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一辑/陈戎女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5

ISBN 978-7-5222-0514-4

Ⅰ.①当⋯ Ⅱ.①陈⋯ Ⅲ.①比较文学 Ⅳ.①I0-03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2023)第077827号

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一辑)

主  编 陈戎女

责任编辑 刘雨潇

责任印制 刘 洋

出版发行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九州迅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装  订 北京九州迅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版  次 2023年5月北京第1版

     2023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787×1092 1/16

印  张 21.5

字  数 288千字

定  价 58.00元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邮编:100028

网址:www.hxph.com.cn

电话:(010)64663331(转)

若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学术顾问 乐黛云 阎纯德 杨慧林 刘小枫

学术委员会(按姓名音序排列)陈跃红 戴锦华 高旭东 耿幼壮 王 宁 叶舒宪 张 辉 张西平 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

主编 陈戎女

编委 (按姓名音序排列)陈奇佳 陈戎女 顾 钧 贺方婴 胡亮宇 黄 悦 李 玲 李 猛 李庆本 彭 磊 钱婉约 王柏华 许双双 杨风岸 云国强 张 华 张 源 周 阅

本期助理编辑 陈秀娟 杨和晴 程 晨 滕芷萱 王雨婷 林拉拉 刘婉眉

主办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协办单位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编者的话

陈戎女

2022年12月3日,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举办了一次线上学术会议“跨文化论坛2022:《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详情见本期会议综述)。如论坛的论题所示,会议议程关乎《当代比较文学》的辑刊建设,我们请来了《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国际比较文学》《国际汉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中国俄语教学》《文献语言学》《古典学研究》《海峡人文学刊》《文学理论前沿》《中美比较文学》等国内诸多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辑等专家学者,为本刊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专家们在办刊特色、刊物质量、专栏设计、寻找突破等方面,给本刊提出了弥足珍贵的建议,并希望刊物能继续坚持多元性、国际性、代表性、双向性、坚韧性、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在论坛上,我作为刊物主编发言。回望历史、展望本刊的发展目标时,我提到《当代比较文学》已经历了五年多的发展,虽然一路走来颇多艰辛,还遭遇了三年疫情,但刊物追求学术高品质的初衷不曾改变,我们也谋求将刊物建设为人文学术和比较文学的有特色的学术平台。以品质和特色获得学界认可,这是五年以来我们办刊的坚持。

值得欣慰的是,会后不久,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公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结果,并于2023年3月17日正式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当代比较文学》被评为文学类核心集刊。这个喜讯,我们想与关注本刊、喜爱本刊的作者和读者一起分享!“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简称AMI)核心集刊是《当代比较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值得铭记的一个历史时刻,辑刊建设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期的首发栏目“纪念严绍璗先生专栏”是为了纪念去年8月间遽然离世的前辈北京大学严绍璗先生而设,由严先生的弟子周阅教授主持,“主持人的话”中她交待了栏目缘起,对四篇论文已有充分的引介。简短地说,严先生的三位生前好友,阎纯德教授、王晓平教授和张西平教授分别撰文回忆了他们与严先生生动的交往细节,高度评价了严先生令人感佩的学术成就。冯佳莉的《严绍璗先生小传》可以让不熟悉严先生的读者一睹先生的“金玉人生”。本刊谨以此栏目,深切缅怀为中国的汉学研究和比较文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严绍璗先生!

本期新设的“电影研究”栏目推出两篇别开生面的论文。王昕的《影院内外的泪水——跨国情节剧、战事哀情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合了电影类别研究(从情节剧、文艺片到战事哀情片)与中国早期电影接受研究,在满满的战时历史现场的氛围感中,作者展开了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的好莱坞影片和中国自制哀情片的分析,论文中附有多幅早期电影海报,以这些海报为窗口,可以一窥抗战前后的跨国电影和华语电影早期生态的端倪。王垚的《电影交流史中的罗马尼亚译制片》提出了“电影交流史”的研究框架,并从1949—1994年间的译制片中再内切出罗马尼亚译制片这个独特的“切片”,考察经由罗马尼亚译制片(68部)透射出的后冷战年代中罗之间的外交与独特的文化交流,以及在罗马尼亚默默无闻但在中国得到热映与好评的影片《沸腾的生活》(其美妙的片尾曲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两篇电影研究的论文,将某个特定时期的电影现象放在中外交互的接受(包括译制)与影响的关系中考察,电影遂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历史的一种特殊的、甚至不可或缺的“媒介”。

