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7:一张书签的政治错误。
相关7:一张书签的政治错误。
1960年
1960年11月,一份来自河南淮阳县的人民来信,寄至文化部,信中夹带着一张书签,要求文化部予以取缔。
书签是用彩色胶版印刷,正面印了戴阔边帽,着红褂子像人的鸭子,背面印了“英雄的工人阶级是贯彻总路线的先锋!”字样,书签上没有印明出版、印刷者。
文化部的意见认为,这张书签的文字和图画联系起来看,是丑化工人阶级形象的。
文化部要求,对于这些“政治错误”的书签应严格追查来源,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求各地对当地文化用品公司或其他商业部门印刷出售的日历、笔记本、书签、画片、导游图和其他带有政治思想教育意义的印刷品应加强管理。
1962年11月
个人肖像,包括家庭照片,在政治权力场中的命运如何?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图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英国图像历史学者戴维·金(David King)1997年出版的著作《人民委员消失了—斯大林时代对照片及艺术的伪造》(The commissar vanishes : the falsification of photographs and art in Stalin's Russia)一书,提供了大量令人不安的案例。那些面容被污损、涂抹,或从群像中被抠除、修理的个体,实际生活中的命运与此并无二致。其间,革命者的体态语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在我们的国度,这些图像案例,很多人并不陌生。那些光鲜的个人肖像、家庭照片,突然某一日,变得污秽不堪,那些照片中的某个人神秘地失踪了。这可不是哪个不懂事的捣蛋鬼干的哟!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普通人能够接受、认可的形象,当然还有气质,往往比想象的还要少。人们也容易对自己过往的装扮、情状只字不提。活在当下,恐怕也有这一层含义。很多人说,中国大陆的城市人口三代以上都是农民,但先人们农民形象的照片又在哪里呢?他们被选择性地剔除了。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烧毁,或者撕掉背信弃义恋人的相片,这是个令人心碎的仪式,并且多为一个人的仪式。通常,这达不到羞辱对方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愈加苦楚。为什么不公开举行这样的仪式呢?因为这行为直接否定的是先前的判断。特别是这判断遭遇过来自亲人的阻力,反对时,这个仪式会更私密。往日里深情凝视的这枚小照,独一无二的爱情信物,现在却变成了受骗的证据,还有比这更让人心碎的吗?烧毁,或者撕掉背信弃义恋人的相片,意味着要漂白自己的过去、敉平自己的伤痛。特别是准备重新恋爱年轻人的个人相册,其中被扯掉相片留下的浆糊粘贴痕迹,总是让新欢产生无限想象。这想象的味道,大多既酸且涩。相册主人的感受,又何曾两样呢!
撕毁一张恋人小照,有时还真是个力气活。第一下,撕两半,只要下决心就可以,不用很大的力气。但越往后,手中的抓头越小,撕起来就会愈加困难。特别是原本完整的形象支离破碎,每个部分都不可理喻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接下来的事儿就更难办了。撕照开始时忧伤的哭声一定转化为了愤闷的叫喊。那些碎片有多少扔进了废纸篓里,还有多少直接倒进马桶冲掉了呢?不知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课堂上,是否讨论过某一时段,这一人类青春期重要行为现象,不同族群之间是否会有差异?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65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写道:
家庭照片的拍摄和注视以停止所有审美判断为先决条件,因为客体的神圣性和摄影者与照片的神圣关系足以无条件地为自身辩护,说它只想赞美拍摄对象,并通过完美地履行这个功能来拍完美的照片。
布迪厄所指的“注视”,应该是指照片主人的行为,而不是地摊上翻捡这些来路不明照片的闲散之人。特别是对于那些随时准备讨价还价,低价买进这些相片,打算回去把玩,或装点门面的风雅人士来说,让他们“停止所有审美判断”,那是个笑话。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49年以后这一时期的家庭照片,人们感兴趣的场景大多是一些人造景点—粗陋的公园,及那些昔日达官贵人的宅园,甚至皇家园林。着新装,逛公园,照相,作主人,这成为夹杂着现实与臆想的理想化生活方式之一种。当然,对于那些物质产品,如新兴的建筑,甚至包括遥不可及的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小汽车等,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留影兴趣。而对于那些无名的风景,拍摄者则着力不多。与此对应的是,1949年以后,大量官方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则呈现出诗意、浪漫、世外桃源般景象。比照那些广为传播的官方政治风景标准照,家庭照片中诸多未经雕饰的日常景观,就摆不到台面上来了。拍摄者本人也大多谦卑有加: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技术革新,材质变化,都会促成旧物件的消亡,有时不为别的,只是厌倦而已。那些尺寸短小,形容暗淡的旧日黑白照片,既不靓丽,更不时尚。寒酸,无色彩。听见有人说过:拿不出手啊!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
1981年1月
京景山公园远眺
很少有人煞有介事地给家庭相册写上前言、后记之类的文字。如果有,看起来也是怪怪的。那些相册的拥有者们大多相信,其间的人和事大都不言自明:谁能不知道这照片上的人,和他们经历的那些有趣的事呢!
写在相片的背面
民间相片的内容包含着怎样的秩序?
拥有它们就获得某种语意许可,
新的阐释会成为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