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13:上海光荣摄影图片厂撤销。
相关13:上海光荣摄影图片厂撤销。
1969年
1969年6月,上海光荣摄影图片厂撤销。这里生产制作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画片中,那些古典人物国色天香、美态姣妍,建构了多少国人的梦啊!
1981年,朱莉娅·赫尔(Julia Hirsch)在《家庭相片:内容、意义及影响》一书中,论及19世纪中叶以后,摄影室内肖像拍摄的状况。摄影者为了掩饰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异,向客户提供他们称作“暂离现实”的作品。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评价道:无论这些肖像是绘制的还是拍摄的,他们所记录的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想象,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特殊的表演。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那些对希望、价值观和心态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提供了无价的证据。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相片承载的家族记忆需要保留多久呢?后辈,真的渴望知晓那些隔了几代的先人,到底长相、做派如何吗?朝代更迭,时移世改,那些陌生的装扮、体态,还有目光,被说成是祖上的陌生人相片,与自己再次相遇时,会不会让后人心存一丝异样的感觉呢?更别说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一直是后人否定,甚至诋毁的对象了。“文革”开始,很多人忙不迭地销毁民国期间的家庭相片,可有难言之隐?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家庭相片是家族记忆的载体。这话听起来既温情脉脉,又理性有加。没有人会否定这样的说法。但很少见到严格依照编年顺序的家庭相册。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76年10月2日
老妇人临终前,捧着儿子童年时憨态可掬的照片,泪流满面。她断断续续地叙说着,儿子小时候如何可亲可爱,乖巧懂事,转而,又开始厉声诅咒起成年后不孝之子的种种不是。
这样的场景,谁又能说是瞎编乱造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81年1月京北海公园
压在家庭写字台面玻璃下面的相片,更是呈现出一种特异的景观。展示面往往比挂在墙上的相框要大得多,而观看者大多时候只是写字台前伏案疾书的那个人。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永不厌倦的观众,每当面对这些熟悉的家人照片时都会兴致勃勃,而不会视若无物。在这里展示相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块玻璃,有时会被透明塑料皮代替。由于折射,熟悉的形象大都怪诞异常,不可理喻。唉!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弘
琼 纲
1971年8月
杭州旅行对页上图 宝石山上对页下图 湖中湖
平湖秋日看双峰插云
不说民国家庭影像,后来的问题就失去参照,虽然二者差异巨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走向了对立面。说到民国家庭影像,怎能绕开张爱玲这座高山呢?而张爱玲对民国期间民间影像,包括家庭照片的认知所达到的高度,却远未被后人理解。
罗兰·巴特在分析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时,认为其具有无所不包的思想活动,他甚至认为“从中可以获取一切知识”。同样,阅读张爱玲的小说,也可以触及民国家庭照相业方方面面的知识,当然还有体温。早在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张爱玲便依恃天启般的感触,认知与表述,以上海为中心,用“安稳”、“苍凉”的笔触,完成了中文语境下摄影现代性特征的书写。在她那些年所发表的十几个短篇、几十篇散文及后来陆续发表的作品中,对世俗社会生活中,国人之于摄影的心理、状态、类型与阐释,及对其仓促、易变、临时,而又永恒等现代性特征的描写,无不剖析入微,鞭辟入里。不仅如此,她的这些文字,甚至还可以当作民国摄影知识宝库—甚至摄影史来研究。只是这条线,在20世纪下半叶中断了。张爱玲对摄影的认知、描述,与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对“现代性”的表述非常吻合。波德莱尔写道:“现代性是短暂的、易变的、临时的,它是艺术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是对永恒的追求。”
1973年,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看到的是处于影像文化第一阶段的人典型的视觉趣味,如果她与张爱玲相遇,了解一下民国的影像状态,她又会怎样书写自己的所见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8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