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纸、布、板基底材料制作
基底是绘画的一部分,也是作品风格的一部分——根据作品需求,基底材质、技法和过程不同,但它们也有共性:是画面的基础、主要衬托画面或媒材(油彩、水彩、水墨等)的作用,或与主媒材形成互动等。最为常见的基底材料是木板和画布,其次是纸张、金属、石材、玻璃、卡纸板、塑料和合成材料,一些艺术家也会直接在作为湿壁画基底材料的石灰墙上作画。
(1)纸本
素描可以画在墙壁、莎草纸(由一种叫作纸莎草的海生芦苇的茎制成的纸,尤其为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人使用)、羊皮纸、桌布或地板上。对于素描来说,最通常的基底材料是纸。据说纸张是在1世纪的中国发明的,并且是用麻类植物制作的。后来用旧的棉花和亚麻衣服所制造的碎布纸取代了亚麻、树皮、竹子和其他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自13世纪起,成为欧洲艺术家唯一使用的纸张。
碎布纸一直被单独地使用,直到19世纪早期,一种用于制造木浆纸的长网造纸机器为法国人尼格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所发明并在英国得到了发展。因为木浆纸的纤维是酸性的,如新闻用纸等就很容易因此而损坏、风化。艺术家要求用耐酸性的长纤维所造的纸,这种纸比那些短纤维的纸更为强韧有效。
因此,为了确保艺术作品的长久保存,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制造的高质量的纸。艺术家用纸是坚韧的,并且不会因年代久远而褪色。也要考虑使用100%的碎布纸以确保你的作品能够长久保存。碎布纸的成分是棉和亚麻中的一种,或是两者混合。
①柔性纸本
柔性纸本分为中国纸(宣纸、毛边纸等)、日本纸(和纸)、韩纸(高丽纸)等。
宣纸:指各种植物(如桑树)纤维,在远东被用来制造非常坚韧而且有抗酸性的一种纸张。宣纸适用于毛笔和墨水,因为其吸墨性能很均匀并且可以阻止墨水不受控制地渗透。
毛边纸:毛边纸是一种用于印刷古籍和毛笔书写的纸。用竹纤维制成,色浅黄,质柔韧,吸水性强,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
日本纸:日本的和纸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西汉时期。汉武帝出兵卫满朝鲜(今朝鲜境内),设立郡县,移民至此的汉人遂由此进入日本,移民中有通造纸技术者。日本的《新撰姓氏录》中《太秦公宿祢》记载:“秦氏为秦始皇第十代孙,男融通王,一名弓月君,应神天皇十四年(283年),率127名县名归化日本献上了金银、宝石、纺织品。”唐代将造纸术传至日本,更有充分史料可证,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吸收并改进唐代造纸的抄纸法。至平安时代,“和纸”已经大规模生产。日本历史时期的大同年间成立了官方造纸厂“纸屋院”。
和纸的主要原料是楮树、雁皮以及三桠。楮树的纤维较长,有韧性耐用;雁皮野生于山麓中的湿润环境中,造出来的纸薄如蝉翼,似中国的宣纸;三桠也因纤维含量高,造出的纸虽不比楮树纸结实,但细腻柔软。
和纸分为白纸和加工纸两类,白纸相当于宣纸中的生宣,加工纸则有生宣和半熟宣的特性。
韩纸:或称高丽纸。因产于韩国古称的高丽而得名。该纸制作时以棉、茧为主要原料,故其纤维甚长,质地坚韧、光洁,着墨微渗类似我国宣纸或皮纸,适宜作书画纸,现有镜面及发笺等多类品种。
②刚性纸本
刚性纸本包括机制纸、各种卡纸、牛皮纸、纸板等。
●机制纸
指在各种类型的造纸机上抄造而成的纸和纸板,与手工纸有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定量稳定、匀度好、强度较高的特点。
●卡纸
卡纸是介于纸和纸板之间的一类厚纸的总称,是每平方米重约120克以上的纸。纸面较细致平滑,坚挺耐磨。卡纸可分为蓝白单双面铜版卡纸和白色、灰色底铜版卡纸。蓝白双面铜版卡纸是通过全化学漂白得来的,又分为西卡纸和铜西卡。白底铜版卡纸因为对白度的要求很高所以往往用于制作高级纸盒。灰底铜版卡纸常用于包装精美的书籍。
●牛皮纸
牛皮纸通常呈黄褐色,半漂或全漂的牛皮纸浆呈淡褐色、奶油色或白色。柔韧结实,抗撕裂强度、耐破裂度和动态强度很高,具有很高的拉力。
●纸板
纸板又称板纸,由各种纸浆加工成的、纤维相互交织组成的厚纸页。纸板与纸的区别通常以定量和厚度来区分,一般将定量超过250克/米、厚度大于0.5毫米的称为纸板。
制作方法:纸质拼贴(其他材料不易与纸相接,易起皱、角边易卷起)。
(2)布本
①常用布
包括棉布、帆布、亚麻布等。
●棉布
