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与研究回顾:韩国比较文学 发展70年研究综述 *
赵渭绒 郑蓝
内容摘要 韩国比较文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发展至今大约已有70年的时间。遗憾的是,由于国内比较文学多年来受制于西方视角,对于和我国毗邻的韩国比较文学重视不足,以致学界鲜有论文对其关注,更谈不上较为全面及系统的研究。本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从历史发展与研究回顾、课程设置与教学情况、学会建设与学术活动、学术研究与最新成果等方面,对韩国比较文学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中既力求纵横捭阖又注重细节深化,以展现韩国比较文学在70年间所取得的成绩,使国内学界对其有初步了解,促进中韩比较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关键词 韩国比较文学 历史发展 研究综述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view: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70 Years
Zhao Weirong Zheng Lan
Abstract: The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for over 70 years since 1950s.However,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e Chinese academia has long been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scholarship and doesn’t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 to the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relevant academic papers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With abundant primary sources,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review,curriculum,academic association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works.By displa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70 years,we try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Korean academia in China and improve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Kore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istorical development;research review
近代以来,在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受到明显的影响,韩国的比较文学就在这股西化浪潮中应运而生。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韩国的诞生要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在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里,韩国比较文学经历了自身的萌发、发展及壮大等历史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韩国学者大量翻译外来著作,学习借鉴西方的比较文学方法,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第23届大会(格鲁吉亚)上,韩国取得了第24届年会的举办权,这说明韩国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国际学术声音已不容忽视。然而,无论是国际学界还是中国学界,都对韩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及研究态势不甚了解。因此,本文拟从历史发展与研究回顾、课程建设与教学情况、学会情况与学术活动、学术研究与最新成果等方面对韩国比较文学进行较为客观的描述与回顾。
一、韩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回顾
韩国的比较文学伊始于20世纪50年代,金东旭和李庆善是早期最为重要的两位学者。1955年金东旭(김동욱)的《比较文学小考》及李庆善(이경선)的《比较文学序说》同时发表,这两篇文章将法国比较文学的方法论首次系统地引入韩国。金东旭教授是韩国比较文学学会创立成员之一,他于1955年5月20日发表在韩国中央大学的学刊报纸上的论文《新文学研究的方向》(새로운 문학연구의 지향)引起了韩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同年9月金东旭教授又将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Van Tieghem)的《比较文学论》(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到韩国,这也是韩国最早出版的外国比较文学译著。这两位学者在韩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遗憾的是李庆善最早发表的文章原文缺失,仅能从金勇值(김용직)的《比较文学的今后》(비교문학의 오늘과 내일)一文中找到参考。[41] 1959年9月,比较文学学科史上另一本名著,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和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的《文学理论》由白铁(백철)和金秉喆(김병철)翻译成韩文。因此,韩国比较文学早期学者以金东旭、李庆善、白铁和金秉喆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学术实践在韩国撒下了比较文学的学术种子,并促进其生根发芽。
1960年,张世纪(장세기)教授在《关于比较文学的记录》(비교문학에 관한 노트)中阐述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并强调了培养学科后继学术力量的重要性。张世纪教授曾任大邱加图立大学的(Daegu Catholic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也是大邱英语英文学会的创立成员之一。[42] 随后1962年,金东旭的《国文学概说》(국문학개설)讲解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43]因此,从早期来看,金东旭的学术贡献较大。在两位学者的引领下,韩国的比较文学开始在韩国各类学术期刊、新闻协会、韩国比较文学学会以及各所大学的国语国文学会中得到广泛讨论。
