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迪亚岛

旖旎的海岛海湾

下龙湾

越南下龙湾位于河内东部,占地1553平方千米,以景色瑰丽、秀美而著称。两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下龙湾内,堪称奇观。“下龙”这个名字照字面意思来讲,是指蜿蜒入海的龙。传说这里的人们曾饱受侵略之苦,龙神们为了拯救他们,曾在天空现形,那些岛屿就是龙用来打击侵略者,从口中吐出的宝石化成的。下龙湾分为三个小湾,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尖峰耸峙,形状奇突。

据科学工作者考证,下龙湾是原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下沉海中形成的自然奇观。有的一山独立、一柱擎天;有的两山相靠、一水中分;有的峰峦重叠、峥嵘奇特,堪称奇观。由于下龙湾中的小岛都是石灰岩的小山峰,且造型各异,景色优美,与桂林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其景色酷似广西的桂林山水,所以世人又称之为“海上桂林”。

下龙湾共有多少个岛?多少座山?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据说共有两千多座,仅人们根据不同形状、特征命了名的山和岛就有一千多座。像一根粗大的筷子直插海里的,是筷子山;像一个大鼎游在海面的,是香鼎山。斗鸡山则是两山对峙,像一对傲斗的雄鸡。马鞍岛则像一匹灰色的骏马,踏着海浪奔腾向前。艇在水上走,人在画中行,水绕山环。有时,苍翠的群山拥着一汪凝碧的绿水,让人仿佛置身于幽静的高峡平湖之中。粼粼波光中倒映着座座青山,山情水趣,织出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把人们引进又一个新的奇妙的境地。

从拜寨码头乘船南行8000米,有一个岛像一匹骏马,史书上称为万景岛。岛上最高峰海拔189米。半山腰有个洞叫木头洞。 涨潮的时候可以登上岛,沿着90级石阶到达洞口。洞分三洞,外洞可以容纳三四千人。第二洞石笋丛生,形成各种人物、鸟兽造型。在第三洞里,还有四个圆圆的石井,终年积满清洌的淡水。在下龙湾,万景岛以西3000米,有个巡洲岛。这是下龙湾唯一的土岛。

中门洞是下龙湾一个著名的山洞,也分为形状、规模各不相同的三个洞。外洞像一间高大宽敞的大厅,可以容纳数千人。洞底平坦,洞口与海面相接。涨潮时,小游艇可以一直开进洞口。从外洞通向中洞的拱形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旁边立着一块灰白色的大石头,像一头大象守卫着洞门。中洞长8米、宽5米、高4米,洞里像是一个精美的艺术馆。透过拱形洞口射进来的暗淡光线,照得一座座钟乳石闪现出绮丽的光彩。再通过一个螺口形的洞口,就进入长方形的内洞。这里长约60米,宽约20米。四周钟乳石错落有致,又自然地形成许多小洞及生动的造型。

如此多彩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龙湾原是一片喀斯特峰林平原。下龙湾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3.9~3.7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石灰岩中。在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下,水对石灰岩产生强烈溶蚀作用,逐渐发育成山坡陡峻的喀斯特小山。在渗入石灰岩的地下水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规模的地下河系统。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地壳的上升使原来充满地下水的地下洞河,逐渐变成了干洞。特别是从非石灰岩地区流来的地表水,对石灰岩进行强烈的溶蚀作用,不断使石山坡后退并使一些低矮石山逐渐被蚀平,而那些较大的石山屹立在平原之上,没有被破坏的洞穴依旧保存在小山中。约在3000~5000年前全球性海面上升,使这片峰林平原逐渐被海水淹没,变成了今天下龙湾的样子。

博拉—博拉岛

博拉—博拉岛位于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社会群岛,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热带岛屿。这里有炫目的海滩、摇曳多姿的椰林和静谧的蓝色泻湖。人们把这个美丽而浪漫的岛屿称为“太平洋上的明珠”、“距天堂最近的地方”、“梦之岛”。博拉—博拉岛陆地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2580人,由中部主要岛和周围一系列小岛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美国海军、空军基地,是社会群岛最美丽的岛屿之一。

珊 瑚

最早来到岛上定居的是玻利尼西亚人,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1722年,荷兰探险家洛基文发现了这座岛屿,成为到达该岛的第一个欧洲人。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于1777年驶入港内停泊。他把此岛称为博拉—博拉(寓意新生、诞生)。此岛于1985年成为法属玻利尼西亚的一部分。

