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尼耳斯·玻尔年谱简编(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附录 尼耳斯·玻尔年谱简编(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戈革辑

1815—1820年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Joseph Fraunhofer,1787—1826)注意到几种元素的光谱线,得到了第一个光栅光谱,并观察到太阳光谱的吸收线。

1869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èyev,1834—1907)和德国化学家迈耶尔(Julius Lothar Meyer,1830—1895)独立地引入了元素周期表,作为若干年来实验化学和理论化学的一种简练的总结。

1884年

瑞士人巴耳末(Johann Jokob Balmer,1825—1898)发现了氢光谱中一个线系的波长经验公式。这是光谱学上发现的第一个线系公式。

1885年

十月七日,玻尔诞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父亲Christian Bohr,是生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对玻尔的一生影响很大。

1892年 玻尔七岁

开始上学,在Gammelholm学校学习期间,数学、物理的学习成绩优异。在家里,他的父亲引导他观察自然,阅读歌德、狄更斯等人的作品。

1895年 玻尔十岁

德国物理学家伦瑟(Wilhelm Conrad Roentgen,1845—1923)发现X射线。

法国物理学家柏伦(Jean Perrin,1870—1942)决定性地证实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

1896年 玻尔十一岁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首次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 Zeeman,1865—1943)发现磁场能够引起光谱线的劈裂。这种效应后来由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按照经典理论作出了初步解释。

1897年 玻尔十二岁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测定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由此而逐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他往往被称为电子的发现者。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原籍新西兰)证实放射线中包含“软”、“硬”不同的成分。他后来成为玻尔的导师和亲密的朋友,对玻尔的学术活动影响最大。

1900年 玻尔十五岁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即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1842—1919)初次导出黑体辐射公式。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在研究辐射问题时引入能量子的概念。

1903年 玻尔十八岁

在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学习。物理导师克里斯先森(Christiansen)是他父亲的好友,在教学中兼重英、德两国的物理传统,对玻尔影响很大。

卢瑟福和英国物理学家索迪(Frederic Soddy,1877—1956)证实每一放射过程都是元素的嬗变过程。

1905年 玻尔二十岁

丹麦王国科学文学院就“液体的表面张力”问题发起征文。玻尔决意应征。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发表狭义相对论,同年并发表关于布朗运动和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在后一论文中,他引入了光子的概念。

1907年 玻尔二十二岁

玻尔应征论文获得丹麦王国科学院的金奖章。该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法验证了瑞利关于表面张力的理论。这一工作,无意中为他以后关于原子核裂变的研究准备了线索。

1908年 玻尔二十三岁

应征论文的修订本在英国《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上发表。

瑞士物理学家里兹(Walter Ritz,1878—1909)提出了关于光谱线频率的并合原理。

1909年 玻尔二十四岁

以金属电子理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学位。

洛仑兹正式提出“电子”名称。

1910年 玻尔二十五岁

完成以金属电子理论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该文发展了当时的理论,并首次接触到普朗克理论的含义问题。

1911年 玻尔二十六岁

春季,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当时丹麦学者对新发展的电子理论多不熟悉,不理解论文内容,无法提问,论文答辩历时之短(约一个半小时)破该校纪录。夏季,与马格丽特(Margrethe Nørlund)订婚。九月,赴英国剑桥大学,在J.J.汤姆孙主持的开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他的博士论文指出了汤姆孙理论中的错误,结果论文未能在英国发表。

卢瑟福在曼彻斯特,经长期探索,于三月间确定原子有核。十月,赴剑桥参加开文迪什实验室的年会,并作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十一月,玻尔赴曼彻斯特,与卢瑟福会见。

1912年 玻尔二十七岁

三月中旬开始在曼彻斯特研究原子有核模型,七月即向卢瑟福汇报论文内容,认为有可能依据有核模型解释元素周期表乃至化学反应。

七月底,玻尔回丹麦。八月一日,与马格丽特结婚。同年秋,任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讲授“热力学的力学基础”等课程。