韩国建国大学国语国文系著名教授李昌龙(이창용)于1964年在韩国语言文化学会学刊上发表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비교문학 연구의 과제)一文中介绍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进行了韩国与法美两国在比较文学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内部所存在的西方中心论问题,强调韩国比较文学研究应涉足其中,并倡导韩国古典诗文学和其他文学的比较研究。
到了1973年,由全圭泰(전규태)教授和白铁教授等十位韩国国文学者合写的比较文学方法论研究文集《文艺思潮》(문예사조)在韩国文艺史研究会出版。同年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马里尤斯·弗朗索瓦·基亚(M.F.Guyard)的《比较文学》由全圭泰教授翻译成韩文。1975年9月,韩国比较文学学会经历了领导层的换代,韩国比较文学先驱者金东旭教授担任会长。学会自此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韩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这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丁奎福(정규복)的《九云梦之比较文学研究》(구운몽의 비교문학연구),李庆善的《〈三国演义〉的比较文学研究》(삼국연의의 비교문학연구),李慧淳(이혜순)的《中国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影响》(한국소설에 미친중국소설 영향)等。[44]其中李庆善的《〈三国演义〉的比较文学研究》一文,分析了中国小说《三国演义》和中国明代其他文学作品在韩国的传播史。之后,随着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其中代表学者有依然活跃的金学东(김학동)、全圭泰、李慧淳、李相翊(이상익)、李昌龙等,这些学者出版了一系列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韩国比较文学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不菲成就。
80年代,有一位韩国学者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值得关注。曹昌燮(조창섭)在韩国英语文学会上发表的《比较文学研究与文艺学》一文中,[45]提出欧洲中心论,认为韩国比较文学研究仅局限于西方文化的范围内。他借鉴了斯洛伐克的比较文学家迪奥尼斯·杜里申(DionýzĎurišin)的著作《比较文学》(Vergleichende Literaturforschung),[46]杜里申的这本著作从研究对象、概念、类型、方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学科,还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曹昌燮强调,目前的韩国比较文学研究方法都较为片面地强调西方和韩国文化的二元对立,他还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异国范围的文学研究,包含多种文化因素。[4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培养比较文学高级人才,韩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府如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创立了比较文学学科,为推进韩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学者以李昌龙、石俊、金长好、崔东奎等为代表,出版了李昌龙的《比较文学理论》(비교문학이론)、石俊翻译的法国学家皮埃尔·布吕奈尔(Pierre Brunel)的经典比较文学专著《什么是比较文学》、金长好(김장호)的《韩国诗歌的比较文学》(한국시가문학의비교문학)、崔东奎(최동규)的《屠格涅夫比较文学批评研究》(뚜르게네프 비교문학 비평연구)等。韩国学者李昌龙教授撰写的《比较文学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不但向韩国学界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代表人物及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情况,还突出了中国古代诗文学对韩国诗人的影响,重点阐释了陶渊明和苏东坡对古代韩国的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深入思考中韩文学的交流及影响。石俊(석준)1993年翻译的《什么是比较文学?》(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一书,包括了法国比较文学家皮埃尔·布吕奈尔、文学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翻译家克洛德·穆沙(Claude Mouchard)等几位专家的学术研究精髓。《什么是比较文学?》涵盖了比较文学发展历史、国际文学交流、比较文学与文学、一般文学、诗学等几个部分,对西方比较文学理念在韩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惜后来没有再版。
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比较文学涉猎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学者纷纷以韩国为一端,与中国、俄国、日本、巴西、罗马尼亚等国,充分展开多元文学比较研究。金明均(김명균)和刘在成(유재성)合写的《老舍〈月牙儿〉和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老舍의 『月牙兒』과 토마스 하디의 『더버빌가의 테스』에 관한 비교연구)的比较研究》,朴莲淑(박연숙)的《中国老虎的故事传说在韩日传播概况比较研究》(중국 호랑이설화의 한일 수용양상 비교연구),严顺天(엄순천)的《在韩俄文学研究现况》(한국의 러시아문학 연구 현황과 문제점 분석),崔海寿(최해수)的《夏目漱石和廉想涉的影响关系研究》(나츠메소세키와 염상섭 문학의 지식인상 비교연구),林索拉(임소라)的《巴西比较文学的动向与展望》(브라질 비교문학의 동향과 전망),金正焕(김정환)的《韩国和罗马尼亚传说比较研究》(한국,루마니아 구비설화 비교연구의 일 측면),朴元福(박원복)的《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影响与接受问题意识》(비교문학 관점에서 본 영향과 수용문제)等研究次第涌现,显示出韩国比较文学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空间的拓展。