三百多万年前,博拉—博岛从海中升起,成为一座巨大的火山,周围生长着一圈珊瑚。珊瑚虫从热带浅海吸收钙质,生成石灰外壳,逐渐形成珊瑚礁。随着海底板块冷却,火山开始下沉,但珊瑚礁继续上长,形成了岛中心周围的珊瑚环礁和中间的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山将完全沉没,只留下珊瑚环礁围绕着泻湖。

在法属玻利尼西亚社会群岛的背风群岛中央便是出奇宁谧的博拉—博拉岛。在博拉—博拉岛上闪耀着银光的海滩背倚着椰林、青翠的丘陵和耀眼的木槿,再往里是晶莹清澈的泻湖。东来的信风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流,使这一热带地区的气温处在24~28摄氏度之间。

珊瑚环礁只有一个通航入口,当地人称为莫图斯,使得这个泻湖成为一个天然的港口。博拉—博拉主岛的面积是直布罗陀的两倍,另外两个小岛图普阿和图普阿伊蒂都是火山口侵蚀形成的。两座峻峭的山峰雄踞博拉—博拉岛上,分别是海拔660米的帕希亚山和海拔725米的奥特曼努山。奥特曼努山曾经是一座火山,在火山喷发毁去其山顶之前,它曾隆起于海底之上达5400米。这座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如今覆盖着茂密的绿色森林。

大堡礁

大堡礁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以东,南回归线与巴布亚湾之间的热带海域。大堡礁南北长约2000千米,东西宽20~240千米,包括约3000个岛礁和沙滩,分布面积共达34.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活珊瑚礁群,因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生长在中新世时期,距今约有三千多万年。大堡礁是由一种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长年累月“建筑”起来的,而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珊瑚虫有三百五十多种,它们体态玲珑,色泽艳丽,但却十分娇弱。大堡礁所处的水域,终年受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全年平均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上,加上这一带海域海水浅、含盐度和透明度高,非常适合珊瑚生长。一般的珊瑚最多不过长到80米厚,而这里的珊瑚厚度竟达220米,为世界之最。珊瑚虫具有坚硬的石灰质骨骼,喜欢聚居,繁殖能力很强。后一代在前一代的骨骼上繁殖生长。珊瑚虫有红、白、黄、绿等颜色,残骸每过35~335年就可增高1米,因为珊瑚虫的种类不同,使得珊瑚礁的生长速度也不同。

大堡礁拥有为数众多的礁岛资源。这些礁岛有的露出海面几米或几百米,岛上热带风情,绿意盎然,艳丽明媚;有的礁岛半隐半现,形态奇异,意境美妙,想像无限;有的礁岛隐在海中,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珊瑚和鱼儿共舞,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从空中俯瞰,礁岛宛如一朵朵艳丽的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据统计,大堡礁中露出水面的珊瑚岛有六百多个,主要的观光点有鹭岛、费兹莱岛、费沙岛、大凯裴岛、绿岛、汉密顿岛和海曼岛等。

在较大的岛屿中,格林岛、海伦岛和赫伦岛最为著名。格林岛上设有水下观察室,可以观赏到栖息在珊瑚洞穴里的数百种美丽的鱼类以及海螺、海星、海参等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有能施放毒液的华丽的狮子鱼和形如石头的石头鱼,还有敢偷袭潜水员的昆士兰鱼,令人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

海伦岛附近的海底布满了美丽的珊瑚礁,岛上树木特别多,远远望去,一片葱茏。四周的白色沙滩好像一条裙带,岛上任何地方,都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海底因为全部是珊瑚礁,没有泥土污染,所以海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各种色彩缤纷的鱼类。在海伦岛潜水有很大的乐趣,潜水者不仅可以与各种鱼类为伴,而且可以了解它们的生态。除了欣赏鱼类,岛上的林木丛中还有数不清的鸟类,四季常青的灌木吸引着许多候鸟到此避寒。岛上还是世界著名的绿色海龟产地,海龟与游人相处极为友善。

