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时的大雨

准时的大雨

大雨怎么会知道时间,并准时到来呢?世界上还真有这样的奇观呢!准时的大雨主要有“喊雨”、“报时雨”和“夜雨”。

我国台湾省屏东县与台东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湖泊,当地人称它为“巴油池”。人们来到湖边,只要对着湖泊高喊一声,不管当时的天多么晴朗,甚至烈日当空,云雾也会立即从东、西两个方向汇拢过来,笼罩山谷,盖住湖面,并带来一阵小雨,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喊雨”。但不久就云散雨止,太阳又露出笑脸。有人认为,这里处于高山地区,气流不稳定,加之东、西两岸的气流不断侵入,空中水汽十分充沛,受声浪激荡后,上下层气流对流加剧,水汽迅速达到饱和点,因此云起雨落。

在云南高黎贡山中的一些湖泊,也会产生喊雨现象。不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呼喊,就会使本来晴朗的天空,瞬时变得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大雨滂沱。1978年6月的一天上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行十几人,来到云南碧罗山上的子里湖畔采集标本。临近中午,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大家汗流浃背。忽见草丛中跑出一只麂子,“砰!”有人开了一枪,麂子应声倒地。当他们扛着麂子在山坡上行走时,霎时间大雾迎头罩来,蓝天变得昏暗了,地面咫尺莫辨,接着就是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大家急忙往营地奔,结果却迷了路,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陆续找到了驻地。

碧罗山海拔3500~4000米,山上有大小不等的湖泊几十个。这里四季界限不明显,只有干季和湿季之分,每年11月至第二年4~5月为干季,5~10月为湿季。枪声引来大雾、大风和暴雨的现象就发生在湿季。据当地人介绍,在干季,即使枪声震天,也招不来大雾、大风和大雨。

科学家对这些能“呼风唤雨”的湖泊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湖区湿季里高温高湿,但湖水却源自山顶雪水,温度极低,从而在湖面上保持了一个低温层。由于这些湖泊处于山谷洼地,平时很少有风,这使湖面的低温层与上空的高温高湿空气层能保椿极不稳定的平衡,一旦有外界的声浪冲击,就会导致上、下空气层的剧烈对流,造成猛烈的狂风。同时,湿度大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又迅速凝结成水滴,于是顿时云起雨落了。

“报时雨”主要出现在一些赤道地区。巴西的巴拉市每天都要下几场雨,每一场都在一定时间下。市民们便把这种准时的降雨当做“报时钟”。这里气候炎热湿润,一天内的天气变化也很有规律。清晨,海面湿度和气温都比较低,海水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稀少,所以天空万里无云,霞光灿烂。此后海面温度不断增高,蒸发随之增强,使低层空气变得又暖又湿,源源不断地往上升腾,在空中冷却凝结成大块的积雨云。到中午12点左右,积雨云发展得又浓又密,空中有大量水汽,天气变得又闷又热。随着云中水汽的翻滚对流,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到下午2~3时,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大雨也就下开了。一场倾盆大雨过后,空气中的水汽大大减少,乌云飞散,到下午4~5时后天空放晴,凉风送爽,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到了夜晚,海面温度和低层空气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云也就难以形成,此时碧空如洗,繁星满天,明月高照,微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靠近赤道的一些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也是奇怪的报时雨形成的原因。

至于“夜雨”这种降水现象,也有规律可寻。陆上降水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日雨(每天上午8~晚上8时)多于夜雨。而在西部山区,虽然山脉上部仍以日雨为主,但在河谷、盆地中却是夜雨比日雨多。在青藏高原上,拉萨位于拉萨河河谷中,日喀则位于年楚河河谷中。还有河口位于元江河谷中,敦煌一带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夜雨都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湟水河河谷等地,夜雨也超过了70%。

这些地方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都在数千米以上。当太阳快下山时,河谷、盆地的地面就开始降温了,山坡上的空气温度随之冷却,冷空气密度大,必然沿山坡下沉谷底,慢慢地把河谷中原来密度比较小的暖湿空气抬升向上,当抬升到一定高度,其中的水汽凝结成云。云层形成后,云顶的辐射冷却又促进河谷中上下对流,夜雨便在这样特殊的地形影响下形成了。云层以外的高山顶部和远处的平原,当时天空依然沐浴在溶溶月光之中。

我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市)有许多河谷、盆地多夜雨,是受地形性的影响而形成的。尤其是四川各地的夜雨要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南部的边缘地区夜雨更多,如雅安、峨眉山、乐山等地夜雨雨量超过年降雨量的70%,荥经的夜雨则超过80%。四川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又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空气较潮湿,云多雾重。云层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较弱。而入夜后,云层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能量,并把热量输送给地面,因此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而云层上部却迅速辐射冷却,易使水汽凝结。这种上冷下暖的不稳定气层结构,利于夜雨的产生。尤其是川西紧靠高原,高空盛行西风。夜间高原上经由地面辐射冷却的冷空气流向该区上空,而低层原有的空气较暖,上下温差较大,容易产生对流,促成降水。所以四川盆地西部的夜雨特别多。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这样两次提到了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大巴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夜雨占年降雨量50%左右,并不算高,但这里却是四川秋雨最多的地方。资料统计,巴山总雨量接近400毫米,若按夜雨率折算,秋季也有200毫米的夜雨量。加上这里9月份暴雨较多,一场较大暴雨后,“池”会“涨”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