21世纪初,伴随着韩国女性主义思潮兴起,韩国女性文学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出现了以金爱烂为代表的韩国女性作家。韩国女性作家异军突起颇受大众的关注,也引起了比较文学领域的关注与研究,其中重要的学术成果有:徐瑜暻(서유경)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和丑的描述》(여성의 미와 추에 대한 문학적 재고),金孝正(김효정)的《韩国与意大利女作家的写作特性比较研究——以朴婉绪和莫兰黛为研究中心》(한국이탈리아 여성 작가의 자전적 글쓰기 양상 비교 박완서와 엘사 모란테를 중심으로),申根惠(심근혜)的《韩国和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한국과태국 여성교훈서에 나타난 규범적 여성상 비교연구),李敬美(이경미)的《韩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的死亡和爱情》(한중일 고전문학 속에 보이는 여성과 꿈),李花兄(이화형)和孔金瓯的《韩中俗话中女性贬低妇女形象的考察》(한중 속담에 나타난 여성비하양상의 비교 고찰)等。
综上,20世纪50年代战争结束后,整个社会开始将目光和关注点投向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韩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迎来了萌发的历史机遇。然而,在发展的早期,韩国如同中国、日本、印度等众多的亚洲国家一样,无论是在比较文学方法论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上多是向西方学习,介绍西方比较文学教材、翻译西方比较文学名著是这一时期韩国比较文学的鲜明特点。随着比较文学在韩国的深入发展,韩国的学者逐渐开始运用西方的比较文学方法论研究国内外文学作品,由此出现了各类研究成果。近年来,在方法论上,韩国的比较文学除了向法国、美国借鉴外,更多地吸收了相邻国家如中国的方法论,并积极地开展具体研究。另外,韩国比较文学较为关注俄国、日本、巴西、罗马尼亚等国的比较文学动态,与这些国家开展多元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打破以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女性文学发展迅猛,逐渐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以金爱烂为代表的韩国女性作家逐渐进入比较文学研究视野,韩国与国外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可谓独辟蹊径。
二、韩国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
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的著名学府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成均馆大学等高校首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早期的比较文学专业教学均着重于比较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首尔大学比较文学协同课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翻译学理论”“文体学理论”“西方比较文学”“东亚比较文学”“世界比较文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 I、II”“文学史思潮比较研究”“文学类型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研讨”“论文研究”。首尔大学规定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三年内要取得24学分,包括论文研究6学分,并通过英语和第二外语及比较文学理论笔试考试、进行专题研究并撰写论文。[48] 高丽大学该系教学课程有“外国文学接受历史”“文学与思想”“文学理论研究1、2”“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I、II”“比较文学练习”“比较文学研究演讲”“比较文学讲读I”“东洋近代文学的形成”“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翻译文学”“世界文学”“20世纪文学理论”等。高丽大学要求硕士研究生三年内取得24学分,博士取得36学分,并通过比较文学理论及两门必修课的笔试考试,同时进行专题研究并撰写论文。[49]延世大学该专业的教学课程有“东亚比较文化论”“历史与象征”“歌德研究”“普鲁斯特与绘画”“比较文学入门”“东亚人文与思想”“批评伦理与实体”“神话研究理论与实在”。该系开设硕、博士学位课程。研究生要三年内取得30学分,通过英语和必修课综合笔试考试(一年两次),还要进行专题研究并撰写论文。[50]韩国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学院仅开设博士学位课程,具体课程有“比较文学讲读”“比较文学理论与实体I、II”“比较文学入门”“神话批评;神话与女性”“现代美学”“文艺学理论”“东亚文学研究”“文艺思潮史”“文学与艺术”“东亚文学研究”“文艺思潮史”“文学与艺术”“比较文学讲座”“世界文学”“小说作品理论”“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博士生三年内要取得36学分,并需要通过比较文学入门笔试考试、进行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51]成均馆大学开设的比较文学专业有本科及硕、博士学位课程。攻读本科需取得必选36学分;硕博生每个学期必选最多12学分,在学习期间要参加比较文学大会并发表论文。成均馆大学开设课程有“翻译和文化研究”“比较文化思想论”“唐宋散文研究”“比较文学文化方法论”“比较文学研究”“古典文学与媒体艺术”“现代戏剧及剧本研究”“1980年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符号学”“文学哲学研究”。[52]由以上五所韩国著名大学比较文学硕博专业开设课程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在韩国高校已经遍地开花,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虽然以上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博课程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还未发现有韩国高校专门开设比较文学本科专业,这是其同国内高校的一个区别。在首尔以外的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情况也不尽人意,国内学者陈跃红教授曾于2000年在韩国忠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称自己在韩国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为颇具历史意义的事件:“据说在韩国中部地区的大学中文系还是第一次有人开比较文学课程,事情难道不是颇有点象征意味吗?课虽然还没有开张,可我对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竟然已经有点莫名其妙的历史使命感了。这样说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情绪上的过于敏感和夸大,但历史事件本身不也是常常依赖于人的诠释么,于是我又多少有些释然。”[53]无独有偶,2017年笔者作为访问教授受邀赴韩时,也调研了韩国各所大学里比较文学的教学情况,当问及韩国外国语大学及其他几所大学的中文系学生时,他们都表示读本科时没有上过比较文学课程。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已经十分困难,即便是高年级的本科生也难以直接阅读复杂的中国文学文本,对此笔者曾指出:“对于了解一国之文化,语言学习是基础也是根本,只有语言关过了,才能循序渐进慢慢地深入下去,否则面对中国乃至世界浩瀚的文学作品海洋,只能望洋兴叹了。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广泛,下至器物乡土上至民族精神,无所不及,这样就更需要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54]可见,外语学习本身的难度也是影响比较文学专业在本科阶段进行普及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韩国比较文学的学会建设及学术活动