1913年 玻尔二十八岁

一月底将有关α散射的论文稿寄给卢瑟福。三月六日,将有关原子结构的第一篇论文稿寄给卢瑟福。卢瑟福复信,建议删减。为此,玻尔赴曼彻斯特与卢瑟福商讨,回国后继续写论文,于六月和八月间寄出第二篇和第三篇论文底稿。这三篇论文经卢瑟福推荐,先后在《哲学杂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上发表,成为原子物理学中划时代的文献。九月七日,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伯明翰开会。玻尔经卢瑟福推荐,应邀参加。会上讨论了玻尔的新理论,老一辈学者多未深信,但是金斯(James Hopwood Jeans,1877—1946)表示赞成。在讨论中,玻尔预言了氚的存在。

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Henry Gwyn Jeffrey Mosley,1884—1915)发表关于X射线谱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莫斯莱定律,引入了原子序数的概念。

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Johannes Stark,1874—1957)观察了强电场引起的光谱线的劈裂。

德国物理学家(后入美籍)弗朗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通过测量共振电势和电离电势而确证了原子定态的存在。

英国物理学家伊万士(Evans)在实验上证实二十年前发现的匹克灵线系不是氢光谱而是氦光谱,突出地证实了玻尔的预言,轰动一时。

1914年 玻尔二十九岁

卢瑟福聘请玻尔任“舒斯特讲师”。八月四日,德军侵入比利时,欧战爆发。九月初,玻尔夫妇冒险渡海赴英。

1915年 玻尔三十岁

莫斯莱阵亡于加里玻里,玻尔等人深感痛惜。

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Arnold Johannes Wilhelm Sommerfeld,1868—1951)改进玻尔理论,引入椭圆轨道概念及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

哥本哈根大学决定设立理论物理学教授职位,邀请玻尔回国,玻尔反复考虑后同意。

1916年 玻尔三十一岁

玻尔夫妇回国。玻尔在哥本哈根继续研究光谱线的多重性问题,并建议创办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他很赞赏索末菲的理论。

十一月,玻尔长子克利斯蒂安(Christian)生。

1917年 玻尔三十二岁

玻尔被选为丹麦王国科学文学院院士。

十二月九日,卢瑟福在给玻尔的信中说准备做实验,分裂原子核以引起原子的人工嬗变。

1918年 玻尔三十三岁

哥本哈根大学决定筹办研究所。

玻尔次子汉斯(Hans)出生。

1919年 玻尔三十四岁

三月,J.J.汤姆孙就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该校聘请卢瑟福任开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教授。

卢瑟福在剑桥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得到了氢原子和氧原子;这是第一次人工核嬗变。

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初次精确测定了同位素的质量。

玻尔应邀赴荷兰莱顿大学讲学,同洛仑兹和奥国物理学家爱伦菲斯特(Paul Ehrenfest)等人会见。

1920年 玻尔三十五岁

玻尔应邀赴柏林讲学,同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会见。在认识论上初次和爱因斯坦发生分歧。

玻尔三子伊瑞克(Erik)生。

1921年 玻尔三十六岁

3月3日,研究所正式落成。

正式迁入研究所工作。当时在该所工作的有荷兰物理学家克喇摩斯(Hans Kramers)、瑞典物理学家克莱恩(Oscar Klein)和匈牙利物理学家(后入瑞典籍)赫维斯(George Charles de Hevesy,1885—1966)等人。这个研究所后来成为研究量子物理学的重要中心。

德国物理学家(后入美籍)施特恩(Otto Stern,1888—1969)和盖拉赫(Walter Gerlach,1889—1979)证实银原子在磁场中的“空间量子化”。

苏联物理学家卡匹察到剑桥大学开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凡十三年。

1922年 玻尔三十七岁

玻尔四子奥格(Aage)出生。此人后成著名核物理学家,和另外两人同获1975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金。玻尔逝世后,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于1965年改名为尼耳斯·玻尔研究所,奥格长期主持该所工作。

六月,玻尔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学,同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和奥地利籍学生(后入瑞士籍)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会见。秋季,泡利即赴哥本哈根作短期逗留。

按照玻尔的安排,赫维斯和考斯特(Coster)于年底发现第72号元素。该元素按哥本哈根古名Hafina定名为铪。

十二月十日,诺贝尔诞生百周年,玻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物理奖金。

1923年 玻尔三十八岁

在英国接受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后即去美国访问。

1924年 玻尔三十九岁

海森伯到哥本哈根。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洛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在学位论文中提出物质波的观点,这是波动力学的起点。

玻尔五子恩耐斯特(Ernest)出生。

1925年 玻尔四十岁

泡利发现原子中每一个定态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这就是“不相容原理”的最初形式。

