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繁荣与兼容
——“跨文化论坛2022:《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综述
杨和晴
2022年12月3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论坛2022”在线上举行,论坛以“《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暨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座谈”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辑刊和出版社的主编、副主编,一同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共商《当代比较文学》的辑刊建设与北语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教授首先致辞,向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送上“融”“荣”“容”三个字,希望北语比较文学实现学科间的互通交“融”,辑刊《当代比较文学》建设繁“荣”壮大,比较文学研究所兼“容”学术,广纳新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现任会长叶舒宪教授肯定了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实绩、业界地位、师资力量、科研团队和跨学科多语优势,并对学科建设提出建议和希望。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院长钱婉约教授回顾了北语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学校的支持、历任所长和现任所长的操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北语文学院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荣誉会长乐黛云先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发来贺信,祝贺北语比较文学所成立25周年,肯定了其学术成绩,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本次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座谈会两个环节,参与主旨发言的六位学者在比较思维、跨文化研究与阐释、莱辛研究、古典语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讨论与思辨则为《当代比较文学》和北语比较文学学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良言益策。
一、多元互鉴与跨文化
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语言大学周阅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张冰研究员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评议。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首先论述了有关比较和语言的思考,比较思维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不通过比较,就无法获得正确全面的知识,这也印证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北京语言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应当继续秉持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在学科的交叉中寻找新的对话空间。语言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宗教研究发现,许多宗教争端实际上源于语言上的误读,而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经文辨读”可以避免偏误,增进理解。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甚至可以左右思想,在此意义上,北语比较文学应当继续发挥语言优势,整合学术力量,跨越学科藩篱,实现繁荣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的发言讨论了跨文化转向与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趋势。“跨文化”消弭了原有的文化界限,生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如今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化进程加快了不同文化的交互与混杂,“传统文化”的概念已经过时,跨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在跨文化社会中成长的人,其本身也具有跨文化的特性。世界文学的新形态正在生成,由少数族裔、移民、难民和被殖民者等人写就的文学,以及长期受到忽视的地区的文学,将是未来世界文学的关注点。由此,世界文学是全球各地区族裔的文学,当代文化也是一种跨文化,是每个社会与个人必然会遇到的进程。
北京大学张辉教授对莱辛的《犹太人》《为卡尔达诺正名》《智者纳坦》文本进行了对读。中国传统中的“文”和“仁”都体现了他者的存在,我们应当在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意义上建立一种尊重他者和文化多元的思维模式。“宽容”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适用,莱辛的这组文本审视了社会的不宽容和宗教之间的不宽容是如何上升到神明之间的矛盾的,将对“宽容”的思考纳入如何克服宗教的不宽容的讨论中,其立足点是破除空想、积极行动,将决定权留给未来的法官。在“宽容”的思想背景下,跨文化研究者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梁展研究员的发言回溯了尼采和维拉莫维茨之间的古典语文学之争。维拉莫维茨是尼采的同校师弟,出版了《未来的语文学家!》,反驳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他不赞同尼采所用的研究方法,认为后者背弃了历史主义方法论,过分强调了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古希腊悲剧的冲击。古典学家查理·卡恩认为维拉莫维茨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维拉莫维茨对尼采的攻击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梁展研究员认为,尼采的古典语文学研究对人类个体有较多关注,古典语文学也应当活在当下的历史中,在由个体精神和物质生存状况组成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求更新。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研究中心和艺术教育学院李庆本教授对跨文化阐释进行了思考,认为可将跨文化阐释法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范式。比较的问题向来是一个难解之题,克罗齐认为比较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学科,虽然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分别尝试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但两者都未解决这个问题。潘尼卡提出的“内比法”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内在逻辑和跨文化阐释的可行之法,这种内比哲学基于人类共同的需求和人性,在内部开展异同比较,尊重差异的存在,从而是一种适用于“文化间性”的方法,跨文化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比较,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文明的沟通交流和平等对话。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回顾了北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学科的前景。北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于1998年获批硕士点,2000年获批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所于1997年创立,在本领域保持着较大影响力。北语比较所举办“跨文化系列讲座”已超过十年,至今已有一百多讲;比较所申请并承担了一系列与本专业特色密切相关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全面提升了研究所的整体学术水平和业界影响力;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前任所长中有两名为长江学者,现任教员中有两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一名教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称号;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至今已培养超过五百名硕博研究生和高层次人才;《当代比较文学》辑刊于2017年创刊,以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0周年的所庆献礼为契机,五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学术质量,开设了“古典学研究”“古学新知”“经典与阐释”“中外学人研究”“跨文化戏剧”“跨媒介研究”“中外神话研究”“学术访谈”等特色专栏,在同类学术刊物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北语比较文学将在师资建设和辑刊建设两个方面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二、辑刊发展与学科建设