在韩国,与比较文学直接相关的学会有韩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东西比较文学学会。韩国比较文学学会(KCLA)在1959年6月5日成立,首任会长由异河润教授担任,现任会长为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李炯振教授。韩国比较文学学会迄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也已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会员国之一。早在2010年8月,韩国比较文学学会就在韩国首尔主办了第19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ICLA),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领域的新拓展”,邀请到来自全世界65个国家的上千名学者参会,会议主题聚焦前沿理论,丰富多元。韩国比较文学学会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对于推动比较文学在韩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西比较文学学会(EWCLA)于1997年7月在忠南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会举办学会学术会议,并发行《东西比较文学杂志》(동서비교문학잡지)作为学会学术刊物。2016年5月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举办“第一届行素论坛比较文学学术会议”,以“韩国比较文学的新方向”为主题,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比较文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2022年7月,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举办的第23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上,韩国东国大学的金英民教授再次当选执行委员。[55]经过韩国和印度两国的激烈竞争,最终韩国被选为第24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的主办国。[56]
除此之外,韩国还陆续出现了外国文学相关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是评价外国文学理论、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与作品,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韩国国语国文学会(한국국어국문학회):1952年9月创立,由几位韩国文人组织的小型聚会形式发展为研究学会,同年11月创立学术刊物《国语国文学》(국어국문학)。[57]
(2)韩国英语英文学会(한국영어영문학회):1954年10月韩国几所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共聚探讨后,于1955年7月正式成立英语英文学会并创立学报期刊,而后广泛进行英美文学研究活动。[58]
(3)韩国德国文学会(한국독일문학회):1958年9月创立,次年创立《德国文学》(독일문학)学报期刊,一年两度定期举办学术大会。[59]
(4)韩国法语法文学会(한국불어불문학회):1965年7月正式成立,每年共出版四期学术期刊,并举办一次学术会议。[60]
(5)韩国中语中文学会(한국중어중문학회):1977年成立后每年两次举办学术大会,每一季度发行名为《中语中文学》(중어중문학)的学报期刊和名为《韩国中语中文学优秀论文集》(한국중어중문학우수논문집)的学术论文集。[61]
(6)韩国西班牙语文学会(한국서문어학회):成立于1981年4月,从1985年开始一年两度举办学术大会,2002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在西班牙),2022年在韩国外国语大学线上举办“第十届亚洲西班牙语文学大会”。[62]
(7)韩国俄语俄文学会(한국노어노문학회):1987年9月正式成立,次年创刊《俄语俄文学》(노어노문학)。一年两度举行学术大会,发行四期学报期刊。[63]
(8)大韩日语日文学会(대한일어일문학회):1991年成立,会员已达到1500多人,一年两度举办学术大会,与日语学、日本文学、日本学等学科进行互动研究。[64]
四、韩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及最新成果
自1955年金东旭教授在韩国中央大学的学刊报纸发表《新文学研究的方向》一文始,韩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正式开启,时至今日,韩国比较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译著。法国学者梵·第根的《比较文学》1959年由金东旭译成韩文出版。同年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写的《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ure)由白铁、金秉喆翻译成韩文。此外,基亚的《比较文学》、韦勒克与沃伦的《比较文学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Survey and Introduction)、皮埃尔·布吕奈尔的《什么是比较文学》、曹顺庆的《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王向远的《比较文学的钥匙》、苏姗·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等著作陆续被译介进入韩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2)专著。韩国西江大学金学东教授的《韩国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한국문학의비교문학적연구)[65]是一本比较文学论著,主要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对韩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关系两大部分。