赫伦岛面积0.17平方千米,是一个奇特的珊瑚岛。从空中俯瞰,远远望见它就像一叶小舟,荡漾在湛蓝色的海面上。漫步岛上,海浪袭来,“岛船”似乎有些摇动,但会使人感到一种乘风破浪向前的激情。海潮退去后,脚踩珊瑚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奇妙的创造力。走进赫伦岛的中心区域,树木丛生,浓郁苍翠。其中有一种树非常奇特:树高可达几十米,树干很粗,植物组织疏松而又很脆,树心却又像海绵制成。若是遇上海鸟交配产卵的时节,绿林中更是热闹非凡,鸟伴侣们追逐嬉戏,互诉衷情。许许多多的苍鹭忽儿枝头落身,忽儿沙滩信步,它们寻觅着小海龟或其他昆虫,希望给它们的儿女们带回去丰盛的食物。还有“头戴银帽”的白顶海鸥,这种海鸥似乎有些呆头呆脑,夜晚也常发出沙哑、凄厉的鸣叫,令人感到几分阴森恐怖。但当你目睹它们面对惊涛骇浪泰然自若、轻灵敏捷如闪电的身影时,便会把它们在陆上的愚钝和夜晚的吵闹统统抛于脑后,心中充满敬佩。

弗雷泽岛

弗雷泽岛绵延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海岸,长122千米,面积162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高大的热带雨林的雄伟残迹就矗立于这片沙土之上。移动的沙丘、彩色的砂石悬崖、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物、清澈见底的海湾与绵长的白色海滩,构成了这个岛屿独一无二的景观。1992年,弗雷泽岛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弗雷泽岛

弗雷泽岛是由数百年前大陆南方的山脉受风雨剥蚀而开始形成的。风把细岩石屑刮到海洋中,又被洋流带向北面,慢慢沉积在海底。冰河时期海面下降,沉积的岩屑露出海面,被风吹成大沙丘。后来海面回升,洋流带来更多的沙子。植物的种子被风和鸟雀带到岛上,并开始在湿润的沙丘上生长。植物死后形成了一层腐殖质,使较大的植物可以扎根生长,沙丘便被固定住了。现在,全岛均是金黄色的沙滩和沙丘。有些地方耸立着红色、黄色和棕色的砂岩悬崖,砂岩悬崖被风浪冲刷成锥形和塔形的岩柱。

弗雷泽岛的雨量异常充沛,年降雨量可达1500毫米。因此在岛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淡水地,蓄水量约2000万立方米。沙丘之间还有40多个淡水湖,其中包含了世界上一半的静止沙丘湖泊,这大大促进了沙丘植物的兴衰循环。布曼津湖,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静止湖泊是弗雷泽岛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弗雷泽岛原名“库雅利”,意思是“天国”,这里一直美得很超然。1836年,一场暴风雨使“寻金”号轮船撞上了库雅利岛北部的斯温群暗礁。于是,船长詹姆斯·弗雷泽、妻子爱丽莎·弗雷泽和船员们划着小舟漂流到库雅利。库雅利的土著人抓住了他们,几个月后,只有爱丽莎·弗雷泽逃了出来。她利用这段特殊的经历,以动人的语言,向人们讲述库雅利岛,结果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小岛引得许多渔民、传教士和伐木者大举迁移,岛名也因此变为“弗雷泽”。后来船长夫人的经历成为一部电影和几本小说的创作主题,弗雷泽岛从此闻名于世。

弗雷泽岛上,在高达240米的沙滩和悬崖后面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这里森林茂密,喜欢潮湿的棕榈和千层树在积水的地方生机蓬勃;柏树、高大的桉树、成排的杉树以及非常珍贵的考里松也都舍意地在此安家落户。这些林地为很多动物提供了家园。世界上有超过300种原生脊椎动物,而生活在这个岛上的就多达240种。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绿色、黄色雉鹦哥,这种鹦鹉科鸟类,喜欢活动在靠近海岸的洼地和草原上。以花和蜜为食的红绿色金猩猩鹦哥,为密林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地鹦鹉和大地穴蟑螂也是岛上的常住居民,因为在这里它们少有天敌。岛上的哺乳动物数量很少,但是这里却是澳洲野狗在澳大利亚东部的唯一栖息地。岛上的沙丘湖由于纯净度高、酸性强、营养含量低而鲜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一些蛙类却非常适应这种环境,特别是一种被称为“酸蛙”的动物,它们能忍受湖中的酸性而悠闲地生活。弗雷泽岛的高潮与低潮之间有大片的浅滩,这些浅滩为过往的迁徙水鸟提供了最好的中途栖息地。

