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
“喀纳斯”是蒙语“峡谷中的湖”的意思。从阿尔泰山脚下的布尔津县出发,沿着额尔齐斯河的水量最大的支流——布尔津河的谷地,往西北直上120多千米,就到了喀纳斯湖。这里道路险阻,气候多变,自古至今,很少有人来过,若不是现在修通了简易公路,不知要多少天才能到达。据传,当年成吉恩汗西征,也只好绕道而过,未敢涉足此地。
美丽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位于山地森林带的中部,湖面海拔1374米,湖长25千米,宽1.6~2.9千米,形如一长豆荚,面积37.7平方千米,约为天山天池的8倍。透过湖边茂密的森林望去,层层青山烟云缭绕,顶顷雪锋倒映碧波。密林深处时而传来马鹿低沉的鸣声。湖边净是浓密的松、杉、柞、柳和高过人头的草丛,丛林中不时露出狍、鹿的褐黄色的身影。成群的野鸭在湖面上嬉戏。大鱼时而跃出水面,激起一片涟漪,湖上风姿兼有南北方山区湖泊的特色。
喀纳斯湖处于布尔津河上游支流喀纳斯河的中段,夏季湖口流量约50立方米每秒,湖面年变化高差不到30厘米,由于水量较为稳定,加之湖岸平缓,湖边的沼地植物生长茂盛,因此整个湖区成为鱼类和水禽产卵繁殖的理想场所。七八月份,可见到近岸的湖水中,小鱼聚集如云,使湖水为之变色。更有趣的是随着阴晴晨昏,喀纳斯湖水色也有着规律的变化。夏日晴朗炎热天,湖水有变为微带蓝绿的乳白色,这是由于上游冰川强烈融化,带来大量乳白色粉状冰流物所致。
喀纳斯湖是由第二次大冰期的巨大复合山谷冰川刨蚀而成。当时,喀纳斯冰川长达百余千米,冰川厚度大于二三百米。由于缓慢而稳定的退缩,在喀纳斯湖口留下了宽约1千米、高50~70米的终碛垄,而后迅速退缩,形成了现在喀纳斯湖的基础,至今在湖东崖的高陡岸边,还保存着几十米长,布满丁字形冰川擦痕的羊背石,成为历史的见证。有趣的是在这羊背石上,还有古代岩石壁画,有待考古学家研究。那些终碛垄便成了当地举行阿肯弹唱会和赛马的好场所。
喀纳斯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新疆鸟兽种类最大的地区。其中有20多种属于我国规定的保护动物。湖中哲罗蛙(大红鱼)、细鳞鱼(小红色)、北极回鱼和江鳍等冷水鱼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红鱼最大的可达20余千克,它一口就能吞下一只野鸭。现在以喀纳斯湖为中心,现已建立了阿尔泰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558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