金学东教授指出,目前韩国比较文学研究比较重视欧美国家研究的现象,重点突出了法国自然主义及日本自然主义对韩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突破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欧美局限。此外,20世纪70年代的学术代表性成果还包括:全奎泰的《比较文学理论、方法、展望》(비교문학의 이론과방법 그리고 전망),李裕英(이유영)、金学东、李在善(이재선)合写的《韩德文学比较研究——以1920年为研究中心》(한독문학비교연구-1920년대문학를중심으로),韩国东西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比较文学丛书》(비교문학총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李慧淳的《比较文学》(비교문학)、金秉喆的《韩国近代西洋文学移入史研究》(한국 근대서양문학이입사연구)、金学东的《韩国近代诗的比较文学研究》(한국근대시의비교문학연구)和《比较文学论》(비교문학론)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同时,李慧淳的《比较文学》和金学东的《比较文学论》皆是对比较文学的方法论进行系统阐释的理论性著作。金秉喆的《韩国近代西洋文学移入史研究》系统梳理了西方文化传入韩国后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西方文化在韩国传播的阶段及其文化特点。
20世纪末,韩国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纵深,其学术研究逐渐从原有的西方视角转向韩国本身的研究,学者的学术自主性意识逐渐加强。赵东一教授在他的《韩国文学与世界文学》(한국문학과 세계문학)和《世界文学史的虚实》(세계문학사의 허와 실)中进行了韩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深入比较研究。他指出:“世界文学包括全球所有文学,做世界文学研究时不能局限在西方国家,而是要以世界的眼光、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66]此外,李昌龙的《比较文学理论》、尹浩炳的《比较文学》等开始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比较文学学科在韩国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韩国学界开始探讨全球视野下的韩国比较文学,出现了李莲淑的《韩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한일 고대문학 비교연구),朴庚一的《英文学中的东洋思想》(영문학의 동양사상),李明学的《19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小说比较研究》(1930년대 중한현대주의 소설비교연구),权赫律的《春园与鲁迅的比较研究》(춘원과 노쉰의 비교연구),朴成昌的《比较文学的挑战》(비교문학의 도전),李浩的《韩国战后小说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比较研究——以黄顺元和王蒙的作品为研究中心》(한국전쟁소설과 중국근대소설의 비교연구-황순원과 왕멍의작품을 중심으로),朴南勇的《韩中现代文学比较研究》(한중현대문학비교연구),陈相范的《韩德文学的比较研究》(한독문학비교연구),苑英奕的《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叙事比较研究》(한국의 민중문학과 중국의 저층서사 비교연구),韩日比较文学研究会的《比较文学与原文的理解》(한일비교문학의과제)等著作,在韩英比较文学研究、中韩作家比较研究、韩日比较文学研究、韩德作品比较研究、中韩底层叙事研究等方面丰富了比较文学在韩国的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学深度比较的研究特点,从而使韩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向纵深拓展。而笔者在韩国三大书店网站上进行查阅,发现中国的比较文学著作及教材对韩国影响颇大,其中包括曹顺庆的《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孟昭毅的《比较文学主题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尹锡南的《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四川出版集团,2011年),另有黄怀军的《比较文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数量达到百余种,这些说明了比较文学在韩国当代的繁荣与中韩文学交流与互动的频繁。
(3)论文。在韩国最权威的学术网站[67]上检索到最早的比较文学研究文献是1958年李庆善教授的《〈松江歌词〉的比较文学研究考察》(송강가사의 비교문학적 고찰)[68],这篇文章以韩国古典诗歌《松江歌词》为例,在对朝鲜中期郑澈[69]的诗歌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不久,李庆善所著的论文汇编成书《韩国比较文学论考》[70](한국비교문학논고)由一潮阁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成元庆的《〈关东别曲〉和〈赤壁赋〉的比较研究》(관동별곡과적벽가의 비교연구),杨家丽的《松江歌词研究——以中国诗歌为比较研究中心》(송강가사연구중국시가를중심으로),崔石子的《〈松江歌词〉和李白诗的比较研究》,金善玉的《〈松江歌词〉的比较文学研究》(송강가사의 비교문학연구)等论文还在古代韩国诗人及其作品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李白、杜甫的诗歌作品之间进行了比较文学研究。
从1960年开始,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为韩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影响,韩国比较文学界出现了西方文艺思潮专题研究。郑哲仁(정철인)在《韩国自然主义文学及欧美自然主义文学比较研究》(한국 자연주의문학과 영미자연주의문학의 비교연구)中介绍了欧美自然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并深入分析韩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及渊源。具然轼的《西方达达主义思想对韩国文学作品的影响研究》(서양 다다이즘사상과 한국문학의 영향관계연구)介绍了达达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韩国文学界传播的概况,并研究了达达主义对韩国诗人李箱[71]作品的影响。具然轼是一名韩国诗人,因他对达达主义陶醉,被学界称为具达达,足见达达主义对其的深刻影响。