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on’tjudge
空气冷冽却阳光明媚,天空碧蓝。经历了人心惶惶的雾霾,竟萌生出一种大病初愈的心情——好空气如健康一般,得来不易。
于是,在低至零度的阳光下跑了将近十公里,真是一件极舒畅的事。
近日重温1998年金城武的成名日剧《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片中男神扮演了一位流行音乐教父,爱上了感染HIV病毒的女粉丝。由当年16岁的深田恭子出演的高中女生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生活一下子崩塌了。
金城武拉着她的手狂奔在街头,“奔跑时,忘记了自己生病的事。”
90年代的日剧情节虽也狗血,但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励志和积极向上绝不是如今那种物欲横流的影视作品能媲美分毫的。
在奔跑中忘却自己的病、生活中的烦恼、工作和感情的困扰,是比什么烂醉如泥哭天抢地的惺惺作态,都要令人振奋。
只是你不曾尝试过,也许不会懂。
对于不曾经历的事,我们总想表达些什么,但不论说什么,总有失偏颇。
多年前,一次与两位同事一起坐车去外地工作,当日来回,完成工作已经很晚了。回途中一位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嘱咐丈夫带孩子去家门口的小餐厅等她,说今天没有时间准备晚餐,随便打发一下,孩子要早睡的。
同事下车后,另一位便冷冷地评论起来,“看看这生活,被孩子拖累死。”这位年纪不大,却已是公司高层,为了事业或其他吧,与丈夫决定做丁克,不要孩子。
那时我只是个新晋菜鸟,领导说什么,我也便附和什么,“是哦是哦,那么辛苦工作一天,回去还要操心孩子。”心里也颇为认同,觉得那女同事的生活,与外面的天色一般灰暗。
时隔多年,有孩子的女同事还是那个样子,孩子一天天大了,她的烦恼从孩子的温饱变成孩子的教育。而丁克女跳了槽,幸不幸福,我不知道。
其实幸福,与有没有孩子、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喜欢的工作,究竟有多少关联呢?
回想这些年来,我自感最幸福的瞬间,包括了孩子出生时的感动、与朋友分享美食时的喜悦、家人给我发来短信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会陪我一起,以及昨日在寒风中奔跑的那一个小时。
我们身边的人,有人单身,有人结婚,有人生孩子,有人生了不止一个孩子,也有人不要孩子。这是绝对没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分的。可是,偏有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决定了自己的状态之余,偏要把别人划分到错误的那一端。
一个同年的朋友,没有孩子,与妻子过着外人觉得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赚了钱便休假出国到处玩。
可他偏偏要把别的群体打入被批斗的行列,时常在朋友圈发些“要孩子干嘛!要二胎就是中国人虚荣心作祟,别人要了你也要!”等等等等。
明明可以把旅行生活的美好分享给朋友的一个人,偏偏要用自己的不平衡污染朋友圈。
你没有孩子,便没有资格说有孩子的生活是不好的。你没有钱,便没有资格说有钱人的烦恼太多。每一种生活都有快乐和痛苦,生活本就不易,没有唾手可得的东西。
好比有长辈一起照顾小孩,你可以轻松自由很多,却难以避免婆媳共处一室产生的矛盾;你独自一人操持孩子,他必然更为守规矩好带,可连轴转的家务事哪有不累人的。
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好与不好,所以,我们都没有资格去随意评论不曾经历过的生活。
过气经典美剧Gossip Girls(绯闻女孩)一开场,女主角做了点离经叛道的事儿,于是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希望她讲出真相,说了句“We don’t judge”(我们不评判)。
真的觉得好棒!
不论你做了什么,出于什么原因与目的,作为你真正的朋友,我们不会来judge你!
世间没有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却管不住那张嘴去评判——我时常这么检讨自己来着。
(1)
表姐的儿子今年升高中,读书不太用心,表姐心焦。离新学期开学还有两天,寒假作业还没完成,家庭战争打得如火如荼。
听说表姐要请两天假,在家监督孩子做功课。替表姐心累,跟表姐说,读书随他去吧,爱读不读。
说罢便后悔,心中那个理智小人出来垂打胸口,无数次。
谁人不望子成龙?之所以说出了风凉话,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小,离上学还有个把年,眼前顾得上的只有把屎把尿。
(2)
同学聚会,一女同学说准备年后辞去工作带着年幼的孩子去国外生活。
“你这样为了孩子牺牲也太大了!”同桌另一位女同学脱口而出,一本正经。
这一次,我的小锤子想捶打这位单身白目女的胸口。
可有孩子的女同学显然是情商智商上乘的代表。
“不是只为了孩子,当然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我自己也想学习更多的东西见更多的世面,跳出现在的comfortable zone(舒适区)。人生苦短,不想过千篇一律的日子,想活得更精彩!”
鼓掌!满分!
(3)
年轻的学弟,初恋遇挫,对方一脚踏了好几船。分手后,便打不起精神,凄凄惨惨,对爱情失望。
聚会上,学长们的言论出奇一致——“这算什么事儿?等你多谈几次恋爱,多受几次挫,找到了真命天女,初恋这一出你连回忆都懒得回忆。”
话虽不错,但对于未经历过的人来说,以后的事,他只能预想,不能体会。此时此刻,他能感受到的大抵只有初恋的刻骨铭心、被背叛的伤痛,以及现实与期待不符的挫败感吧。
感情之路,本就是被这些挫败和伤痛成就的。而这些风凉话,唯有经历过的人自己回头看,才有资格说。
(4)
春节伴随着第一个月圆日宣告正式结束,返城高峰在今天这个工作日来到。
外来务工者们节前为了回乡过年,高价票照买,现在又要大包小包回来了。中国每年的春运已被外国媒体形容为“人口大迁移”了。
“折腾!何必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回去?搞得城里保姆荒快递中止,花了不少钱回去,现在又挤回来了?”
城里人的风凉话大多是这样的调调。
可中国人那树要皮人要脸的哲学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离开家乡的父母和孩子,在外务工赚钱的人,不就是为了每年的这个时候,能打扮得山青水绿,提着大包小包回家——衣锦还乡的执著,不曾经历过的人,不会懂。
我们活在一个人与人空前紧密联系的世界里,以前有邻里街坊家长里短,现在有微信微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前所未有的透明化,于是更多的judgements来自身边的人甚至不在身边的人。
然而,科技发达,始终没有改变一件事——少有感同身受,任何评价都只是风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