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2:只有讽刺意义。

相关2:只有讽刺意义。

1950年

1950年5月20日,毛泽东在沈阳市政府关于铸造毛泽东铜像给新闻摄影局的函上批示:“铸造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事情缘于沈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在市中心修建开国纪念塔,塔上铸毛泽东铜像。沈阳市人民政府致函中央新闻摄影局,请求代为拍摄毛泽东全身八吋站像四幅。毛泽东在来函“修建建国纪念塔”旁批写:“这是可以的”;在“铸造毛泽东铜像”旁批写:“只有讽刺意义”。

较之那些标准化的官方影像模式,有无民间影像,而其叙事风格是否具有独立性,并体现出与官方影像类型差异明显的美学追求呢?显然答案不能靠推导,而只能从既有的大量图片中去分析、寻找。当然,只有在对影像限定、控制极为严苛的环境中,这才成为一个问题。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中国怎么样?

1974年4月,法国《太凯尔》杂志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中国,按照官方精心选择的路线,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游历了三个星期。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在其中,可他是最无情无趣的一个,中国并不缺少符号,但他没有阅读的欲望。

穿上“毛制服”的法国“同志们”,提出严肃的问题,人们呆板地回答着。巴特很快厌倦了这种游戏,流露出冷淡,并主动离开人群,呆在旅馆里,或干脆坐在旅行车上不下去。在西安,他拒绝了兵马俑与温泉。

巴特回国后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怎么样》:绿茶淡而无味、中国没有色彩、中国很平静、中国缺乏诗意;民众来来往往,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歇斯底里。

中国之于巴特,无情无趣;巴特之于中国,则是损失。他没能为我们留下苏珊·桑塔格那些对中国问题进行思索的文字,更没有对无所不在的中国特色图像发表他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符号学家的意见,而他在这方面恰恰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见解。如果他能以中国为背景写下本类似其《符号帝国》或《明室》一类的著作,那对今日中国的影像研究来说,该是何等的财富啊!

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一样,毫无理论意义,人们之所以感到一张照片有魅力,只是因为“曾经如此”这一简单的事实。

巴特说:

“总之,照片确实让我着迷,它让我着迷的地方是死亡在这儿有话要说,确实如此。这可能多少有一点恋尸癖倾向,迷恋的是一种已经死去但以栩栩如生的面貌出现的东西……”

历史与记忆。谁都可以泛泛而论。但具体到自己身边的事,大多数人却谨慎地回避了。抛弃家庭相册这件事,虽让人费解,但却并不是什么历史之谜,的确事出有因。急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频繁的迁徙、家庭的解体、利益的分化、家道的中落都是这些影像流失的原因。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当这些都不存在时,那几张相片,算什么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急于掩埋自己历史的年代。不堪回首的痛楚,那是获得基本生存权利者的累赘。传统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分化了,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让位于利益分配格局。最终的守护人,再也无力祭出早已解体的家法。家庭相册,开始了在废品收购站、纸浆厂,幸运的是旧货市场、把玩者之间漂泊的旅程。

一些家庭相册旁被主人精心地写上了“相片说明”,时间、地点、人物诸要素一应俱全。这会使得这些相册更有价值吗?对谁有价值呢?那些看起来标准化的文字,让人想起了“公事公办”这几个并不温情的字眼。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这些相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后来的观察者,看出其原形—被拍摄者生活年代的文化、道德状况呢?特别是人们喜欢谈论的世俗生活状况呢?英国剧作家、诗人、散文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之隐秘为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面对这可见之物,能知晓什么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家庭讲解员述说的总是那些让人羡慕的过去。她们讲述的对象,很多时候是对相册主人一家生活状态艳慕不已的穷亲戚。去了哪些繁华之地,见过哪些稀罕之物,享受过哪些难得一见的天物等等。当然,纵是在这些与日常生活环境迥异的地方,一家人也还是规规矩矩,恪守着传统道德规范,没有做有伤风化的事情。

相片解说的边界在哪里呢?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又炫耀了自己的自尊心;既展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印迹,又不至于让人觉得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出门散布那些听者编造的流言。小市民家庭相片讲解人的控制力非寻常人能够拿捏。

家庭相片的言说者,不正是这些讲解人吗。就是那些有关家族荣耀的相片,写在纸上、印在书上的文字,看起来言之凿凿,其实与那些讲解人的表现并无二致。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相对于民国,近几十年的家庭相片中,林下风范稀见。民间相片制作质量,甚至质地都变得粗陋,不那么讲究了。再看人物,体态僵硬,神情木然,或嬉笑无度,俗化了。相反,民国时期的家庭相册—当然,只有少数权贵、富裕商贾、精英阶层家庭才拥有的这些册子,却优雅精致得多,或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或烫发旗袍、或少年意气,得体为上,尊严自现。这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家庭影像出现如此变故。先前的一切,包括影像文化书写、认知的高度,好像完全不存在似的。眼下,在二者之间找出关联的努力,看来不会有什么结果。那是一段并不神秘的、消逝的影像文明。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可以说,那些悬挂在墙上的家庭相框就是立起来的家庭相册而已。二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它们中相片私密程度有差异吗?几乎没有。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定,那些随时等待观看者打开的册子,能有多少私密可言。可其间的那些面孔,哪一个不饱藏岁月的隐秘呢!悬挂墙上家庭相框中的相片密集地堆积在一起,甚至相互叠加。但传统的观看者却很少考察其整体面貌,更不会思考意义冲突之类的话题,他们大多贴近相框,仔细分辨其间的照片,这种观看方式与一页页翻看相册并无差异。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一古老的传统到了近代,特别是家庭相片大量生产、制作的年代,会以何种形式体现呢?家族中长者名讳,后辈不得直呼其名,甚至不得其名,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地区老人甫一离世,后辈便烧掉他们的照片,如同烧掉他们日常穿着的衣服一般。

不要让他们吓了娃儿们。1990年代中期,在江西福建交界的山村里,一位中年妇女这样解释自己烧掉已逝公婆照片的理由。但同村不少人家却挂着老人的遗像,没有烧掉。有人指摘,那是这儿媳妇在公婆生前没能好好尽孝,尽做伤天害理的事,害怕遗像显灵,不饶她。

只听过鬼神显灵,现出形象,真不知道照片也会显灵。这是否来自于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产生的联想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86年5月 于长梁留念

真的都是温婉的怀旧之情吗?真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味吗?相片还承载着记录亲人的分离,或失去的时刻,甚至会成为记录衰老、岁月凋零的悲剧性纪念品。

这与人们惯常描述的“美好回忆”有何关系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这曾是温馨记忆的载体,乐于示人的珍贵物件,步入21世纪,它们却在国人那些日益富足、宽敞的新居所里,难以立足。噢!应该还在,可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不止一个人以这样的说辞,哄骗自己,打发来人。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