论坛座谈会以“辑刊发展与学科建设”为主题,由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和黄悦教授主持,众多专家学者就北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谈论了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文化多元共存、相互借鉴的现象,汉学研究是比较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他认为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即便不能融合,也应当和平共处。北京语言大学张西平教授认为海外汉学是北语比较文学的科研增长点,北语是汉学家的摇篮,可继续做好汉学的基础文献研究,另外还应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跨民族交流现象,以文献为基础,总结中国本土的跨文化经验。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认为做刊物应当秉持宽阔的心胸,广纳言论,坚守稿件质量,保证学术水平,刊物要有栏目特色,建议可以开设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专栏;在学科建设方面,他认为应当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做好师资整合工作,汇聚各方人才。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认为北语比较文学多年来默默耕耘,可发挥留学生的力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多关注亚非拉地区的研究,二是延续汉学研究的传统,尤其是非主流地区的汉学,三是勤做总结,以中国比较文学为格局来构建北语特色。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聘请外国教授来校进行短期的访问,通过讲座等形式丰富学术研究,二是办好刊物,提升质量,辨明跨界、跨文化中的一些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认为在辑刊建设方面可以组建特色专栏,邀请学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以此扩大影响;他还从外语类大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可通过语言谱系开展比较研究,探索同一语种跨区域、跨国别的分布情况,由此引入翻译和传播研究,整合各语种的学科力量。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研究员肯定了刊物建设对学术传播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赞扬了《汉学研究》和《当代比较文学》的辑刊工作,并介绍了期刊《中国俄语教学》,表达了合作意愿。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认为刊物建设需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当代比较文学》可保持学术译文特色,增加非英语的译文种类,延续栏目特色,关注亚非拉等非主流国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洪波教授在《当代比较文学》中看到了古今中外的对话与协商,建议“经典与阐释”栏目可关注中国经典,在中外经典的译入和译出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福建师范大学周云龙教授首先对比较所25周年庆和陈戎女所长表示祝贺,认为北京语言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当代比较文学》品质优良,低调稳健,辑刊的约稿难度极大,陈戎女主编为保证刊物质量,做出了长期的精细规划和不懈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贺方婴研究员向比较所25岁生日表示祝贺,认为《当代比较文学》学术质量高,堪称精品,尤其在纵深层面有较大推进,以期反思现代性,她还转述了《古典学研究》主编刘小枫教授在办刊中常思考的两个问题:刊物的读者是谁?办刊的目的是什么?以此给出启示。《外国文学评论》张锦编审认为《当代比较文学》的主编和团队辛勤耕耘,实属不易,陈戎女主编在每一辑“编者的话”中介绍每一篇稿件,同时给年轻人提供发文的平台,体现了其学术人格和魅力。华夏出版社王霄翎主任回顾了与《当代比较文学》的合作历程,认为辑刊具有广阔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文学体裁跨度和学科跨度,并对陈戎女主编认真严谨的编审工作表示感谢。清华大学生安锋教授是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他认为陈戎女教授自上任以来,在北语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论文发表、项目申请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北京语言大学张浩教授同样是比较所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她对比较所的培养表示感谢,认为北语比较文学可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新文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陆薇教授认为北语比较文学可以整合不同语种资源,形成北语特色,同时关注中国文学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祝贺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做出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多元异质文化的共同体建设需要寻求共识,这是比较文学学者未来可以研究的问题,他希望北语比较文学未来能够吸纳各方人才,整合多语种资源,与其他优势学科协同发展,共同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
本次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网站全程直播,参会169人,最高实时观看人数达1900人。中国新闻网、《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报道了论坛盛况,其中《社会科学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新闻网报道阅读量达到66.2万。“跨文化论坛”为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品牌论坛,自2012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六届。本届“跨文化论坛2022”借庆祝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成立25周年的契机,传播前沿思想,推进学科发展,多语言和多学科的融合助力北语比较文学继续扬帆起航。
论坛结束后不久,2023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公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结果,并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当代比较文学》被评为文学类核心集刊。入选AMI核心集刊是《当代比较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辑刊建设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简介:
杨和晴,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讲师。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