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藕夹
上海的冬至日,将近20度,闷热潮湿。听说明天要降温,再不来个彻彻底底的三九严寒,真怀疑这地球要爆炸。
猜想这节气大抵是如此,充满阴森诡异反常的种种。
小时候与姨母一起生活,家庭妇女总有很多民间理论——“冬至前夜早点回家,不然嘴也歪掉。”她总这么叮嘱我,然后讲一些乡下流传的鬼故事。长大了猜想,这“嘴也歪掉”指的是中邪的人看上去面相怪异吧。
无论如何,自小胆子细,一到冬至清明这样的日子绝对不会在外逗留太晚。唏嘘的是,当年指点种种迷信传统的姨母已入了土。每到冬至想起“嘴也歪掉”的理论,心中对故人也甚是怀念。
昨天姑姑差遣表哥送来自己做的藕夹(那是一种两片藕中间夹着厚厚的肉饼,裹了面粉后油炸再红烧的美食)。
不知道是何地特产,祖母在世时会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吃,逢年过节家里聚餐也少不了这道既可做点心也可上桌的菜肴。
祖母是山东人,满族,抗日时期受过日本教育,会讲些日本话。父亲排行倒数,而我自小并未与祖母在一起生活过,只是小时候时常探望她,加上她自我幼年起年纪就挺大了,后来又患了老年痴呆不太记得我,所以对祖母为数不多印象深刻的事,藕夹算得上其一吧。
姑姑做的藕夹很好吃,家里没人做这工序复杂的食物,许久未吃,昨天微波炉加热后一连吃了三个。
“可这味道好像跟奶奶做的不太一样,”东西还没完全咽下,我随口说了句。
“你奶奶做的好像更脆,大概是拿过来凉了又再加热的缘故吧,”母亲竟然认真回答了。
“你也记得奶奶做的藕夹吗?”我以为她要说“那你还吃三个?”
这记忆里的味道,终究是不能完全被实现的。
我最最讨厌的宣传就是“小时候的味道/80后集体的回忆”之类的假情怀套路。我自己都不太清楚小时候的味道是何味道。
我最最怀念的霉干菜烧肉、雪菜肉丝面都出自姨母之手,后来那么多年在外面的店里从未吃到过一样的味道。
后来明白,不是这菜肴有多少秘方,而是你心中已认定,这味道,是随人永埋深土,再也吃不到了。
心中有了既定的剧本,认定的了事,又怎会随随便便找到符合你要求的呢?
因为读了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很被吸引,于是找到2008年翻拍、由福山雅治出演的电影来看。就电影本身来说,拍得很不错,但是勉强看了小半,实在无法继续。
心里对每个场景、每个人物、每句大致的台词都有了小说中的预设,看片变成审片,根本无法投入。如同这一碗面一道菜,与记忆中的细节处处比较,很难一模一样。
人也一样吧。所以我们总说,要放下过去,才能完完全全投入到新的人和新的生活中去呀。
冬至过后,昼渐长夜渐短,夜不长梦不多,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