荷兰物理学家(后入美籍)乌冷白克(George Eugene Uhlenbeck,1900—1988)和高德斯密(Samuel Abraham Goudsmit,1902—1978)受泡利的启发,分析了光谱线的精细结构,引入了电子自旋的概念。

海森伯和克喇摩斯一起研究光的散射问题。七月,海森伯用一种新的数学形式表述了玻尔的对应原理,引起玻尔的极大注意。这就是矩阵力学的开端。海森伯和玻恩(Max Born,1882—1970)、约尔丹(Pascual Jordan,1902—)合作,在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把他的发现用矩阵论的形式表示了出来,成为新量子力学的最初形式。

狄喇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受到海森伯的启发,开始发展他自己的量子力学形式。

玻尔和他的同事们热烈讨论量子力学。海森伯主张完全放弃轨道概念而只研究“可观测的量”。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开特(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1897—1974)获得人工核嬗变的云室照片。

八月,玻尔在斯堪底纳维亚数学会议上发表题为《量子论和力学》的演讲,概括地叙述了量子理论的发展过程,提到了海森伯的工作。

1926年 玻尔四十一岁

薛丁谔(Erwin Schroedinger,1887—1962)提出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消息传到哥本哈根,引起极大震动。许多学者先后从欧洲各国赶来哥本哈根,分析、讨论新出现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经过研究,逐渐证实了二者的等价性。狄喇克到哥本哈根,发展了“变换理论”,约尔丹在哥廷根也作了类似的工作;玻恩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于是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九月,玻尔邀请薛丁谔到哥本哈根讲学。薛丁谔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理论,很受重视;但是,他在报告结尾提出,应放弃量子跃迁概念,而代之以三维空间中的波(他一直不赞成统计解释)。这种观点引起许多人的反对或疑问,会场大乱。玻尔和薛丁谔展开激烈的辩论。

1927年 玻尔四十二岁

海森伯提出测不准原理。玻尔分析量子力学的哲学含义,提出互补原理。

九月,为纪念伏打诞辰百周年,在意大利科莫城举行国际物理学会议。玻尔在会上宣读长篇论文:《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晚近发展》,系统阐述了互补原理。

十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索耳威研究所召开第五届物理学会议。爱因斯坦和玻尔就互补原理问题初次交锋,进行了热烈的辩论。

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C.J.Davison,1881—1958)和革末(L.H.Germer,1896—1971)得到电子注的单晶衍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G.P.Thomson,1892—1975)得到电子注的粉末衍射;从而在实验上证明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1928年 玻尔四十三岁

狄喇克提出电子的相对论式波动方程,预见了正电子的存在。

1929年 玻尔四十四岁

海森伯、泡利和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Lèon Rosenfeld,1904—1974)研究量子电动力学;罗森菲耳德当时是玻尔的助手,精通数学。玻尔仍致力于量子力学基础的分析。

1930年 玻尔四十五岁

秋季,在第六届索耳威会议上,爱因斯坦提出所谓“爱因斯坦盒”的论证来向玻尔挑战;玻尔大为震动,但经过思索和研究,终于得出了答案。

1931年 玻尔四十六岁

苏联物理学家朗道(L.D.Landau)提出电磁场量的可观测性问题和玻尔辩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玻尔和罗森菲耳德进行了两年多的紧张工作。

泡利在研究β衰变时提出,应有一种“新的”、小的中性粒子和电子一起放出。

1932年 玻尔四十七岁

八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国际光疗会议,玻尔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光和生命》,开始把互补性观点用于物理学以外的学科。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发现中子。

美国物理学家安德孙(Carl David Anderson,1905—1991)在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了正电子。

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1958)制成回旋加速器。

英国物理学家考克劳夫(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和爱尔兰物理学家瓦耳顿(E.T.S.Walton,1903—)利用人工加速的质子轰击锂而得到了核嬗变,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关系式。

1933年 玻尔四十八岁

一月三十日,希特勒任德国总理,迫害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玻尔赴德了解学术界的情况,归国后积极从事援助德国流亡知识分子的工作。

1934年 玻尔四十九岁

法国物理学家爱伦·居里(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和她的丈夫约里奥(Frederic Joliot,1900—1958)发现人工放射性。