岛上的小湖和溪流成为野生动物的饮水源,这些动物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野马。它们其实是运木材的挽马和骑兵军马的后裔。每年的8~10月,弗雷泽岛附近的海面上,还常常能看到巨大的座头鲸喷出的水柱,以及它们跃出水面的样子。

在弗雷泽岛上还能看见葵花凤头鹦鹉。葵花凤头鹦鹉也叫葵花鹦鹉、黄巴旦等,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至昆士兰岛西部、新几内亚及北部、东部岛屿等地。葵花凤头鹦鹉体长40~50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有黄色冠羽,耳覆羽、颊部、喉部、飞羽和尾羽沾有黄色,虹膜为暗褐色或红褐色,嘴呈暗灰色,腿、脚呈暗灰色。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便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因此得名。主要以植物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为食。野生的葵花凤头鹦鹉常常栖息于平原、沼泽等附近的树林中,喜欢结群活动。鸣声响亮,善于用脚和嘴在树上攀缘,经常一只脚抓住树枝站立,另一只脚将握住的食物送入嘴中,脚趾非常灵活,葵花凤头鹦鹉善于长距离飞行。繁殖期在澳大利亚南部为8 月至翌年1月,在澳大利亚北部则为5~9月。筑巢于靠近水源的大树上或岩洞里。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为28天,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孵化和育雏,育雏期为70天左右。寿命一般为40年左右,也有的活到60~80年。

沙克湾

沙克湾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伯斯以北800千米处。这里是澳大利亚大陆的最西端,西临印度洋,向北抵达卡那封镇,向西延伸到沙克湾的外部岛链伯尔尼岛、多尔岛和德克哈托格岛,面积21973平方千米。沙克湾的意思是“鲨鱼湾”,湾内有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克湾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庞大的水生生物之家沙克湾坐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尽头,被海岛和陆地所环绕,以其中三个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而著称。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和最丰富的海洋植物标本,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儒艮(海牛)和叠层石(与海藻同类,沿着土石堆生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存形式之一)。在沙克湾内,还同时保护着五种濒危哺乳动物。

沙克湾地区的海湾、水港和小儒艮岛支撑着一个庞大的水生生物世界,海龟、鲸、对虾、扇贝、海蛇和鲨鱼在这个地区都是很常见的水生生物。鲸鲨与其他鲨鱼不同,有漂亮的脊鳍,性情温和,体形巨大,长度一般超过20米,主要以进食浮游生物为主。

与此同时,在这里的一些地区,珊瑚礁、海绵和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以及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形成一个很独特的生态群落。宽广平坦的海滩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掘穴类软体动物、寄居蟹和其他的无脊椎动物。但是在沙克湾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支撑还是“海草牧场”。

沙克湾拥有面积最大和种属分异度最高的海草平原。在其他地区,通常只有一到两种海草分布于很大的地理区域内。例如,在北美洲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只有一种海草,但在沙克湾地区却有12种之多。在海湾的一些地方,每平方米内可以很容易地鉴别出9种海草。海洋公园和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海草平原形成了沙克湾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克湾内有许多浅水地区,这些地区是跳水和潜水活动的良好场所。古德龙残骸被西澳大利亚海运博物馆评估为最佳的残骸之一。产于澳大利亚的海龟大多是食肉动物,一年四季在海湾中都可以见到单独出现的海龟。但大规模的海龟聚集从7月底才开始,尽管海龟的繁殖季节通常是在此之后。传统上,海龟和儒艮是其产地的土著居民餐桌上的佳肴。但在沙克湾地区,这两种动物并没有受到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的生存压力。

儒艮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有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人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有待加强保护。

沙克湾的佩伦半岛上,生活着一种鼠类,它比普通的老鼠稍大一些,又密又厚的毛覆盖着身体上的黑色和茶色斑点。目前,这种鼠的数量已经不多了。

宽阔的珊瑚丛是水下观赏的又一美景。珊瑚礁块的直径大约有500米左右,其间充斥着丰富的海洋生物。无数色彩斑斓的珊瑚争相映入人们的眼帘,蓝色、紫色、绿色、棕色等,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地区海生的浅紫色海绵也极为有名。在这个地区,有一个美丽的蓝色石松珊瑚的生长群落,仿佛是一个大花园。此外,头珊瑚和平板珊瑚也随处可见。

