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11:美术明信片,国家行为。
相关11:美术明信片,国家行为。
1964年
1964年3月21日,当年的“五一节”及建国十五周年到来前夕,文化部、外文局“关于有计划地出版美术明信片的通知”抄送至中国摄影学会。通知下发之前,有关方面已经与学会进行过沟通,提出使用图片要精美,具有民族特点;内容方面,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以及外宾游览必到之地的风景,希望首先列入选题。美术明信片也可以采用照片洗印方式。通知列举出版理由时说:
我国出版的明信片,国内外皆有需求。对外,外宾来我国参观游览访问时,需要购买作为纪念或寄赠亲友;我国出国举办展览时,需要通过美术明信片介绍新中国风光和建设成就。国内群众对此也有广泛的爱好和要求。但“我们对于利用明信片对外进行宣传和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注意不够。”
通知还对美术明信片的分类进行了规定:
(1)风景(包括名胜、古迹、建筑、市容);(2)文物(包括古文物及革命纪念品);(3)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品、剧照、美术摄影等);(4)其他(包括乐谱、城市游览图等)。
明信片的出版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外文图书出版社等单位。
无锡鼋头渚1974年5月太湖三山与万浪桥
霪雨不止,百物霉腐。江南梅雨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气质。在北方,打开那里寄来的相片,首先会有一股霉味儿扑鼻而来,这影响了观看的进度。很多时候,只得把它们放下来,晾一晾。那些做功考究的精美家庭相册,就是晾了很长时间,似乎仍有挥之不去的味道。这多少造就了南方家庭相片的伤感气质,仿佛它们来自历史深处,更加遥远的过去,以至前朝。梅雨使得南方相片更加易逝、多变,充满了忧郁的不确定性。
唐柳宗元《梅雨》诗中“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以“愁”、“梦”来表达自己在江南梅雨季节的感受。而“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则可借来,当作那些因梅雨霉变,斑驳模糊的江南相片沦落北方以后命运的追问。药面斑驳脱落,形象模糊的南方相片,甚至会成为一种令人嘘唏不已的痛:它们没能带着尊严悄然离世,而是在饱受折磨,甚至侮辱过后,最终以残破的容颜意外遭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玉照。以玉之洁白、美好、贤德、珍贵来形容别人的照片,如果不是客套虚应,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动的敬称啊!玉面、玉体、玉声,再加上玉照,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间世界啊!但在20世纪革命者的话语辞典里,没有这个词。
写在相片的背面
家庭相册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