“古典学研究”奉上两篇译文,第一篇是波利比乌斯的《历史·第六卷》(节译),《历史》(或译《通史》)是波利比乌斯名垂青史的史著,汉译不止一种,常译常新,其第六卷残缺不全,此次由聂渡洛从古希腊语译出前18章,内容关于罗马民主时代的政治体制与结构、军事组织。第二篇是伯纳德特的《赫西俄德〈劳作与时日〉绎读》,这篇译文收入其遗著《灵魂考古学》,作为当代最具思想穿透力的哲学家和古典学家之一,伯纳德特依据古典学研究方法,从字词、章句、结构、义理等方面全面阐释了《劳作与时日》,其阐释精细而有力度,应是其思想成熟时期结出的果实。[1]

“学术访谈”推出的译文《有关政治与治疗、静止与混合歌舞表演的一场对话》,题目看起来偏于抽象,但其实是两个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与弗雷德·纽曼的生动对谈。毫无疑问,这场对谈是威尔逊的主场,涉及他如何做戏的诸多细节,以及他的“先锋戏剧”如何结构戏剧的观念与方法。威尔逊还谈到他从日本戏剧和中国禅宗获得的启发,在中国读者眼中,这也不失为中外戏剧交流中富有意味的一个案例。

“比较文学研究”栏目收入了两篇颇为不同的论文:其一是田语的《论美国汉学家薛爱华语文学研究的特点》,该文提出了“汉学的语文学流派”的说法,并认为很多汉学大家,包括薛爱华,属于这一流派;其二是赵渭绒与郑蓝的《历史发展与研究回顾:韩国比较文学发展70年研究综述》,这篇论文给我们介绍了国内学界还所知甚少的韩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不妨说,这两篇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在已知领域中,或使用另一套概念工具进行探索,或垦拓了一些有待深耕的土地。

“经典与阐释”的三篇论文各有看点。黄薇薇的《斯威夫特关于爱尔兰的政治写作——以〈一个温和的建议〉为例》,关注的是斯威夫特这位讽刺巨匠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本小册子,他以看似温和的策士口吻提出令人咋舌的“卖婴和食婴”计划,以最辛辣的讽刺痛诋18世纪的爱尔兰政治。熊俊诚的《萨德与现代政治——〈朱斯蒂娜〉的政治哲学发微》同样分析的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政治意图,此乃“恶魔哲学家”“被诅咒的作家”萨德侯爵三易其稿的小说《朱斯蒂娜》,萨德似乎热衷于描写各种赤裸裸的罪行,但他也揭示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罪的社会根源和不再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念,论文作者从中发掘出萨德严肃的政治思考,还有他与18世纪法国(反)启蒙思想家的对话。罗梓鸿与肖剑的《运斤成诗——斯奈德〈斧柄〉与杨牧〈巨斧〉中的〈文赋〉及其超越性》从诗歌中的一把斧子出发,在中外古今若干文本之间(包括斯奈德、杨牧、陆机和《诗经·伐柯》)穿针引线,展开了几乎可称为“互文性”的研究,同时,这篇论文还向我们披露了斯奈德与杨牧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师承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世骧门下,遂有这番“运斤成诗”的机缘。

本期的“书评”,孙甜鸽的《走向精神的丰富性》评介了陈奇佳的新书《幻想的自由:现代悲剧文体研究》,另一篇王同森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实证的多维探索》评述的是李庆本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优秀”结项的《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最后是杨和晴的会议综述,《融通、繁荣与兼容——“跨文化论坛2022:〈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就是我在开篇提到的论坛。

本刊刊发过不少学术译文,近来也收到越来越多的译文投稿,尤其是古典学译文投稿。说实话,古典学译文,对译者和编者来说都不容易。比如,本次刊发的一篇译文,译者根据我们提出的要求,很负责任地细心查找和补充了原文中作者以省略形式给出的大部分文献信息。译者和编者花费时间做这些额外的工作,目的无非是方便读者,当他们看到这篇译文时,能够按图索骥,进一步查找文献。而对本刊来说,译文的审定和编辑流程,比一般的论文要繁琐得多,刊物的匿审专家、主编和编辑处理译文,更为费时且费力——即便如此,本刊仍然非常欢迎高质量的学术译文的投稿!在此,我们也向各位潜在的译者喊话,因各学科有各自的学科规范,若您有学术译文赐稿给本刊,烦请务必按照本刊的格式和要求,提供译文和注释。

本期《当代比较文学》受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9PT06)。一并感谢华夏出版社的王霄翎女士和刘雨潇女士!

2023年3月4日定稿


[1].对赫西俄德的研究,读者还可参考本刊已刊发的三篇译文:第五辑安东尼·爱德华兹的《阿斯克拉的形态》,第六辑安东尼·爱德华兹的《内部关系:作为共同体的阿斯克拉》,第七辑大卫·约翰逊的《赫西俄德对塔尔塔罗斯的描述(〈神谱〉行7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