意大利物理学家(后入美籍)费密(Enrico Fermi,1901—1954)发展了泡利的β衰变理论,并正式命名那一小的中性粒子为“中微子”。

玻尔访问苏联。

在玻尔倡议下,哥本哈根大学设立数学研究所,由其弟哈拉德·玻尔主持。

夏季,玻尔长子克利斯蒂安于乘船出游时溺死,玻尔不胜痛悼。

1935年 玻尔五十岁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1907—1981)在研究核力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有一种质量约比电子质量大二百倍的粒子。这就是后来的介子。

爱因斯坦及其合作者在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发表论文《能够认为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是完备的吗?》,反驳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玻尔用相同的题目撰文答辩。

1936年 玻尔五十一岁

玻尔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原子核物理学;二月,提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安德孙及其合作者在宇宙射线中发现μ粒子。起初以为这就是汤川所假设的粒子,后来才知道不是;汤川假设的粒子后来也被发现,现在叫做π介子。

1937年 玻尔五十二岁

年初,玻尔同夫人及次子汉斯周游世界。先到美国,在各大学发表演讲。由美国到日本,然后到中国,游历了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并发表了学术演讲。后由西伯利亚铁路去苏联。九月底,应邀去意大利参加学术会议,发表题为《生物学和原子物理学》的演讲。十月十九日,卢瑟福逝世。玻尔闻讯急从意赴英,参加葬礼。

1938年 玻尔五十三岁

三月,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奥籍犹太女物理学家迈特纳逃到瑞典。

夏季,希特勒大肆宣扬反动的日耳曼人优越论。八月,在丹麦召开国际人类学及人种学会议,玻尔发表题为《自然哲学和人类文化》的演讲,一方面推广他的互补论点,一方面提出和希特勒针锋相对的关于人类文化的观点。演讲中间,德国代表退场抗议。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Otto Hahn,1879—1968)及其合作者,法国物理学家爱伦·居里及其合作者在用中子轰击铀时发现了奇特的现象,使当时的学者感到困惑。十二月,迈特纳的外甥弗里什(Otto Robert Frisch,1904—1979)从哥本哈根到瑞典和她共度圣诞时提出了原子核裂变概念。玻尔得悉后十分激动。

费密全家在玻尔的协助下,以领取诺贝尔奖奖金为名,逃出意大利,先到哥本哈根,后去美国。

1939年 玻尔五十四岁

年初,玻尔赴美访问,罗森菲耳德同行。二人在船上研究裂变理论,获初步结果。美国科学家了解裂变现象后纷纷进行实验。当年,美国期刊发表这方面的论文达百篇左右。

三月,玻尔在普林斯顿。丹麦科学文学院选举玻尔为该院主席。这时,费密等已证实每次裂变可以放出两个中子。人们认识到有可能实现链式反应,制造原子弹。四月,玻尔回国。九月,玻尔和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合写的关于裂变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

1940年 玻尔五十五岁

二月,罗森菲耳德回比利时,波兰物理学家罗森塔耳(S.Rozental)继任玻尔的助手。这时,外籍物理学家几乎已经全部离开研究所。四月,德军侵占丹麦,丹麦不战而降。玻尔留在丹麦,继续研究裂变碎片问题。

邓宁(John Ray Dunning,1907— )及其合作者证实了玻尔的预见,慢中子引起裂变的不是铀238而是铀235

西伯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 )和马克米兰(Edwin Mattison MacMillan,1907— )制成并分离出最初的两种铀后元素——镎和钚。

1941年 玻尔五十六岁

玻尔应丹麦学会的邀请,为《丹麦文化》一书撰写《前言》,并与丹麦人民地下抗战组织有密切联系,因而受到德国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

六月,希特勒德国大举进攻苏联。

秋,海森伯去哥本哈根演讲,会晤玻尔,二人话不投机,留下了终生的裂痕。

八月,美总统罗斯福和英首相丘吉尔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谈,决定联合研制原子弹。

1942年 玻尔五十七岁

费密和匈牙利物理学家(后入美籍)西拉德(Leo Szilard,1898—1964)等人一起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功率稍小于0.5瓦。

1943年 玻尔五十八岁

英国政府秘密邀请玻尔去英国。八月二十八日,德国法西斯迫使丹麦傀儡政府下台,并决定逮捕玻尔。玻尔夫妇在抗战组织的协助下于夜间乘渔船到瑞典。十月六日,英国政府派专机迎接。一周以后,奥格·玻尔也到伦敦,作为玻尔助手。玻尔在英国停留了两个月,年底即与奥格一同赴美。