吴喜淑(오희숙)的《韩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西方现实主义比较研究》(한국초기 현실주의문학연구-서양현실주의 비교연구)对西方的现实主义在韩国的传播和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在中韩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周药山的《鲁迅和金史良作品中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以〈阿Q正传〉和〈在拘留所见到的小伙子〉为研究中心》(노쉰과 김사량작품속 인물형상 비교연구 -『아큐정전』과 『구치소에서 만난 남자』를 중심으로)一文,分别对两部作品中主人公阿Q和王伯爵的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金成在《廉想涉和巴金文学的比较研究》(염상섭과 바금문학의비교연구)一文中,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两部作品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个人经验对其作品的影响。一些中国留学生也开始在韩国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如高睿的《韩国现代小说中中国人形象研究》(한국현대소설속 중국인 형상연구),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四篇韩国现代小说中出现的中国人的形象。史佳伟的《朴婉绪和迟子建作品中的老年形象研究》(박완서와 츠자졘작품속 노년형상연구)一文对朴婉绪及迟子建作品中老年的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术研究成果,如安秉的《韩中古典假传文学研究》(한국 가전문학연구)、崔石殷的《韩国开化期翻案小说研究》(한국개화기 번안소설연구)、池贤喜的《韩越两国越南战争小说比较研究》(한국베트남 양국의 전쟁소설 비교연구)、路晓婷的《中日韩三国的“林语堂”翻译及传播情况研究》(중일한 삼국의 『린위탕』번역 및 수용에 관한연구)、郑柿勋的《韩国和伊朗战争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比较研究》(한국과 이란전쟁 소설가운데 나타난 존재주의사상 비교연구)等,从翻案小说、战争小说、翻译文学及韩国文学中的西方思潮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韩国比较文学发展70年以来,从最初借鉴西方的亦步亦趋到今天研究的多元与纵深,其发展道路曲折,其中既凝聚着韩国人文学者的学术心血,又体现出韩国社会在文化上的追求上进。从韩国比较文学70年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来看,它已经从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到茁壮成长阶段。这些成就离不开韩国学者孜孜不息、朝乾夕惕的勤勉与努力。今天,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与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韩国比较文学学者身影频现,他们与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之先前愈加频繁。笔者于2019年9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短期访问时,发现有的韩国同行已在美国高校的比较文学系拥有教职,这些均说明韩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欣欣向荣。从东亚比较文学的发展来看,学界应该重视比较文学的东方视角,规避以往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比较文学在韩国及东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西方学界“比较文学的学科之死”预言的失败,宣称比较文学已经死亡的苏珊·巴斯奈特也不得不承认:“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比较文学,或贴上了其他标签,却一派欣欣向荣。”[72]
当然,我们在梳理韩国比较文学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如韩国比较文学至今未能建立起自身独具特色的方法论,未能提出为国际学界认可的创新性学科理论,未能像印度那样建立兼具自身文化独特性的梵语诗学理论,如用味论、韵论、曲语论等品鉴西方文学作品以达到双向阐释的可能。韩国的比较文学或许应该从自身的文化特点出发,深挖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内在文化结构与肌理,认真梳理韩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特点与文学影响特点,扎实而细致地进行具体深入的比较文学研究。从历史上看,韩国处于东亚文化圈或者说汉字文化圈,从古代伊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使其拥有与中国文化互动的丰富资源。中国学者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如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的朝鲜汉籍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代表的中朝文学关系研究等。近代以来,韩国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韩西文化交流拥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韩国学者如能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与学术资源获取上的便利,在这一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当会产生丰硕的学术成果。因此,韩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理应抢占先机,重点在中韩比较研究、韩西比较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学术成绩。
作者简介:
赵渭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文学与新闻学院。邮编:610207。
郑蓝,韩国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留学生)。
[1].张西平,《简论中国学研究和汉学研究的统一性和区别性》,《国际汉学》,2017年第3期,第11页。
[2].语文学一词具有复杂面相,本文指狭义的“文本语文学”(textual philology),是一种立足于书面文献,综合利用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技术方法,深入解读文献及其历史语境的学术范式和传统。参阅James Tunner,Philology:The Forgotten Origins of the Modern Humaniti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2-15。
[3].Wilt L.Idema,“Dutch Sinology:Past,Present and Future”,in Europe Studies China: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London:Hang-shan Tang Books,1995,p.107.
