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到心理空间的思维

2 从视觉到心理空间的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创立,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它倾向于整体研究,认为大脑感知和理解事物或事件是全局整体的行为,即注重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强调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这也就强调人们应该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个体的组合部分。这是因为在感知过程中,视觉刺激获得新的和不同的属性取决于它们所处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遵循的一些原则或知觉组织法则,决定了人们在早期视觉中感知物体的方式,人们可利用这些法则来帮助组织和构造图形信息。根据许多知觉心理学家的研究,早期视觉的机制建立了视知觉的局限性和能力。通过利用早期视觉的过程,你可以使观者倾向于区分特征,并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将视觉对象和符号进行分组。理想情况下,这种跳跃式的理解过程,使观众更有可能从图形中提取出正确的意思,而不太可能曲解它。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图形使用的目标原则,也是20世纪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尽管他们的理论在当时没有经验证据,但现代可操作的专业实验中已经验证了许多格式塔原则。再比如,当你设计一个具有指导性或信息性的图形时,一个需要牢记的重要概念就是图片信息。那么,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这些信息?这与他们的视知觉、现有知识和期望目标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有关。早期视觉组织感觉数据的一个关键方面发生在视觉过程的初期。这时,视觉组织将到达眼睛的光线模式转换成器官存储的连贯的感官数据。如果没有这种组织和构建感官信息的能力,我们可能会把一张图片看成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一团乱麻。

平面设计领域的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早就承认格式塔学派与平面设计领域起源有着某种联系。在《写作课程:现代设计理论》一书中,艾伦·勒普顿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格式塔学派与设计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她说:“格尔基·凯普斯认识到了这种新心理学的有用性,并直接将其纳入了他的视觉语言。”艾伦·勒普顿认为,大约在这个时期,格式塔学派在欧洲和美国确立了自己作为视觉交流主导方式的地位,作为一种重要的以形式逻辑的方法构建的方法论在柏林和芝加哥的新包豪斯都获得了重视。事实上,对视觉语言系统的阐释正是三位格式塔学派的先驱:考夫卡、苛勒和韦特海默的奉献。此外,格尔基·凯普斯编撰的散文集《标志、形象、符号》收录了著名艺术评论家鲁道夫•恩海姆的文章。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格式塔和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是无可辩驳的,但对格式塔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影响的总体评估却是更加开放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格式塔应用于平面设计被认为是过时的,在这方面卢普顿的解释具有代表性:事实上,格式塔的基本原则被广泛地用否定的术语来描述,特别是当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被广泛接受的时候。例如,在1968年出版的《设计》一书中,科林•休斯-斯坦高度赞扬了后现代设计的兴起,而这是以“旧”设计思维为代价的。他认为,新的设计思维是自由运转的,与包豪斯或现代设计学派的连贯性不同。格式塔因其抽象和普遍性的术语及其对自主性思想的含蓄支持而受到批评,自主性思想赋予人的感知和视觉形式相对独立于变幻莫测的社会历史关注。例如,鲁普顿提出,视觉传达的格式塔方法是以“对抽象形式的孤立研究”为基础的。回归到学科,作为格式塔思维及时重新定位是必要的。当图形符号与观众参与的互动概念积极融合时,就为格式塔理论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效的思维方式,即用于编排积极的人类经验。

格式塔理论在美术和平面设计领域已经被用来构架视知觉法则,其中包豪斯及其同行们助力该理论成为学科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在《包豪斯和设计理论的基础知识》一书中,艾伦•勒普顿和阿伯特•米勒描述了格式塔学派如何识别事实上的正面图形,以及它们仅以“被动的负面(留白或空白页)理由”出现的方式。米勒认为:“格式塔学派提供了一种框架的语法,展示了一个图形在中性场景中的出现方式,而中性场景本身就是视觉感知的必要且无形的条件。”他坚持格式塔学派的普遍化倾向,认为它产生了视知觉的普遍规律,因此建立了可重复的、非历史性的方法来使事物“被看到”,他们描述了格尔基·凯普斯是如何在这个普遍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格式塔学派指引下“大量”绘画创作的,并且突出了超越即时性的、具有文化敏感性的视觉主题的使用。

因此,格式塔学派被视为一门学科,鼓励二战后的设计师相信美好形式的自发出现。有人认为,格式塔学派促进了对视觉领域的理解:视觉领域是自发的大脑功能的结果。事实上,观看图像的能力不是通过积累生活经验、适应环境和学习而获得的技能。观众不再需要知道什么,只需要看到,然后“好的”形式(或设计)就会浮现。艾伦·勒普顿和阿伯特·米勒总结道,格式塔理论确立了一种信念:理解视觉数据的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认为大脑会自发地将感官数据组织成简单的模式。

根据格式塔理论,大脑自发地将感官数据排序并简化为结构化的整体模式,就像设计的语法一样,格式塔学派对视觉进行刻画,只要它能够与日常经验的上下文隔离开来。在这一点上,它被广泛认为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一种实验心理学形式,但它也被心理学领域的实践者认为是一种治疗关系的经验模式,这种治疗关系是围绕顾客情境的互动和实时参与而组织起来的。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马克斯•韦特海默描述了人们的日常关系是如何不稳定的,并认为人们在充满紧张、压力、干扰和模棱两可的对象世界里被秩序和清晰的渴望所驱使。然后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化实践的模型,为那些寻求更强决断感的人(如心理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和门外汉)制订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韦特海默希望帮助人们克服这种趋向混乱和暂时联想的倾向;事实上,这本书的拥有属性是对不稳定的偶然情况和人们个人努力保持在事物的顶端的一种压倒一切的意识;它提供了社会和个人不确定性的叙述。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展示如何更清晰地看待事物,如何开始将结构引入世界,并在事物之间建立有目的的联系。他说:“为了真正地理解,我们必须重新创造这些步骤,结构性的内在联系,以及需求。”在马克斯·韦特海默的作品中可以理解格式塔法则是如何提供人类趋势的概括。它们起初是试验性地提供的,基于在实验室受控条件下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它们不是简单地要遵循或强加的抽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