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个体系列

第三篇 个体系列

一个人的仪式
让我就地撒把野
当男人爱上景儿
当女人就是景儿

照片着色、绘画戏装、底版作景、画照相布景—辉煌的表演大会。
表演大会上那些备受尊崇的师傅们,可曾想到,他们今天展示的技艺,明日正是他们的“罪过”。
1958年

1958年7月酷暑,北京照相行业业务技术表演大会盛况空前。中国照相馆、大北照相馆等首都照相行业龙头老大各个工种的老师傅和青年技工们,齐集一堂,争奇斗艳,各种技术工种集大成,成就了1949年以后照相业最为辉煌、也是最后一段佳话。

表演大会的拍照项目:

拍摄半身像
拍摄全身像
拍摄合影像
翻照

修底版技术表演:

修普通底版
修大尺寸底版
修版特技
照片着色
绘画戏装
底版做景
画照相布景
暗室技术
裁切照片
对片装袋
上亮
业务(接待顾客)

姚经才、张景安、李志涛等表演拍照技术。技工王作宏给底版修刮眼嘴,并扣上衣领。技师吴壬麟直接在照片上调配颜色,技工吴光绘画戏装照片,皮和璞画照相布,颜开时底版作景,纪美容用时7分32秒裁切各种尺寸照片100张,等等。

到20世纪末,这些表演项目,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照相考古学的议题。表演大会上那些备受尊崇的师傅们,可曾想到,他们今天展示的技艺,明日正是他们的“罪过”。

辈分长次,年龄大小,身材长短,脸形胖瘦。合家欢。
摄影间里已经布置得十分妥帖,当中摆着两张椅子,这是给爷爷和奶奶坐的;后面摆好了垫脚架,这是给站到最后列的男人们站的;女人站在中间;孩子们站在爷爷和奶奶的两旁。
橱窗陈列、修底组、着色组、修相组。
上海中国照相馆。
1959年

1956年,中国照相馆由上海部分迁京,落户到王府井大街。上海方面,重新组建中国照相馆,由沪上八家中小企业连同原“中国”留沪人员合组。1959年,合组后的上海中国照相馆作为全行业学习的榜样,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先进集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1959年,儿童读物《万里东风红旗飘》中收录了任大星的文章《合家欢的故事》,作者以文学的笔调记述了上海南京西路八十八号中国照相馆的故事。而这一故事的确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而成。中国照相馆代表张燮堂1959年在全国群英大会发言中讲述的故事原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周有铭一家照相的事,可文史互证。

《合家欢的故事》中这样记述道:

玻璃橱窗内的陈列

玻璃橱窗内陈列着不少栩栩如生的照片,左边全是人像照:这儿有胸前挂满像章的劳动模范,有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老农民,有排立整齐、英气勃勃的海军战士集体照,有健壮活泼的女运动员,还有带着幸福微笑的新婚夫妇……右边,则在“伟大祖国锦绣河山”八个红色艺术字的标题下,陈列着雄伟的鞍钢,新建的长江大桥等祖国的建设图景照。这两排小小的玻璃橱窗,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祖国飞跃发展的建设面貌,和我们这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

少先队员陈惠玲幸运地跟着中国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参观了修底组、着色组和修相组。

修底组的同志们,用着很细很细的毛笔,修着照相底片,他们不但能修去照相的人面部的一些缺陷,而且还能根据顾客的意见,使消瘦的人显得比较丰满,使苍老的人显得比较年轻。其中的一位叔叔,还改进了工作方法,用一种化学药水代替原来修底片用的铅笔,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现在已经在全国照相馆推广。

着色组的同志们,在已经印出来的照片上,着上颜色,使照片更显得像真人一般。他们也有先进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不但用笔,而且用细木棒,用棉花团,甚至用自己的指头沾了颜料往照片上着,这不但使颜色着得均匀,而且又着得快。

