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6:坏戏、坏书、坏歌、坏舞的流行,实质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br*...
相关6:坏戏、坏书、坏歌、坏舞的流行,实质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
这一切不少都是那些流行的摄影图片题材。
1958年
*1958年3月,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言,列举了自1957年以来,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人和商人,为了贪图私利,同时企图用资产阶级的反动的世界观来拖新社会的后腿,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歪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放肆地演出像《杀子报》、《大劈棺》一类的坏戏,发行像《中国之命运》、《奇侠恐怖党》、《甜如蜜》等反动、荒诞、淫秽的坏书,传布像《支那之夜》、《疯狂世界》等反动、淫秽、下流的所谓“黄色歌曲”,和推行《阿飞舞》一类的坏舞蹈。
钱俊瑞提醒说,这些坏戏、坏书、坏歌、坏舞的流行,实质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
四姐
三姐
素琴
金来
合摄于美芳
流落街市的家庭照,如果不再成为陌生客户的审美对象,恐怕就会一文不值了。往日情愫终落得香消玉殒,梦断红尘。有人徘徊其间,追问它们的前世今生,发出声声叹息吗?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陈永芳
李秀英
徐延兰
杨 瑢
蔡挥芬
邢金来
合摄于留影
1950年 6月17日
P105
赠 给:亲爱的战友长山同志
留 念:战友佑文
P107
赠 给:班长同志留影
战士钢厚
逛旧货市场,与去医院看一位弥留的朋友,或去参加他的葬礼一样,最让人看穿生死轮回、世事归宿。繁华也好,凋敝也罢,最终都会聚集在这里,所有热情与落寞在这里堆砌成坟。地摊上,落满尘土的相片上幽怨的目光,无端地仰望着熙来攘往的人,又像待焚的纸钱。有谁在这里巧遇自家的相册吗?
一张寻常的黑白标准照底片,暗房师放过几次,质量还可以。某一日,这人死了。家属找到底片,要再放一张做遗像。曝过光的相纸放入显影盆后,没有显影。这暗房师经验丰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检查所有的环节都没问题。再试,同样的条件,没问题呀。后来,他渐渐发现自己在做遗照时,第一张都不成功,原因不一。以后再做完这类照片,他总要喝口白酒,在城里兜个圈子才回家。
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人徐志摩坠机身亡。遗体停放在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处庙里,友人寻来时,看到这位现代派诗人已经被换上了中式长袍马褂,圆口布鞋,与其日常行止、装扮殊异,颇为惊诧。这还是那西装革履、风流倜傥的年轻诗人吗?他被装在了传统的框子里。
这中式长袍马褂,这绫罗绸缎,一度又是腐朽的代名词。革命者倡导的新装扮,中山装,列宁装,荆钗布裙,都成了新的时尚。西装革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长袍马褂—封建把头的形象,这些都被后来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说这些,与那杭州生产的绸缎面相册,有什么关系?
写在相片的背面0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P111
念 1959年,两月零三天 照
那些用来招待客人的家庭相册旁,总有一位热心的主人,通常都是勤勉执事的女主人在为客人讲解。她叙述、阐释着相片上的每一个细节,声情并茂。在客人啧啧点评与称赞声中满足。一般的客人哪能受到这样的待见。
叙事者,被描述的相片,还有倾听者。家庭相片得以体面地呈现。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凌叔叔留念
你的宁宁这是三个半月留影金 香 赠
1953年9月24日
1986年,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为瑞士摄影师吉恩·莫尔(Jean Mohr)自中东拍摄的巴勒斯坦人照片撰写文字:
照片、衣物、从原先场所分离出来的物品,以及说话和风俗的例行习惯:被大量复制、放大、主题化、添油加醋,并且广为传播,他们缠丝结网,被我们巴勒斯坦人用来维系自己和我们的民族身份,联系彼此。
但萨义德又感慨,有时,这些带着沉重回忆的物品—照相簿、祈祷的念珠、头巾、小盒子,似乎是些累赘,它们不可避免地会随风而逝:
这些关于过去的纪念品在我们当中已经无可挽回地不再流传,就像是流浪歌手吟唱的家谱和神化一样。身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很难在流散中继续维持。萨义德的追问,不也是我们,包
括读者诸君面对这些地摊上的廉价相册所思索的问题吗?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该停下来,仔细打量这些照片了,而不是再次追问“为什么?”
1941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写道:
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栋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一样,忙于阅读这个房子的建筑历史,以至于妨碍了他们看见这栋建筑。
这句话中“看见”一词,被加粗。哲学家强调了视觉的重要性。除了那些相册的主人,谁又反复地打量—“看见”过这些相册及其中的照片呢。探究历史的冲动,或许正是忽略眼下这些可视之物的开始。这些字,会不会也充当了愚蠢的导游手册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给我的朋友
小学毕业照
P122
1956年于云南保山
真有那么一本带有前言的家庭相册:鲜花、绿草,蓝天、白云,欢笑、喜悦,美好的生活都在这里。文艺青年惯常的陈词滥调。更糟糕的是,每一页上都加上了难以名状的自制美术花边,好几次拿起这册子,还没有翻开,就又把它丢在一旁。是什么败坏了自己的胃口?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赠给秀芬妹永远心不别赠人 毓英1961年6月2日
吴业菊
吴生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