埃尔斯米尔岛

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是世界第九大岛,面积20万平方千米。埃尔斯米尔岛中部地区,气候终年严寒,为巨大的冰层所覆盖,没有植被和土壤。埃尔斯米尔岛北端距离北极不到250千米。在这样酷寒的极地,只有极特殊的动物才能生存,北极狼就是其中之一。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狼群饱受人类的迫害而对人类深怀戒心。然而此地人迹罕至,北极狼徜徉在冰雪荒原上悠然自得,对人类毫不畏惧。

北美洲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都深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埃尔斯米尔岛所在的北极群岛在远古和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是古老的加拿大地质的一部分。冰川的压力使一部分陆地沉到海平面以下,冰川退却后没有回升到海平面以上,将一部分陆地隔成了岛屿,形成了北极群岛。北极群岛现在还有少数地方被冰川所覆盖,这里是南极和格陵兰以外冰川面积最大的地方。

埃尔斯米尔岛

北极群岛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群岛。西北地区的南部并没有被冰川隔成岛屿,但是冰川却在这里造就出世界上最壮观的湖区。北极群岛的植被基本上都是苔原。

埃尔斯米尔岛的面积约为冰岛的两倍。当太阳融化朝南山坡的积雪时,在周围一片明亮耀眼的白色衬托下,岛上露出的灰黑色山岩显得分外压严、肃穆。经过千百年冰雪的侵蚀,有的山岭已磨圆了,看起来不如实际上高。北部格兰特地山脉的巴博峰海拔2600米,是北美东北部的最高峰。海岸线经冰川冲蚀参差不齐,有不少峡湾。有些峡湾,如阿切峡湾,两侧悬岸高出海面700米。

每年大部分时间,埃尔斯米尔岛的周围海面冰冻,天气寒冷。这里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45摄氏度,夏季(从6月底至8月底)气温仍常常低于7摄氏度;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气温可达到21摄氏度。这个岛虽然寒冷,但并不像想像中那样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只是一个荒漠,年平均降水量(雪、雨和霜)只有60毫米。由于这里热量不足,地面蒸发很少。

面积广阔的埃尔斯米尔岛上只有南部的格赖斯峡湾有居民。早在4000 年以前,一小部分古代爱斯基摩人从西伯利亚经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猎,大约2500多年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足迹终于踏上了埃尔斯米尔岛。他们以麝牛和驯鹿为食,用它们的皮毛骨骼做衣服和武器,并改良方法猎杀海洋动物,最终兴旺繁荣起来,成为了现代因纽特人的祖先。他们发展出不可思议的技艺,在皮船上捕捉包括鲸在内的各种海洋哺乳动物,狗拉雪橇成为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因此,埃尔斯米尔岛成了一个研究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的重要场所。

埃尔斯米尔岛上没有树木,离它最近的树生长在南部的加拿大大陆上。夏季,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没有积雪,北极罂粟等野花在小溪边等适宜的地方盛开。黑曾湖地区是这片广大荒原上的最大绿洲。到了夏天,湖畔生机勃勃,生长着苔藓、伏柳、石楠和虎耳草等。夏季草原上有成千上万雪白的北极野兔、成群的麝牛和驯鹿。

生活在埃尔斯米尔岛上的驯鹿比大陆上的驯鹿要小,毛色较白,冬季不向南迁徙,同麝牛和北极野兔一样,只能依靠刨食积雪下的地衣和绿色植物过冬。无论冬夏,它们都是北极狐和狼的猎物。来此度夏的许多鸟,冬季都南飞到较温暖的地方。北极燕鸥几乎飞行地球半圈到南极地区去过夏天。雪和岩雷鸟冬季仍留在岛上,寻觅冬季植物维持生命。

北极狼分布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及格陵兰北海岸,大概在北纬70度的北边。它们生活在荒芜的地带,包括苔原、冰河谷及冰原。北极狼能够忍受零下55摄氏度的寒冷温度。北极狼有一身白色且比南方狼更加浓密的毛。它们的耳朵比较小也比较圆,鼻子稍短,腿很短。它们的体重较重,一只发育完全的公狼重达80千克。北极狼吃它们所能捕获的任何动物,从野鼠、旅鼠、野兔及小鸟到驯鹿及麝牛。它们必须成群一起猎捕驯鹿及麝牛等大型猎物。由于这个范围内掩蔽物极少,北极狼必须逼近有警觉的兽群防御圈,圈内有幼兽在中央,北极狼群绕这群动物转,试图迫使它们分散开以便隔离出那些年幼或身体衰弱的成员来。一头麝牛就足够北极狼维持好几天的生活。北极狼是狼族中唯一没有受到生存威胁的动物。偏远的栖息地使它们可以远离人类,而避免因人类威胁所带来的绝种危机。