修相组的同志仔细修着照片,把照片上的一切毛病都消灭掉,他们把人们的眼睛修得更加黑白分明,轮廓更加自然、齐整。他们不光对大照片是这样,对小照片也是这样。

合家欢

终于,这二十六人连大夹小、熙熙攘攘的一大群人,上楼进入了摄影间。

替他们拍照的有两位摄影师。他们早就问清楚了这一家人的辈分长次,年龄大小;看过了这一家人的身材长短,脸形胖瘦。

摄影间里已经布置得十分妥帖,当中摆着两张椅子,这是给爷爷和奶奶坐的;后面摆好了垫脚架,这是给站到最后列的男人们站的;女人站在中间;孩子们站在爷爷和奶奶的两旁。当然,未满半岁的小毛,是由大嫂抱在怀里的。

营业员和家里人商量好,为了节约,决定拍摄八吋照;如果照得满意,再放大一张十二吋。营业员还主动地介绍他们用光纸印,他说,因为是合家欢,人的脸部小,用光纸印,脸部可以更清晰些,而且价钱也比用厚纸印便宜。

这一切准备停当后:

盏盏雪亮的、耀人眼花的灯打亮了。

私营出版商出版领袖像纯粹以投机营利为目的,不顾及政治严肃性。
1950-1960年

1960年2月22日,文化部办公厅曾就第一期《好党员》杂志封面上的毛主席像不够严肃问题,督促该刊改进发出通知。

20世纪50年代最初几年间,各地开始大量出版、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照片或画像。但这些照片或者画像中存在着“不郑重、不严肃”的情形。1951年6月到10月出版总署检查了苏南《农民画报》、《山西画报》、《大众画报》、《西北画报》及《河南画报》等11种89期画报,其中刊印毛主席像176幅,大像占15幅,画得不好的有3幅;小像161幅,画得不好的有92幅。

领袖像绘制的主要缺点是:

随意勾画。在一些会场和室内布景画面中,墙壁上毛主席挂像,往往随意勾画几笔,便算了事,因此造成了各种歪曲形象。

画得不像。在有关连环画中,毛主席的像有画得完全不像的,甚至看上去竟是另外一个人。

1950年2月25日,政务院文委就拟订“关于绘制出版毛主席像暂行办法(草案)”,要求“业经规定之毛主席标准像,由出版总署责成新华书店统一印制发行。”各地私营出版业如欲复制标准像,必须于事前取得出版总署允许。但1953年8月29日,出版总署“关于处理私营出版商出版领袖像的通报”列举了上海等地私营出版商出版的各种形式的领袖像,粗制滥造,极不严肃。上海东方红、华美、长春等几家私营出版商出版的画像,绝大部分存在以下情况:一、画得不像,或用月份牌的画法,脸白唇红,十分难看;二、排列秩序不对,或将其他图画和人像拼凑在一起;三、有的附有随意编写的所谓“传略”,事实多有错误等。

通报提出,这些私营出版商出版领袖像纯粹以投机营利为目的,不顾及出版领袖像的政治严肃性,影响很坏,不能任其流行。

吟风弄月,男女恋爱。请劝令图片社和照相馆今后不再印制发售歌曲照片。
1960年

1960年10月14日,文化部“请劝令图片社和照相馆今后不再印制发售歌曲照片”,认为市面上出售的歌曲照片,有很多是思想感情不健康的,值得引起注意。

劝令函显示,经过文化部初步了解,北京市发售歌曲照片的,有国营人民图片社,城市人民公社作为副业生产经营的图片社以及照相馆(在歌曲照片上并不表明印制单位名称),单位分散,缺乏健全的管理。所印制的照片,绝大部分是爱情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很多是吟风弄月。其中虽然也有少数歌曲内容是健康的,但是在画面上也都印上了庸俗的男女恋爱场面。

经过调查,这些印刷品销售数量多达二三十万份,有的还向外地大量推销。

文化部责成北京市出版局、文化局,劝令他们立即停止印刷,并从市场上收回思想感情不健康的歌曲照片。

歌曲照片内容庸俗,形象低劣。非政治倾向。
1960年

有关歌曲照片,1960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发出纠正“某些非政治倾向”的通知,提出某些经营机构盲目追逐营业指标,经营毫无政治意义甚至有害的商品。通知特别提出,有些书店看到市面上歌曲照片畅销,大多内容庸俗,形象低劣,但这些书店仍大量进货,大量推销。

通知说,这一切,总的说来是非政治倾向,有的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由于政治不挂帅、组织纪律性不强,为发行而发行造成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图书发行工作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