十月二十八日,苏联物理学家卡匹察致函玻尔,邀请玻尔去苏联。玻尔直到次年四月才接到这封信。

十二月,德国法西斯突然进入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后又撤出。

1944年 玻尔五十九岁

玻尔到美国,参加制造原子弹的工作。

玻尔在英时即曾与英国官方接触,建议将原子情报通知各盟国。至美后,又作相同宣传。四月,玻尔去英,拟与丘吉尔会晤。但当时丘吉尔因卡匹察信件等问题对玻尔发生误会,后至五月中旬,二人始晤面,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玻尔回美后,又设法与罗斯福接触,晤谈甚洽。当时苏军向德寇发动强大夏季攻势,德寇节节败退。九月,丘、罗又在魁北克秘密会谈;罗为丘所动,有意拘捕玻尔。但知情人士都不同意,争相为玻尔辩护,事遂作罢。

1945年 玻尔六十岁

其时原子弹接近完成,玻尔提出了引爆钚弹的“爆聚”(implosion)方法。

二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商谈战后问题。玻尔来往英美间,宣传自己的主张。四月十二日,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

五月四日,丹麦的德军总部投降;次日,英美驻军空降哥本哈根。五月七日,德国最高司令部无条件投降。尽管科学家们反复宣传原子能的国际化,美英决策人却仍置若罔闻。玻尔不得已,遂离美返英;本拟即回本国,但仍需等待原子弹试验结果。

七月十六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波茨坦开会,商谈战后问题。同日清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结果,立即电告杜鲁门和丘吉尔。七月二十四日,三巨头会议即将结束时,杜鲁门采用突然袭击方式,口头通知斯大林,谓已有一种威力非凡的新武器。斯大林神情自若,不置可否。杜、丘二人以为斯大林被他们愚弄,对原子弹迄无所知,实则苏联自1943年即已开始从在美国工作的某一科技人员获得经常的情报。

八月六日,美军单机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欧美震动,各阶层人士皆感焦虑。玻尔认为向公众公开呼吁的时机已到,立即草拟给《泰晤士报》的信。八月九日,美机又在日本长崎投掷原子弹。八月十一日,《泰晤士报》发表玻尔的信,题为《科学和文明》。其时玻尔夫人已从瑞典来到伦敦。

八月底,玻尔夫妇返回丹麦。二十五日,玻尔回到研究所,受到全体人员的热烈欢迎,玻尔深受感动,他接受了研究所的钥匙,巡视了各处。战争结束后,研究所进行了很大的扩建,但巨大设备皆在地下,研究所的外貌仍甚优美,玻尔为此事费尽心力。

1946年 玻尔六十一岁

荷兰人派斯(Abraham Pais)来到哥本哈根;这是战后来到研究所的第一位外国研究生。当时玻尔将去剑桥,在基本粒子物理学国际会议上致开幕词,他请派斯为助手,共同起草这篇文稿。

十月,玻尔赴美,参加美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的当前趋势和国际问题”讨论会,并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二百周年庆祝活动。十月二十一日,在讨论会上宣读题为《原子物理学和国际合作》的论文。在普林斯顿,应哲学家希耳普(P.A.Schilpp)的邀请为庆贺爱因斯坦七十寿辰的文集撰写文章。事后即去纽约,与政界人士会晤,阐明自己的观点。十一月底离美回国。

1947年 玻尔六十二岁

英国物理学家鲍威耳(Cecil Frank Powell,1903— )及其合作者发现π介子。英国物理学家罗彻斯特(George Dixon Rochester,1908— )及其合作者发现Ⅴ粒子和超子。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P.Feynman,1918—1988)发表别具一格的量子理论。

1948年 玻尔六十三岁

二月,玻尔去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与爱因斯坦相晤,继续争论。

1949年 玻尔六十四岁

庆祝爱因斯坦寿辰的论文集《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出版。爱因斯坦在文集末尾撰长篇《答词》,尖锐地反驳玻恩、泡利、海特勒(Heitler)、玻尔等人的观点。