阿卡迪亚岛

阿卡迪亚岛位于美国东部缅因州海岸附近,是5亿年来地质运动的壮丽结果。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被海水冷却,塑造了阿卡迪亚岛的雏形。后来,冰川时期的冰河在岛上奔流,重新塑造了阿卡迪亚岛,形成了美国东部独特的海湾——桑斯桑德海湾。这里最初是法国殖民地,由法国人命名为“秃山岛”。海和山巧妙的结合可以说是阿卡迪亚岛最大的特点。海显得气势磅礴,山顶的石头有点儿怪异,或光秃秃,或苔藓地衣铺满,植被上和别的岛有很大不同。

1604年,法国探险家萨缪尔·查普兰率领的探险船队在阿卡迪亚岛的浅滩搁浅。大雾遮蔽了他的视野,整个岛屿笼罩在朦胧之中,于是他把这座岛屿命名为“秃山”。1759年,欧洲人开始在岛上定居。19世纪初,美国艺术家汤姆斯·科勒和弗里德里克·切奇先后来到此岛寻找创作灵感。他们被这里的原始纯朴深深打动了,创作了一批风景画。随后,阿卡迪亚岛名声远播,逐渐成为美国富裕的工业家们的避暑胜地,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和摩根家族都在这里建造了豪华的别墅。

1913年,一个名叫乔治多尔的人向美国联邦政府捐赠了将近2.4平方千米的岛上土地,以便大众能欣赏到这块土地上的美丽景色,并使这些土地上的景物能够得到保护。洛克菲勒家族随后也捐献了4.45平方千米的岛上土地。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法案,确定在这些捐赠土地上成立拉斐特国家公园——这是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第一个国家公园。1929年,公园改名为“阿卡迪亚”。

起伏的山脉是阿卡迪亚岛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岛上草木丛生,山势成斜坡向下插入海洋。阿卡迪亚岛海湾聚集了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海螺、鲸和龙虾等各种海洋生物。海洋学家常年在这里观察海豚、海豹和海鸟的生活习性。长年不散的烟雾经常使海上一片模糊,船只的航行变得十分危险。阿卡迪亚岛海边矗立着五座灯塔,它们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阿卡迪亚岛寂静的海湾

卡迪拉克山脉是阿卡迪亚岛东海岸的一个奇特景观。它以发现底特律的法国探险者卡迪拉克命名。由于1947 年的火灾,岛上近4 平方千米的植被被烧毁,后来重新长出的云杉和冷杉更显蓬勃。人们可以骑自行车沿着洛克菲勒家族修建的道路深入森林探险,中途还可以领略约旦池塘、鹰湖的美丽原始景色。静静的森林里,海狸在蜿蜒的小河上筑坝建巢,忙忙碌碌。人们爬上萨格特峰或派诺斯各特山脉还可以看到法国天使海湾和桑斯桑德海湾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观。

在阿卡迪亚岛的海里住着一个人类的朋友——海豚。海豚是海里智力最发达的哺乳动物,它是鲸类家族中最小的一种。海豚最大才四米多长,体重只有一百多千克。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除了胸鳍之外,它们还长有一片背鳍,尾巴扁平而有力。海豚特别活泼,喜欢玩耍,它们有时爱找海龟游戏。海豚成群地游到海龟底下,用又尖又硬的鼻子一顶,把海龟顶向海面,然后就试图把它翻转过来,让它仰面朝天。有时一群海豚会同时跃起,一下子压向海龟,把它压得沉下水去好几米,不等海龟恢复平衡,又有几只海豚压下来,弄的海龟只好把头和四肢缩进龟壳。海豚是海中最善于游泳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最快游泳时速能达80~120千米,超过陆地上跑的最快的猎豹。海豚的大脑异常发达,它们的大脑与身体的比例仅次于人的大脑与身体的比例,而且大脑的沟回也特别多,记忆力极好,其学习和模仿能力超过猿猴。海豚显得格外聪明,也容易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