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冻原

西伯利亚冻原

西伯利亚冻原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大部分地区长满了苔藓。这片冻原位于西伯利亚北部,沿北极冰盖边缘延绵32004米,属于欧亚大陆最北部泰米尔半岛的典型景色。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作家和动物学家杰拉尔德与德罗尔游历了泰米尔半岛。他们记述,那里的冻土上长满着苔藓和草本植物,苔草之间夹杂着雏菊似的小花和毋忘草般细小的百合蓝色的花。遍地都有矮柳丛,在翠绿色的苔藓中茁壮地开放着粉红的花。

每年有3个月太阳不落,即使在仲夏,气温也只有5摄氏度左右。冬季则有一段时间全是漫漫长夜,不过比夏季太阳不落的时间短。这时只能看到月光,偶尔还可见到极光。冬季的气温可降至零下44摄氏度。因而留给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时间很少。这里的植物大多是多年生的,为了免遭冷风袭击,长得很矮小,生长也缓慢。

冻原的大部分下层土都是永久土,最厚的冻土层深达1300多米。冬季,所有土壤都变成硬的冻土;夏季,最上层的土壤化成薄薄的湿土,使植物能在此扎根、生长。在最北面,湿土层只有150~300厘米厚,但是越往南,湿土层越厚,最厚可达3米,即使是桦树和落叶松等植物也难茂盛生长。米尔半岛有许多地方是龟裂冻原,是一种由垄埂把沼泽和小湖割成不规则蜂窝状的特殊地貌。是由于冰冻和解冻不断循环造成地面开裂形成的。在裂缝中逐渐形成的冰楔产生强大压力,使地面凸起成垄,而解冻的泥土和融化的冰则随之沿坡而下聚成湖沼。

猛犸化石

在冻原上,有时可以发现早已绝种的长毛猛犸的骨骼和长牙。几个世纪来,西伯利亚人从冻土中挖出猛犸的长牙卖给象牙商。

肩高4000米的猛犸曾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其牙长达1米多,约在12000年前灭绝。不少猛犸的遗骸,包括完整的猛犸尸体保存在永久冻土中,主要在西伯利亚。“猛犸”一词源于西利亚的鞑靼语,意思是“土”。一具几乎完整无损的猛犸尸体是1799年由一名找象牙者在利纳半岛发现的。1803年完全挖掘出来,交给科学家进行研究。

贝兰加高原是泰米尔半岛的脊梁,高约1500米。在高原的南缘,是泰米尔湖。这是北极最大湖泊,但深度只有3米左右。春季,湖里注满融水,夏季有3/4的水流入河流,冬天全部冻结。旅鼠则在苔藓下面打洞穴居,它们是北极狐和雪枭的主要食物。湖岸是麝牛和驯鹿的栖息地。狼也在此出没,主要捕食驯鹿和麝牛。

许多动物入冬就向南迁徙到较为温暖的地方,鸟类亦然。夏季,湖泊和小岛成了红胸雁等水鸟筑巢产卵的理想场所。在西伯利亚西部,沼泽洼地一直从鄂毕河延伸到乌拉尔山脉。稀有的西伯利亚鹤就在鄂毕河下游度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