[4].Paul Kroll,“Edward H.Schafer August 25,1913-February 9,1991”,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91(3),p.441.
[5].程章灿,《四裔·名物·宗教与历史想象——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及其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92页。
[6].杨牧,《柏克莱精神》,台北:洪范书店,1979,第98-100页。
[7].The Oriental Students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hi Theta Papers,1985(1),p.6.
[8].该目录遗漏薛氏论文两篇:一是刊载于1986年《印第安纳中国传统文学手册》(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的文章《论杜光庭及其创作》(“T’u K’uang-t’ing”);二是发表于1997年《道教文献》(Taoist Resources)的《〈太上老君开天经〉译释》(“The Scripture of the Opening of Heaven by the Most High Lord Lao”)。本文的统计加入了这两篇作品。
[9].剩余收入《薛爱华论著目录》的46篇文章,笔者暂未得到获取途径。包括:薛晚年以“私出版物”形式在伯克利东语系师生和少数学者间流布的《薛爱华汉学论集》(Schafer Sinological Papers)所录3 8篇文章,另有发表于Sinologica 、Semitic and Oriental Studies、Oriente Poliano、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Bulletin这样稀见杂志的文章共6篇;此外,刊载于Horizon杂志1971年第1期第20-23页的“Playing Grownup”与刊登于Wiðowinde1975年夏季号第14-17页的“St.Dunstan,909-988”不属于汉学研究的范畴,不计入统计。
[10].参阅Edward H.Schafer,Schafer Sinological Papers,pp.112-142。
[11].例如,在《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中,薛爱华将“玉皇”译为“the Jade Resplendent One”,这里之所以采用“resplendent”指代“皇”,而不是用“splendid”“glorious”“sublime”“superb”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原因在于“resplendent”暗示了一种发光的、闪亮的庄严或宏大特性,考虑到“皇”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与太阳的形象密不可分,且有着光明、光亮的引申含义,薛爱华这里使用的“resplendent”不仅贴切原义,亦形象凸显“玉皇”作为道教中的天地主宰普照三界的光芒与德威。参阅Mirages on the Sea of Time:The Taoist Poetry of Ts’ao T’ang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96。
[12].陈开科,《巴拉弟的汉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第65页。
[13].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in T’oung Pao,Vol.76,Livr.4/5,1990,p.178.
[14].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p.180.
[15].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p.185.
[16].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p.185.
[17].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p.176.
[18].参阅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4417页。
[19].Walter Ashburner,Rhodian Sea-Law,Oxford:Clarendon Press,1909,p.iii.
[20].Edward H.Schafer,“The Yeh chung chi”,p.172.
[21].Edward H.Schafer,“Blue Clear Clouds”,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82(102),pp.91-92.
[22].参阅Edward H.Schafer,“Notes on Mica in Medieval China”,in T’oung Pao,1955(3),pp.265-286。
[23].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吴玉贵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245-246页。
[24].Edward H.Schafer,“Transcendent Elder Mao”,in Cahiers d’Extreme-Asie ,1985(2),pp.111-122.
[25].Edward H.Schafer,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pp.122-123.
[26].Edward H.Schafer,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p.188.
[27].Schafer,Edward H,“The Transcendent Vitamin:Efflorescence of Lang Kan”,in Chinese Science,Vol.3,1978,pp.27-38.
[28].李丹婕,《薛爱华与〈朱雀〉的写作背景》,《明清史研究辑刊》,2016年第1期,第334-336页。
[29].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第490页。
[30].Michael R.Drompp,“Review:Mirages on the sea of Time by Edward H.Schafer”,in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Vol.21,No.1,1987,pp.90-91.
[31].Edward H.Schafer,Vermilion Bird:T’ang Images of the South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2.
[32].Leopold.Von Ranke,Geschichten der romanischen und germanischen Völker von 1494 bis 1514,Leipzig and Berlin:Reimer,1824,p.v.