棉布是用棉纱织成的布。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其优点是吸湿性、透气性甚佳。缺点则是易缩、易皱,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
●帆布
帆是一种较粗厚的棉织物或麻织物,因最初用于船帆而得名。一般多采用平纹组织,少量的用斜纹组织,经纬纱均用多股线。帆布通常分粗帆布和细帆布两大类。
图2-6 木制画布框
●亚麻布
亚麻布是经亚麻捻成线织成的,表面不像化纤和棉布那样平滑,具有生动的凹凸纹理,画家常常利用亚麻布这一微妙有趣的材质美感。同时除合成纤维外,亚麻布是纺织品中最结实的一种。亚麻布其纤维强度高,不易撕裂或戳破,可任由调色刀在上面刮、压。
制作方法:在绷一块画布框的时候,需要拉紧画布并由每一边的中心开始钉一到两个钉子,然后从中间向外边逐渐交替进行并保持各边拉力的平衡直到接近角落处,最后在画布框的四个角将布折好并钉住。较大的画布内框需要加上横档以防画布内框变形扭曲(图2-6)。再以丙烯类、立得粉、石膏粉、黄沙、水泥(灰色、白色)、细石子、粗砂子、大理石粉、花岗石粉等不同材质作底。
②画底
画底也称底料、底子涂层,是用于基底物上为颜料层形成一个易于涂绘的表面。胶一般是作为绘画基底物的第一个层次,它本身也可以单独作为底子来运用。胶料层由一层非常薄的胶水或酪蛋白溶液组成,用于绘画基底表面以降低其吸收性或多孔性。这种胶也可以使绷好的画布紧缩以使其绷紧于内框,但是,胶会吸收潮气,在潮湿的环境中会使画布变得松弛,这就会影响颜料涂层的坚固程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使用聚乙烯醇(PVA)作为胶的替代物,聚乙烯醇会保护基底物并降低其吸收性,但它不会收缩面布纤维。
底子还包括了南白垩和动物胶组成的石膏底料,由白垩、动物胶和油组成的底料,或是除采用gesso名称外的丙烯底料。不同的画种和技法会选用不同的底子,这在后面的章节中会介绍到,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后,创作者就可以根据肌理、吸收性和色彩等方面细微的变化来选择材料,以利于展现好的艺术效果,其范围几乎不受限制。
●颜料层
颜料层是艺术家实现其想法的一个层次。艺术家在准备材料的同时也在酝酿其创作想法,这也是对绘画的对象以及材料的许多物质方面的特性变得熟悉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准备基底材料、底子和颜料能提供一系列其他方式所不能提供的选择,能允许多种不同的细微调整。
从史前到现代,颜料被简单地定义为色料,也就是一系列细粉末状的颜料(无机颜料、天然有机颜料、合成颜料)和结合媒介剂(如蜡、鸡蛋、酪蛋白、油、丙烯树脂或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以固定色料并黏附在基底材料之上。结合媒介剂影响着颜料的使用方式并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油、丙烯和蜡会使颜料具有深度和强度,使得它们与干粉状态相比会带有不同的色彩质地。而酪蛋白与阿拉伯树胶在视觉上对颜料的色彩几乎没有影响。色料和结合媒介剂主要用于颜料层或底层画,所有最终的绘画颜料层次覆盖下的色彩或颜料层次都可以视作底层画。底层画是由色粉和结合剂在石膏底子上涂布的透明涂层,它可以是一种叫作verdaceio的单色画,在传统的鸡蛋坦培拉和湿壁画中用来确定轮廓。
●光油层
光油层是提供润泽颜料层外观的保护层。在创作油画和丙烯画时需要选择一种透明、不会发黄、具有弹性和可逆性的光油。而运用水溶性的绘画媒材进行创作时,如蛋彩画、酪蛋白绘画和蜡画,可以不用上光。室内或室外的湿壁画或其他类型的壁画通常也不需要上光。
图2-7 木制板面
图2-8 金属锈钢板
(3)木板类
常用板:实木板、三合板、九厘板、细木工板、指接板、欧松板、纤维板(易变形)等(图2-7)。
①制作方法:背面加木框架,厚重肌理的制作材料都可以使用——立得粉、石膏粉、黄沙、水泥(灰色、白色)、细石子、粗砂子、大理石粉、花岗石粉、碎石块、丙烯类(纤维类:纱布、亚麻布、帆布、车棚布、粗麻、绳子;日用成品:旧衣服、手套、帽子、鞋子、木块、电线、金属网等)。
②特有功能:可烫、烤、烧、熏、刻、挖、烙等(塔皮埃斯《打包箱》、陈心懋《蓝色史书》)。
(4)其他常用基底的制作与材料
材料媒介随着观念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多,某些新的媒材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画家用它来传达自己对这方面的参与精神与思想观点——因而材料媒介会不断扩大(图2-8)。
其他基底:石棉(克莱茵:火画——颜料洒、涂、喷于石棉上,用火烧后形成画面)、人面、人体(戏曲脸谱、人体画)、蜡(蜡染)、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