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松古堡
华松堡
当朝鲜李氏王朝的皇帝崇周于18世纪迁都水原后,他依照当时颇具影响的军用建筑条例在四周修建了防御工程。
水原的华城,位于韩国西北部京畿道的南部,距首都汉城以南约40千米。水原原称“水源”,公元前57~公元668年水源被称为“绵红岗”,公元668~918年改称为“水原岗”,1271年又改称“水原”。
古代这里是汉城防卫四镇之一,城墙建于1776~1800年的崇周王时代。为了使皇宫离父亲的陵墓更近些,崇周王将皇宫从汉城迁到这一地区。1789年,为了方便皇宫的重建,水原城的市中心从华川脚下迁到泊道山,这样就为崇周王在城墙和皇宫修建完之前,前往永阳关的时候,提供了一个临时的住所。
华松堡于1794~1796年间建成,历时两年半,设计者为崇亚永。当时崇亚永在崇周皇帝创建的皇家图书馆工作,创建此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
为了建造华松堡,崇亚永广泛研究了朝鲜、中国和日本的古代城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以弥补原来设施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处军事堡垒,崇亚永的设计相当富于才智。水原和其周围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与汉城之间交通便利,与中国也只隔着黄海。崇周开始时看来只是想通过繁荣水原的商业和制造业,使其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城市。但不久许多历史学家猜测:水原靠近崇周深爱的父亲的坟墓,同时又可以避开首都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进行他的政治改革。崇周皇帝很可能会把首都迁至水原。崇周皇帝下令将华川周围的居民迁至现在的水原城区,为此府库拿出了3750千克黄金,市民一律10年免除各种税收。各种基础设施,如官署、学校、工业设施相继建立起来。三年以后,崇周将水原定为首都,任命载济光为首任长官,载济光是一位资深官员。
华松堡于1794年2月由皇帝下令开始兴建。城堡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在城镇的周围建上城墙,而是分散在附近的群山中,以便战时疏散当地居民。华松城堡建有各种各样的防御设施,如指挥所、哨楼、城垛、秘密通道和射箭台,所有的设施沿防御城墙而建。堡内有四处城门,分别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整个工事浩大,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城墙最早被称为“华城”,于1794年开始修建,1796年完工。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水原城墙都称得上是朝鲜古代城墙建筑中最杰出的代表。城墙可以抵御长矛、弓箭、步枪、大炮的攻击。城堡共有48个军事设施,这些设施的设计也非常精妙。
除此之外,它还是当时世界上设计最科学的城堡,被称为“城堡之花”。暗门、水闸以及城堡的其他设施布局都很合理,可以有效地阻止敌人的进攻。有关修筑城堡的资料,都记录在城中心的碑文上。
华松堡占地130亩。周界原有48项军事设施,包括四个主城门、五个秘密通道、五处城垛、五处哨楼、两处水闸、四处角楼、一处灯塔、两处指挥所、两处射箭台和其他设施。其中七处已被洪水冲走或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一处主城门于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被焚毁,1975年重建。建造华松堡的整个过程被写在一本叫《华松堡建造记》的书里,1800年崇周帝死后不久发表出来。书包括十卷,是朝鲜战争之后重建华松古堡的具有决定性的参考资料。
华松古堡与一位睿智的皇帝及其所进行的政治改革相关联,同时也是朝鲜建筑史上的一项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