[33].陈致,《余英时访谈录》,北京:中华书局,2012,第80页。
[34].王静如,《20世纪法国汉学及对中国的影响》,《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14页。
[35].程章灿,《四裔、名物、宗教与历史想象——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及其唐研究》,第86页。
[36].例如万济国(Francisco Varo)所编《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公神甫(Joachin Goncalves)之《拉汉词典》《葡汉词典》《拉汉大词典》。
[37].《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莅平》,见《北平晨报》,1933年1月15日。
[38].参阅沙畹《泰山祭礼》(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第一章对泰山封禅文化、第六章对泰山民间信仰文化的探讨。
[39].参阅王晴佳,《科学史学乎?“科学古学”乎?——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第28-36页;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与史语所的创立》,见杜正胜、王汎森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第8页;沈卫荣,《寻找香格里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16-20页;张谷铭,《Philology与史语所:陈寅恪、傅斯年与中国的“东方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6年第2期,第375-460页。
[40].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较文学方法论与话语建构研究(1978—2020)”(21BWW021)的阶段性成果,2022教育部中外教材比较项目“中外比较文学教材比较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41].李庆善(이경선),《文学史的方法论序说》,《国语国文学学刊》,第16卷,1957,第635页。
[42].韩国英美语文学会官方网站,韩国英美语文学会沿革http://www.ballak.co.kr/contents/cpn_02.php。[本文所有的网站访问日期均为:2023-01-05]
[43].金东旭(김동욱),《国文学概说》,首尔:普成文化社,1962。
[44].韩国学术研究信息服务官方网站http://www.riss.kr/index.do。
[45].曹昌燮,《比较文学研究与文艺学》,《德国文学》,第25期,韩国德语德文学会,1980。
[46].Dionýz Ďurišin,Vergleichende Literaturforschung.Versuch eines methodisch-theoretischen Grundrisses,Berlin:Akademie,1976.
[47].曹昌燮,《比较文学研究与文艺学》,《德国文学》,第25期,第134页。
[48].韩国首尔大学比较文学协同课程官方网站,http://complit.snu.ac.kr/。
[49].韩国高丽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协同课程官方网站,https://compare.korea.ac.kr/。
[50].韩国延世大学比较文学协同课程官方网站,https://yongei.yonsei.ac.kr/yongei/major/literature.do。
[51].韩国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课程官方网站,http://cl.hufs.ac.kr/。
[52].韩国成均馆大学比较文化协同课程官方网站,https://skb.skku.edu/cculture/index.do。
[53].陈跃红,《在韩国教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第132133页。
[54].赵渭绒,《韩国比较文学的概貌和现状——来自一位中国学者的观察》,《中国比较文学》,2018年第2期,第200页。
[55].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2022-08-09),https:Outcome of the 2022 Elections –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ailcicla.org).
[56].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Event Publications,(201807-24),Congresses –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ailc-icla.org).
[57].韩国国语国文学会官方网站,국어국문학회(korlanlit.or.kr)。
[58].韩国英语英文学会官方网站,한국영어영문학회(ellak.or.kr)。
[59].韩国德国文学会官方网站,한국독어독문학회 Koreanische Gesellschaft fuer Germanistik(kggerman.or.kr)。
[60].韩国法语法文学会,한국불어불문학회(french.or.kr)。
[61].韩国中语中文学会,한국중어중문학회(kacll.org)。
[62].韩国西班牙语文学会,페이퍼서치 〉학회정보(papersearch.net)。
[63].韩国俄语俄文学会,한국노어노문학회(karll.or.kr)。
[64].大韩日语日文学会,대한일어일문학회(jalalika.org)。
[65].金学东,《韩国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首尔:一潮阁,1972。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
[66].赵东一(조동일),《韩国文学与世界文学》,首尔:知识产业出版社,1995,第103页。引文为笔者自译。
[67].韩国学术研究信息管网站,http://www.riss.kr/index.do。
[68].李庆善(이경선),《〈松江歌词〉的比较文学研究考察》,《釜山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文理大学报》,第1期,1958,第23-27页。
[69].郑澈(정철,1536—1593),朝鲜朝时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关东别曲》《思美人曲》《续美人曲》。
[70].李庆善(이경선),《韩国比较文学论考》,首尔:一潮阁,1976。
[71].李箱(이상,1910—1937),本名金海卿,韩国著名象征派诗人、小说家,有作品《翅膀》《镜子》等。
[72].Susan Bassnett,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1993.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