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视角的图形转换

2 绘画视角的图形转换

自欧洲印象派到当下这150年来,虽然艺术界门派繁多、风格林立。绘画中可以看到具体自然物象和人工物象的归类为具象绘画,是描绘具体物象的外部特征,什么样的发型,脸庞、五官、肤色什么样;画面中无法辨认具体自然物象和人工物象的划分为抽象绘画,它是描述具体物象的内部特质,什么样的性格、脾气,具有什么特质,沉稳还是浮夸,刚毅还是软弱,急躁还是温存,等等。真正的抽象是严肃严谨的,是有据可查的,有因可循的,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空穴来风乱涂乱画。在艺术语言的表达方面抽象绘画并不比具象绘画来得孱弱,相反,有时候反而更有力量和韧性,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层面和想象空间。不要小看含蓄表达带来的思考想象力,能给人带来想象空间才是最摄魂选手制魄。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抽象绘画距今110年,抽象绘画最早的实践者和理论者是俄罗斯裔的艺术家康定斯基,还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有一天进入画室,突然眼前一亮,有幅画非常新颖别致有意味,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前些日子自己的作品,只是被斜立在那里罢了。

这次经历促使康定斯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吸引视觉注意力,不一定要有具体的物象和内容甚至是故事情节,色彩的浓淡深浅、形状虚实大小、线条曲直粗细等等都会对视觉造成不同的刺激,从而引发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们以前对具象绘画的认知,实际上是来自文学小说作品叙事模式的五个“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缘由)。我们习惯于以这样的套路来解读文学和与之相应的绘画,在我们脑子里好作品的标准是:把画面里的人物、器物和环境刻画得像照片一样,能设计出人物与器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像电影画面一样定格下来。其实,抽象绘画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乱涂乱画,它还是遵循着人类共通的认知与通感。现在需要大家做的是,从大脑中切断具象写实绘画的解读路径。

人们欣赏绘画作品时常常使用联想的办法,但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抽象绘画。因为画面上没有东西。我们无须通过物象识别这个手段去阅读,而是直接去阅读作品本身。那么抽象绘画既然什么也没有,该如何来进行欣赏呢?抽象绘画值得欣赏的方面有两个:一是内在情感,二是内在结构。内在情感是抽象绘画通过色彩,图像的组合来表达人内心热烈的情感,被称为热抽象,由俄国画家康定斯基首先提出。康定斯基曾说道,“绘画要像音乐一样来表达情感”。音乐是无法表示故事情节的,音乐里最丰富的就是情感,康定斯基就希望他的作品能像音乐一样不通过故事,直接来抒发情感,这就是热抽象。抽象绘画的另一个欣赏要素是内在结构。不表达情感,而是通过图形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结构,这种绘画形式的代表画家是荷兰的画家蒙德里安,它排除了热烈的情感,非常冷静的来分析图形和结构,因此被称为冷抽象。

从抽象绘画中我们知道了绘画作品在画面故事的背后,物象的背后,有着更为重要的绘画性的内容,即绘画自身的内容,把这个称为绘画性,一件作品的艺术性恰恰就在这里,即内在的形式上的东西,这个层次更直接地表达了绘画自身的性质。其实在具象绘画里也有内在的,形式的层面,但要通过表面的故事和内容来寻找背后的形式层面,因此欣赏具象绘画的时候更应该透过表面物象去关注绘画自身的,绘画性的东西。而抽象绘画省去的透过表面现象的这个环节,不能不说是更为直接、纯粹和简单的。

图3-22 王怀庆 《双椅》 1989—1991

图3-23 尚扬 《董其昌计划-20》 2003

图3-24 马蒂斯 《蓝色的裸体》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