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苦与笑

05 苦与笑

回上海没几天,拿车子去4S店做保养,常规两个小时就能取车,但检查时发现有个零配件要更换,下午才能取。所以放弃在店里干等,准备先回市中心。

阳光明媚,难得的蓝天白云,也不急着去办什么事,所以打消了叫车的念头,决定步行去地铁站笃笃悠悠坐个轨道交通。

毕业之后就很少坐地铁了,久远到怎么也想不起来上一次是几时。

开车的人大抵都有类似的感觉,私家车隔绝了你和匆匆行走在这个城市的人群。

虽然堵车令人极为无奈,市中心停车很麻烦,且最不想打交道的人类就是跟你说“停多久啊?第一个钟头15块,第二个钟头开始半个钟头10块”;然而,开车的人应该也极少有机会去体会上下班高峰鞋子被挤掉的痛苦吧。

怀着这样的千思万绪走进了地铁站,发现换乘通道如此炫酷,简直跟十几年前我读书那阵儿完全不同了。

90年代上海大兴建造基础设施,我们小学春秋游的内容,是去参观新建成的地铁一号线和南浦大桥。回来还要写作文,“赞美社会主义好!”

现如今,上海有十几条地铁线,我的认知范围依然停留在一号线去淮海路,二号线可以乘到浦东,想来颇为好笑。

车厢里的人大多低头在看手机,极少聊天,除了那些搞不清楚哪站要下车、嗓门又很大的中年男女们。

我坐地铁的学生时代,是没有关于手机的回忆的。记得清晨很早的班车,学生族大多在看书、背英文单词。在车厢里途遇相熟的同学,成为了上学路上最开心的事。

所以坐地铁,一点也不漫长。

乘车过半,上来一个外地女人抱着个两三岁大的男孩。那女人拖着个极大的行李,大包叠着小包。站在靠车门的阿姨妈妈们叫唤了一声,一众人合力帮她把包拖进了车厢,还给她和孩子让了座。

这座城市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上海的阿姨妈妈们虽然背负着广场舞扰民、占着宜家餐厅相亲、天天迷恋柏阿姨的节目怀疑自己媳妇争产的种种恶名,他们还是非常善良和乐于助人的。

一个城市,有血有肉,才真实。不是吗?

那女人始终微笑致谢,坐下后跟孩子玩了起来,丝毫没有幽怨悲苦写在脸上。两三岁大的男孩本是最顽皮的年纪,坐不定站不定,却乖乖坐在妈妈腿上。

心里一下子感触起来。我们这一代,真的太娇气了。养个孩子似天大的事,长辈全体出动,保姆阿姨一个不能少,还成天抱怨自己多苦多累,好像少睡一会儿少吃一点就立刻会暴毙一样。

祖父母那代,家里生五六个是常态,一样拉扯长大。父母那代,要赚钱要奋斗,条件远没有今天好,我们依然生龙活虎。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辛苦,比你苦一百倍的还在欢笑,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点点事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