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包括传输介质(非屏蔽双绞线、大对数电缆和光缆等)、配线架、标准信息插座、适配器、光电转换设备、系统保护设备等。
1.确定工作区信息点的布局和数量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够明确设备需求,这样可对当前的设备有准确的信息点配置。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一定的扩展余量,一般建议取10%~20%,不宜太多。因为机房服务于整个网络,其内部设备的变化比较频繁,准确的预计比较困难,建议更多地考虑扩展方便而不是一步到位。而且这样考虑也能降低成本。考虑扩展性时,应将布线的路由通道考虑充分。
2.设备的安装形式
机房内服务器和终端数量众多,设备的安装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塔式服务器和标准机柜式服务器。二者对信息插座密度的需求相差较大。布置时应确定安装模式、数量、接数、接口规格。
(1)塔式服务器。采用落地安装的模式,安装密度很低,每平方米不到2台。也有用户将塔式服务器安装在标准服务器机柜内,1台机柜只能安装2~4台。还可采用多层的敞开式机架,机架为3层,每个机架可安装12台左右的服务器,平均每平方米5~6台。
(2)标准机柜式服务器。目前,最薄的服务器厚度仅有1U(1U=1.75in=4.45 cm),但通常不能完全塞满机柜空间。1台标准服务器机柜可以安装几台(厚的)至30台(薄的)服务器,需要的信息点的数量也较多。建议一个标准服务器机柜按照12~24台配置。
3.布线结构的规划
在确定了信息点的大致数量后,需要对布线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当机房面积较小(200m2以下)、信息点在200点以下时,建议只采用水平布线模式,将配线架安装在网络机房的配线柜内,所有机房信息点直接端接到配线架上。
当机房面积较大,特别是信息点数量多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水平布线模式,将会增加线槽的数量和线槽的横截面。如果线槽布置在活动地板下,将对有精密空调的区域造成很大的送风阻力,实践表明这也是影响空调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众多线缆全部汇集到一处的“星”形布局使线缆清理困难,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这时建议采用两级布线: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子系统。将配线架(FD)放置到机房信息点密集的地方(如主机室),经过交换机后,再通过主干连接到网络室。这种将配线架深入数据机房的结构可大幅度减少电缆数量,减少机房地板下各专业管线“打架”的概率,减少对下送风空调的影响。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增加了交换设备的成本;管理上造成网络和系统的交叉;多了一级交接,可靠性有所降低。
4.线槽的布置
对于线槽的布置,一般围绕设备进行。在目前机柜使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线槽与成排的机柜平行布局。一般一排机柜布置一条线槽,也可以两排相邻机柜中间过道上共用一条线槽,前一种模式更为理想一些。对于有活动地板的机房,通常的做法都是将线槽安装在活动地板下。但随着高端机房中地板下送风的精密空调的普遍采用,这种模式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设备在机房内成排布置,每排设备都在地板下配置了线槽,一般线槽的高度在50~100 mm,而活动地板的铺设高度只有300 mm左右,因此,会影响空调风道的通畅。线槽越多,送风效果越差(地板下往往还有强电线槽)。而且在活动地板下布置线路特别是强电线路,还增加了火灾隐患。在地板下的火情不易被迅速发现,因此,现在不少机房特别是电信行业的机房,普遍采用上走线的模式。
采用上走线需要有设备布局的配合,这种布局主要适用于标准机架式布局的场合,而且机柜的尺寸特别是高度应基本一致,才能保证美观。
上走线采用的线槽有两种安装模式:支架吊装在顶上和支架支撑在地面上。支撑在地面上容易发生支架和机柜的碰撞,在设计时应注意。
上走线线槽有两种形式:敞开式梯架和封闭式。敞开式梯架是应用的主流,在设计时,首先仍是根据机房平面中机柜的总体规划,每排机柜设置一路线槽。敞开式梯架的优点是便于维护。因为不需要额外开孔,增减线路很方便;不需要掀地板,只需梯子即可实施,工作量小;便于发现故障;不像地板下的封闭线槽,很容易观察到故障点,特别是火灾危险。其缺点是对防鼠的要求更高。
敞开式梯架通常和强电一并考虑。通常考虑上、中、下3层,分别作为强电线路、铜缆线路和光缆线路的通道。因为光缆特别是机房内的大量光缆跳线是比较脆弱的,其中的光缆线路桥架常采用封闭式的线槽,这样的布局很容易管理。每层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0 mm。如果机房的层高不够,也可减少层数,采用左右布局。要注意按规范控制强电梯架和弱电梯架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仍无法达到要求,可考虑强电梯架采用屏蔽线或者采用封闭式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