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材料的不同感觉特性

2)材料的不同感觉特性

不同的艺术家对材料有着各自的体会,通过实践将其构筑于艺术语境的形式表达中。

(1)安东尼•塔皮埃斯的“物化”审美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在国际上最有名望的西班牙艺术家之一,非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战后重要的欧洲艺术家之一。他坚持象征符号加上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此外他还采用刮画、拼贴、切割等手法作画,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画家。

塔皮埃斯的《无题》(图5-5)采用现成的布和木质材料质感和随意性绘画综合的表现手段,通过“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审美的形式来作为表达思想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了原子弹,这个事件开启他对物质的兴趣。塔皮埃斯开始发展“物质”技术的相关技巧,即使其作品表面的肌理和其物质因素更有力度的技巧。此时也是他的作品风格更成熟的时期。他的艺术几乎与“物质绘画”画上等号,也被视为“非形式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他是继毕加索、米罗、达利之后的又一伟大艺术天才,是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的先驱者。他早期作品如《伟大的绘画》(图5-6),将日常生活用品材料如琴弦、碎纸屑等,以纸板拼贴的方式组合起来——这些手法后来成了他作品的标志。

塔皮埃斯对于当代的艺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物质材料肌理的表现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他的个人经历具有公开的政治意义,而他的作品更像是一部改造社会的小型发动机。他的成长背景正值西班牙内战及弗朗哥专政时期,因此透过以材质探讨为主的作品中,强烈表现出个人对家乡加泰罗尼亚的政治、文化关怀。《加泰罗尼亚精神》(图5-7)是他1971年的作品,它以黄色和四个猩红色条纹组成的加泰罗尼亚民族旗帜为背景,上面画了类似涂鸦的政治文本。在这些图像中,依稀可以辨认出“文化”“民主”“自由”等文字。20世纪50年代,塔皮埃斯是最早使用非传统艺术材料的艺术家之一,如大理石粉尘和泥土等原料。“非正式”艺术(Arte Informale)也是他在50年代提出的艺术名词,指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潮。

此外塔皮埃斯亦致力于表现对传统宗教文化所探视的玄学观念,更借东方的哲学思想以及书法、茶道、包装设计等文物艺术的特质,将作品发展的风格转为以探讨“艺术的超验次元”为主,展现其身体对环境、物质体验的艺术风格。它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同时兴起,并和贫穷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运动都主张使用不同的材质,以探索新的画面效果。他承认受到过东方哲学的影响,并在巴塞罗那筹建了西班牙第一个东方图书馆。诺瓦利斯的金句,“给平庸的东西以威严,给日常的现实以神秘。”一直被塔皮埃斯视为座右铭并努力付诸艺术实践中。1990年,他的博物馆机构——安东尼·塔皮埃斯基金会在巴塞罗那正式对公众开放。他说:“我总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我应该改变些什么。如果我没办法改变世界,我希望我至少可以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图5-5 塔皮埃斯 《无题》 1969

图5-6 塔皮埃斯 《伟大的绘画》 1958

图5-7 塔皮埃斯 《加泰罗尼亚精神》 1971

(2)阿尔贝托·布里的材料联想

意大利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是美国废物艺术品运动和罗马贫穷艺术的先锋,擅长用最简单、日常的素材,如泥、沙、石、土、破旧的布、烧毁的木片、生铁片、烧焦的塑料等进行创作,表现物质与肌理、形式与色彩、物理与心理、象征与隐喻之间的关系。他曾在美国的战俘营进行创作时,由于缺少绘画材料,所以选择了用麻袋布进行拼贴。画面上各种大小质地不一的麻布、麻袋片的拼贴重组中,夹杂着暗红的翻卷破旧的布丝边缘,让观众联想到撕裂的血迹斑斑的绷带和结疤的伤口。艺术家通过材料的联想性和直接性让观者感受到了一种关于创伤的痛苦和恐惧。《麻袋和白色》(图5-8)也表达了“伤”与“疗”的对应关系。纱布是软质的、亲和的、细腻的,但在这里它不仅包含着“裹创”的作用,也承载着艺术家对于苦难、伤痛的记录和诉说。因此,作品中的“布”是一个矛盾体,它的所指是多向性的。

阿尔贝托·布里的作品中使用的都是生活生产中最平凡简单的材料,看似并不理性的绘画创作,意在强调物质的能量。20世纪50年代他在创造“麻袋布系列”的作品时,布里抛掉了传统的绘画观,他不再尝试描绘或再现对象,而是让对象直接到场展示自身。当然,布里并没放纵对象任意妄为,他始终以一位美术家的深厚修养、敏锐感觉、丰富想象暗中控制着对象,引导它实现自己要它实现的艺术目的。他的艺术才能在这里获得了惊人的体现。作品《萨科》(图5-9)与布里精心利用破旧麻袋布本身的到场密不可分。粗粗补缀在一起的不同麻袋布片与有意涂抹在其上的颜色笔触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一个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景观。有的评论家在作品中发现了与布里战时经历有关的迹象:那染上红色的破碎麻袋布仿佛是血染的绷带,正在无言地昭示战争的灾难。这种感受是否切中肯綮,或许还可以再加探讨。

