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无名之境,再造风景

第四篇 无名之境,再造风景

幸福、孔雀、长江、西湖、天坛、上海、紫金山、晨光。
照相机要与世界同步。
1960年

1960年年初,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副局长马波生写文,记述1949年以来照相机工业发展状况。

照相机工业是解放以后三四年间建立起来的,到1960年已由当初的2家工厂发展到10多家工厂,不但可以大量供应国内需求,且有部分出口。普及品有天津的“幸福”牌1型2型、上海的“孔雀”牌、重庆的“长江”牌、杭州的“西湖”牌;中级品有北京的“天坛”牌、上海的“上海”牌58-1型、58-2型、南京的“紫金山”牌等。1959年,各厂还集中力量在天津试制成功“晨光”牌高级照相机。

时值三年困难时期,民生凋敝,但中国照相机业的决心很大。马副局长披露,我国各种照相机镜头的相对孔径、星点测量鉴别率、快门速度、使用寿命、外观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当于外国照相机同类产品的标准。

保定、天津、上海、汕头、无锡、厦门建起感光材料厂。
谁还不背上个照相机。
1960年

1960年年初,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副局长杜元岭写文,记述1949年以来感光材料工业发展状况。

感光材料从无到有,已建立了初步的基础。到1959年年底,已由上海、汕头、天津、保定等共10家生产单位能够生产胶卷、胶片、黑白电影正负胶片以及工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的感光材料。

1959年,相纸及照相胶片的产量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照相胶卷也已满足国内需求的40%。

依照计划,现代化的感光材料工业将陆续在保定、天津、上海、汕头、无锡、厦门等地建设起来。杜副局长憧憬:

从1960年开始,全国人民就能看到用国产胶片拍摄的电影,市场上将大量出现国产的各种相机、胶卷、印相纸和放大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照相机工业的发展,谁还不背上个照相机呢?

彻底整顿摄影图片混乱状况。
上海。
1961年

1958年“意见”下发后开始的清理运动,并没有使得传统摄影图片市场彻底萎缩,相反,度过清理运动当初的危机过后,至3年后的1961年,图片社摄影图片印制、经营的“混乱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扭转,相反,却“更加混乱”。

1961年8月27日,上海市委批转第一、第二商业局党委和出版局 党组《关于彻底整顿摄影图片混乱状况的报告》。1958年清理过程中,二商局系统外分属一商局、轻工业局的4家图片社,被市委要求停歇,同时还取缔了图片市场的自发经营户。

这次整顿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对图片内容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并建立了由相关各局组成的整顿工作组。工作组雷厉风行,很快就拿出了具体的“补充意见”。

这一年的10月,第二次清理整顿开始。除了规定对已印售的图片进行逐一审查外,还要求新设计的图片需逐一事先报审。

自此,一枚小小的摄影图片,根据内容要分别由文化局、出版局、电影局和第二商业局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生产、流通环节。

抒发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为个人兴趣而摄影的邪路。
兴趣放在烟雾迷漫、虚无缥缈、软绵绵、灰溜溜的调子上。
吴印咸。
1962年

1962年,吴印咸检讨自己50年代的摄影思想,称由于受到修正主义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背离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从“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道路上,滑到了抒发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为个人兴趣而摄影的邪路上去了。他称自己到工厂见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也很兴奋,但单纯地追求画面构图,线条美,影调、色调、层次,见物不见人。在拍摄祖国的壮丽河山时,有时把兴趣放在烟雾迷漫,虚无缥缈,软绵绵、灰溜溜的调子上。

吴印咸在建构社会主义摄影造型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审慎地反省自己与提醒同道:无产阶级的艺术不是不要艺术性,而是一定要搞好艺术形式。但艺术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以其著名摄影家及中国摄影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的身份,吴印咸的反省无疑会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摄影图片业寿终正寝。
上海。
1963年

报审程序虽然繁琐,内容审定也会砍下一些题材,但这都不足以给摄影图片行业敲响丧钟。

1963年3月,上海市文化局以印售照片涉及出版方针问题,不再继续审批戏剧、舞蹈、歌曲等内容照片。这一手段,直接导致照相业经营摄影图片业务走向终点。

报废外国图片、画册、相集 。
1964年

莫干山剑池

1964年7月23日,文化部 “关于滞销外文图书处理的若干规定”中,提出可以作报废处理的图书包括: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其他原因,不宜再继续销售的图书、图片、画册、相集等。

这一规定彻底关上了西方影像进入中国读者视角的大门。

规定的出现,有其背景。

这一年的5月15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发表关于文艺要反映工农兵的谈话。电影、戏剧、文学,不反映现代工农兵是不好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意识形态,应反映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可是我们的一些工作同志,嘴里赞成,实际反对。包括一些党员、党外人士,爱好那些死人,除了死人就是外国人,外国的也是死人,不反映活人。

7月1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十二期社论:《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社论提出,帝国主义和地主、资产阶级不仅使用暴力,而且往往用“糖衣炮弹”的政策,企图通过修正主义,潜移默化地使社会主义逐渐蜕变为资本主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又总是千方百计地同无产阶级争夺思想阵地,从思想上为反革命复辟准备条件,开辟道路。在这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中,文艺是一个重要的争夺点。

社论批评有些文艺工作者“迷恋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认为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资产阶级王国,其中极少数人已经开始糜烂,已经蜕化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