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有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早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带历经变乱,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闽南一带的山区。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有方楼、圆楼、五凤楼(即三堂屋)三种。方楼与圆楼主要分布在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的西部和永定县的东部山区。在多数山村圆楼都是与方楼并存。因此研究圆楼的成因自然要涉及它与方楼的关系。究竟是“先方后圆”还是“先圆后方”?目前的结论:对客家人来说土楼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

方楼是对单一或几面直墙组成的四方形土楼的俗称。它一般内里挑廊,正面开设大门。四角设以楼梯。单一的土楼比较简单,规模也比较小。但由多组墙面组成的“方楼”却非常宽敞壮观。除内部结构堂皇复杂外,往往还在正面大门外铺成前院。这种楼屋的代表是福建永定县湖坑镇西村的“振福楼”。它建于1913年,占地400余平方米,外环3层,有96间房:山顶为梁式结构,内环单层,砖木结构;设主厅,前为环形厢房,楼外两侧为条丝烟作坊,土木结构的二层已废。东侧的学堂、游艺场已废;楼内还有水井两口,楼外有花园、鱼塘和晒坪,整座建筑如同西方豪门的花园别墅,构筑十分巧妙而又精致。

圆楼有单圈建筑和多圈建筑两种。前者是指只有单一圆形楼屋组成的土楼,一般规模较小,只能容一二十户住家。楼高二至三层为多,永定县洪坑村的“如升楼”是其代表作,该楼直径为7米。共400个房间,住60余户,400余人。后者则指由多重圆形楼屋共一圆心组成的土楼。圈多者达四圈,一般外圈高,内圈低。每圈之间由天井分隔,中间是一座圆形或方形厅堂。最大的圆楼是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直径达73米,全楼三圈四层。永定县的“如升楼”怕是圆楼中最小的了,共12层12间房,住6户人家。最古老的圆楼要数华安县沙建乡的“齐天楼”,有600多年的历史,此楼大门朝南日“生门”,嫁娶由此进,西门日“死门”,殡葬由此出,是一奇特风俗。云霄县深土乡东平村,当地人称之为“八卦堡”,整个村子由五圈圆环构成,中心是完整的圆楼,外围四圈断断续续按八卦阵布局,环绕四周,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向心力与凝聚力在客家人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福建南靖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大地上,成千上万像“地上长出的蘑菇”,似“天上掉下的飞碟”的古堡式建筑坐落在小溪旁、田野间、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建筑就是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卫星照片上发现的“导弹基地”、“隐匿核力量”,引起一阵惊恐,后来实地参观才证实是客家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员考察后称赞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南靖土楼可以追溯到元代中期,年代最久远的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现存200年以上的土楼就有130多座,它们以方形“四角楼”、圆柱形“圆寨”、靠背形“交椅楼”居多,还有伞形、扇形、曲尺形等造型各异、变幻多端的形状。

土楼可以说是客家人居住建筑文化中的奇特遗产,它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生土,掺上细红糖、竹片、木条,经反复揉、压及采用中国传统“大墙板”技术夯筑成一二米厚的楼墙,是外土内木结构的建筑。土楼的造型格局,不管是圆或方,均是封闭式的,只有一个大门可以出入。当土楼向人们敞开它古老而沉重的大门时,我们才惊诧于里面的世界:外观是城堡,里面是廊式,底层不开窗,作为厨房,二层为贮仓,三层以上才是卧室,楼内天井宽畅,设有聚会的大厅、水井、米碓和“瞭望台”。据说在那匪情不断的旧社会,遇有外敌入侵,全楼男丁只要守住大门,土楼可以长时间坚守住,全楼男女老少便可安然无恙。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小天地。

历史悠久的南靖土楼作为世界建筑瑰宝,它积淀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无论建筑艺术、地理学还是风土民情都是值得专家、学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