图5-8 塔皮埃斯 《麻袋和白色》

图5-9 阿尔贝托·布里 《萨科》 1953

图5-10 阿尔贝托·布里 《熨斗》 1960

20世纪50年代的布里还推出“木片”“纤维板”和“铁片”系列作品。《熨斗》(图5-10)中不同形状的铁片被木框固定,构成了一个稳定和谐的抽象形,自由挥洒的丙烯颜色使它的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让整个作品具有了浑厚的绘画气势。应当说,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美术,彻底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雕塑的分界,许多作品已经难以说是绘画还是雕塑。理性物质的纹理、形式、色彩、色调与隐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布里对语言、材料的大胆探索,这使他成为感知主义艺术的先锋代表。

(3)安塞姆·基弗绘画与装置中的心灵力量

安塞姆·基弗,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造型艺术家,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也被誉为废墟中的诗人。在其架上作品里曾经使用油彩、丙烯、照片、麦秆、感光剂、木板等。小麦秆、木板等材料自身就具有自然美感,加上艺术家与其他材料的组合,让我们从画中感觉到艺术家在当时的某种精神状态,曾心中怀有的某种深刻感受。

基弗的艺术实践中努力分析材料的粗细感、软硬感、强弱感、透明与不透明等对比特点,他在作品中对材料的运用源自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探索。他认为“艺术不能单独生存。它必须借鉴更广泛的知识。它需要承受世界的伤痕、生活的伤口”。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材质特征的表现力(挑选腐蚀的铅,所表现题材有战火后的大地、飞机的残骸、废墟等)。他把铅具有的特殊颜色、质感发挥到极致,废旧金属带给观者强烈的直观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将新材料制作成为艺术品,这并不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来强化表现力,是需要材料本身要承载着艺术家创作需要的精神含义。作品《玛格丽特》(图5-11)根据关于两个女人的德国神话:美丽的金发女郎玛格丽特和美丽的黑发女郎舒勒密茨,后者是犹太人。历史将两人分开了,现在雅利安美女再也无法拥抱天真的犹太美女。基弗正是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悼念这个德国人精神上的创伤。

图5-11 安塞尔姆·基弗《玛格丽特》 1981

图5-12 安塞尔姆·基弗《有翅膀的书》 2013

他的艺术反映了他的深层精神活动与心灵力量。他的作品不是为了给人以愉悦,而是以触目惊心的废墟和荒芜带给人们以震撼,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宗教性。他用艺术深刻地反省自己,甚至整个民族,让德国的那段历史无处遁逸,或许我们该称他“德国的良心”。《有翅膀的书》(图5-12)是画家把铅的可塑性运用在创作中,以材质承载忧郁的情绪,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与历史悲剧之间产生的矛盾。

图5-13 罗伯特·劳森伯格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98

图5-14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

(4)罗伯特·劳森伯格的材料对情感的侧重

罗伯特·劳森伯格被公认为是美国战后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对美国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之复兴有巨大影响。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图5-13、图5-14)中包含了现成品粘贴、图像转印、丝网印刷、装置、不锈钢铁面、玻璃、油伞等多种材料。劳森伯格用拼贴的方式将这些不同的材料重新书写成他所认为的艺术。劳森伯格曾说:“我不想让我的个性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我希望我的绘画是生活的反映……你的自我视觉化是你环境的反映。”他始终致力于对媒介、感知及图像处理的反复评估,同时表现出其对于图像转移的创新实践。

图5-15 里希特 《比克瑙》 2014

图5-16 村上隆 《MPGMP1960—2011》:“超扁平”世界里唯一的红色骷髅创作

(5)格哈德·里希特式“阴谋”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尽管自诩为德国的波普艺术家,但是他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与他在美国与英国的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差异。他一直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里希特的口头禅是:“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里希特的作品喜欢通过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双重手段,来探讨绘画的材料、观念和历史意味。他的创作包含了油画、摄影、数码复制、装置等丰富媒介。里希特著名的《比克瑙》(图5-15)系列,就是基于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比克瑙的四张照片创作的。2014年里希特将这些画面在画布中勾勒出来,然后逐一粉刷,产生一种撕裂感的表面,从而呈现一种历史与记忆、破坏与重建的复杂画面感。从有意味的图像开始,以抽象的画面结束。

(6)村上隆的“超扁平风格”

村上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日本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在日本不仅是一位受到广泛的喜爱的艺术家,也是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他强烈意识到——西方的当代艺术与日本的艺术创作是截然不同的,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如何不依靠任何固有的文化体系而创造出最本质的东西。他研究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发现原本通过印刷术和阅读能力而建立起来的成人与儿童的分界线,正在电视的猛烈攻击下越来越模糊,电视把成年人的秘密和暴力转化为娱乐,比如孩子们最爱看的卡通往往是像变形金刚、圣斗士那样充满暴力的传奇故事。村上隆以理性的批判视角,从形态学辨认,创造了一种混合型的卡通图式,略带妩媚绝无伟岸,但的确表达了电脑取代人脑的时代,虚拟荒诞、自由散漫的青春,支离破碎、花枝招展的玩偶世界,这种图式(图5-16)掺杂卡通、电玩、市井、幻觉的精神异象与新奇景观。他自诩为“超扁平风格”,这种图式给人的直接印象就是看不出主体意志,而呈现一种“被规定性”。这恰好是世纪之交人类精神空茫而又幻丽,欲求而又从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