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的追光依然明丽

前言 历史的追光依然明丽

鸽子的翅膀轻轻地拍打着流云。

阳光优美,这是和平年代。

就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先贤们曾英勇喋血,气贯长虹。

他们用生命的彩笔,锦绣了中国大地。

100多年前,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土匪肆虐,生灵涂炭,国家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为民族振兴,何去何从?知识青年们,面临痛炙灵魂的考验。在那样至黑至暗的时刻,一支红烛,在东海大地上摇曳燃起!从此愈燃愈旺,从此矢志不渝……

2019年2月18日,《光明日报》用大半个版的篇幅,以《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为题追忆了连云港地区革命教育家郇华民的一生。作者郑晋鸣写道:“在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一种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他辗转创办和领导10所学校,成为连云港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就是郇华民,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郇华民一生追求光明,在外部环境波诡云谲、内部处于摸索道路的阶段,他被理想鼓励着、被时代裹挟着。他的教育轨迹,并不局限于连云港地区。抗战时期,他带头办学,带领学生边行军边教学与敌人周旋,足迹遍布东海、宿迁、沭阳、海陵、赣榆、莒县、日照、临沭、临沂等苏北和鲁东南地区,在硝烟中为地方与抗日队伍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政治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行政干部。无论是在故乡东海县还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抑或是去西安找党的路上、“抗大”的课堂、沭宿海的乡野、沂蒙山的农舍,都有他炽热的心和勇敢的行动。他怀揣“三民主义”踏上杏坛,高擎“共产主义”兴校办学;接收重建被西撤的国民党破坏得“空空荡荡、破烂不堪”的东海师范学校,仅用22天就使百废待兴的“海师”开学,呼应了一年后开国大典的礼炮……

郇华民在抗战时期创办的一所所学校,是黑暗中苏北大地上的一盏盏风灯!擎灯的人瘦削、执著,他的臂膀始终把那一团团微光举得高高的。他以自己的信仰为那光芒加油,只为团聚一批勇敢的夜航者,共同燃起民族复兴的烈焰!

在我们昧昧酣睡时,他依然目光炯炯,表情肃穆。他端坐在历史的中心,向我们的内心传送火光。我们看见他走来,向我们说话。

一支红烛燃尽了他最后的光华,郇华民这位海赣沭灌地区的不朽师表,党和人民的优秀分子,他对这个世界的爱,已幻化为动人的歌谣,那温情脉脉的余音,洒遍辽阔的大地,知者与不知者都在享受其教化。

人们高度评价他的一生:“郇华民是连云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为连云港地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六十余载中,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东海平民教育的先驱,是实施抗战教育的功臣,是改革师范教育的典范。”

也有业内同仁这样评价他:“郇华民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革命理想的追求者,是人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党的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是个人名利地位的淡漠者……”

历史为他留下这样一份简历:

郇华民(1907—1991),又名郇立三,江苏东海人。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郇圩支部宣传委员。后与党失去联系,1942年重新入党。抗战期间,历任东海县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云台大队参谋长、沭宿海文化服务社社长、沭宿海抗日中学副校长、沭海中学副校长、滨海中学副校长和海陵县文教科长、行政委员、秘书科长。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滨南中学副校长、滨海地委文教处干教科科长和滨海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48年11月受命接管东海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海师范校长、连云港市科委副主任、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水产专科学校校长、海州师范副校长、连云港市教育局顾问组组长等职。1983年离休后为连云港地区建党初期革命斗争史资料的征集作出了贡献。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杨纯,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苏皖第二地委书记,与时任云台大队参谋长的郇华民相识共事,1995年10月为郇华民题词:“矢志追求革命真理,热忱献身教育事业。”

原中共中央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靳耀南,1941年秋曾与郇华民一同创建沭海中学,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深厚友谊,他为郇华民题词:“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原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开智评价郇华民“忠诚教育、精心育人、勤政廉洁、德高望重”,是“海属杏坛一基石”……

我们第一次采访是在8月,虽已立秋,处暑之前还是盛夏的味道,瓦蓝的天空只有几丝云彩,太阳明晃晃的,仿佛一面大铜锣当空敲响。阳光下的人们自在地穿梭着,奔忙着。

路边的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太阳蒸晒着。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到处都闪烁着生命之光。

我们沐浴在明亮的日光中,辗转于江苏东海县以及郇华民先生战斗过的苏北地区采访。这是一片浸润着革命者热血的红色土地!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西连徐邳,东临黄海,北控齐鲁,南蔽江淮,县内地处沂蒙山脉与淮北平原交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与北部是低山丘陵区,中部是平原坡地,东部与东南部是湖荡洼地。横贯东海县境的陇海铁路东达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西驰中原。军事上、交通上均被称为“海防要地”“江苏金汤之北藩”。马陵山下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石制品,鲁兰河畔焦庄西周早期墓群,丁旺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都在默默诉说着东海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323省道两旁的农田和远树一派葱茏,生机勃勃里透着安稳与宁谧。而我们却无心看风景,一心逆着岁月的河流,回到上个世纪初东海西乡的风风雨雨之中,去寻觅毕生忠于革命、献身教育的老校长郇华民的光辉办学足迹。

好先生犹如夜航灯。我们急于探寻,一个文弱的白面书生、人称“小孟尝”的灵魂里,为何生长出不灭的火焰?就是那火焰,那对光明、对真理的矢志不渝,让他从此一生赤胆忠心,不畏艰险,不但完完全全地燃烧了自己,还用生命之火照耀了一段时空……

多么淳朴善良的乡民啊!我们曾以为,岁月更迭,新人辈出,老一辈的故事或许已经湮灭。可是即便是没有预约地到乡间走一走,问一问,那来自民间的历史的回声荡气回肠。或许,那些有担当有追求的灵魂,他们的生命力更强大,甚至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故事一直在民间行走,从未消逝……我们深感自己跌进了历史的河流中,在苏北广袤的土地上,在血雨腥风的往事中穿行,不舍得回归。

那些不相识的村民的明朗回忆,让我们看见,历史的追光一直在跟着先行者,哪怕他已远去多年;而且一旦有人提起往事,那追光瞬间打亮回忆,竭尽全力地再现、讲述。

2019年4月百岁老革命冒自强(中)与朱崇芹(右)、范春成(左,老战友)聚首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2019年4月27日,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从上海来的百岁革命老人冒自强与郇华民夫人——91岁高龄的朱崇芹女士,久别重逢。情深义重的两位老人双手相握、四目相对,冒自强微笑着开了一句玩笑:“郇华民你认识吧?”立时化去历史的凝重,惹得两家的子女和陪同人员都笑起来。

在“抗日战争展厅”之“连云港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展柜前,冒自强面对着郇华民、刘锡九、李铁民、周晓江等老战友的照片,深情地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的经历:“七七事变那年,我17岁。在表哥王子成家里,郇华民、刘锡九、李铁民教我唱《松花江上》,给我看《大众哲学》,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参加了郇华民几位领导下的青救团。1939年初,青救团要搞武装队,我二话没说,把家里叔伯三家合买的一支防匪用的土步枪,捐出来抗日。”“1939年4月,武装队编入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3团4营。3团西撤后,刘锡九带着我又回到家乡东海拉队伍,后来成立云台大队,郇华民就是参谋长。”

那是怎样的一群人啊,向往革命,志向远大,视死如归,投身洪流!

冥冥之中,似乎这些名字一直在等待被问起……

是的,历史从未忘记,她要人们看见大地上每一位优秀儿女永恒的身影、不泯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