国护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化方案。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监察法的通过,意味着在法治轨道上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中国对外开放没有止步,而是制定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修改土地管理法到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以立法形式确认和巩固改革成果,筑牢人民幸福生活的法治之基……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十年来,立法和改革开放保持“同频共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既生机勃勃又平稳有序,汇聚起推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法治力量。

——建设平安中国,筑牢国泰民安的基石。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十年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2018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一场涤荡黑恶污浊、扫出朗朗乾坤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海南昌江黄鸿发家族涉黑案……一起起陈年积案被侦破,一个个黑恶势力被铲除,一把把“保护伞”被拔掉,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全。

法治既是建设平安中国的依凭,也是衡量平安成色的尺度。从新时代“枫桥经验”展现历久弥新的魅力,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中稳固法治社会的基础,到坚持依法治网,不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