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女)(Maria Goeppert Mayer,1906— )以及哈克塞耳(Otto Haxel,1909— )、金森(J.H.D.Jensen)、许士(Hans Eduard Suess,1909— )三人,独立地提出了原子核的壳层模型。

1950年 玻尔六十五岁

六月十二日,玻尔发表《致联合国的公开信》,呼吁和平,反对军备竞争。

玻尔支持募集“以色列基金”,用以救济迁往以色列的犹太人。

1951年 玻尔六十六岁

在研究所旧友的一次集会上报告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时两小时,提到许多人的贡献,却一次也没提到自己。

1952年 玻尔六十七岁

奥格·玻尔和莫特耳孙(B.R.Mottlelson)提出原子核的集体壳层模型。

在玻尔的倡议下,欧洲十四国代表在哥本哈根开会,商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由玻尔任主席;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建造巨大加速器,只用于学术研究,不用于商业或军事目的;其理论部暂设哥本哈根,亦由玻尔负责。

1953年 玻尔六十八岁

访问以色列。

海森伯提出非线性场论。

美国物理学家盖耳曼(Murray Gell-Mann,1929— )引入重粒子的奇异数,并提出强相互作用下的奇异数守恒定律。

1954年 玻尔六十九岁

十二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设立国际原子能机构。

1955年 玻尔七十岁

四月十八日,爱因斯坦在美逝世,玻尔撰文纪念。

八月,来自72国的1200名代表在日内瓦举行“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在开幕式上,玻尔应邀作了题为《物理科学和人的地位》的演讲。

十月七日,玻尔七十岁生日,泡利编选的祝寿文集《尼耳斯·玻尔和物理学的发展》出版。十四日,丹麦科学院举行庆祝会,玻尔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原子和人类知识》的演讲。

丹麦设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任主席。

瑞典政府邀请斯堪底纳维亚各国科学家开会,协议成立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NORDITA),设在哥本哈根,玻尔任管理委员会主席,罗森塔耳任主任。

1956年 玻尔七十一岁

玻尔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耳德,提倡国际合作。

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 Reines,1918— )和柯万(Clyde Lorrain Cowan,Jr,1919— )等在实验上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中国物理学家(后入美籍)李政道(1926— )和杨振宁(1922— )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1957年 玻尔七十二岁

玻尔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为纪念康普顿(Carl T.Compton)发表六次演讲,题为《量子力学和互补性》。

玻尔到格陵兰,为原子能委员会了解铀矿勘探情况。

中国物理学家(后入美籍)吴健雄(1915—1997)及其合作者在实验上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1958年 玻尔七十三岁

六月六日,丹麦原子能委员会的研究中心在瑞索落成。

1959年 玻尔七十四岁

四月三日,玻尔最后一次连任丹麦科学院主席。

1960年 玻尔七十五岁

八月和十月,先后在两次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题目为《各门科学间的联系》和《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1961年 玻尔七十六岁

五月,玻尔访问苏联。

九月,英国纪念卢瑟福发现原子核五十周年。玻尔应邀发表演讲。

海森伯六十岁,友人出版文集庆祝,玻尔为撰《量子力学的创立》一文。

十月,参加第十二届索耳威会议,发表演讲历述各届索耳威会议的概况。

1962年 玻尔七十七岁

七月,玻尔夫妇去德国参加学术会议;玻尔偶患轻微脑溢血,中途折回,休养三周后痊愈。

十一月十六日,玻尔主持丹麦王国科学(文学)院一次会议。十八日,与夫人及几个友人共进午餐,偶觉头痛,于午睡中逝世。

十二月十四日,丹麦科学院举行追悼会。

参考文献

1.S.Rozental编:Niels Bohr:His Life and Work as Seen by His Friends and Colleagues.(《尼耳斯·玻尔,友人及同道们所见的他的生活和工作》),North-Holland Co.,1967.

2.Ruth Moore:Niels Bohr:The ManHis Scienceand the World They Changed.(《尼耳斯·玻尔:他的为人,他的科学及其所改变了的世界》),Alfred A.Knopf,Inc.,1966.

3.M.R.Wehr &.J.A.Richards:Physics of the Atom.(《原子物理学》),Addison-Wesley Co.,1960.

4.Jagdish Mehra编:The Physicist's Conception of Nature.(《物理学家的自然观》),D.Reidel Co.,1973.

5.Physics Today(期刊,《今日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