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周阅
2022年8月6日,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中国日本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严绍璗先生于北京“燕园泰康之家”养老公寓溘然长逝。随后,各大网站及微信平台纷纷推出了众多学者的悼念及追忆文章,《南方人物周刊》第29期还以严绍璗先生作为人物封面,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严绍璗先生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其标志是:在大学建立起了系统化的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机制;出版了与国际学界接轨的体系性的学术研究论著;形成了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出现了国内外学界认可的学术领军人物。上述四个标志性方面,无一例外地都有严绍璗先生的积极参与和重大贡献。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领域,严绍璗先生是国内外同行学界都高度认可的学者。

严绍璗先生
《当代比较文学》“中外学人研究”栏目本期推出“纪念严绍璗先生专栏”,邀请到阎纯德、王晓平、张西平三位学界前辈,专门撰写了纪念文章。
在学术研究之外也撰写诗歌和散文的阎纯德教授,以文学家的笔触,从细节处追忆了严绍璗先生对学术的痴迷与关注。同时,他作为《汉学研究》的主编,又以简要精准的文字,总结了严绍璗先生以文献学修养为基础,伸展到日本中国学领域,并深入对象国本体文化与文学的内部,最终形成其“跨文化研究”体系的学术历程。
王晓平教授长期以来与严绍璗先生在中日文学文化关系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早在1987年,他们就分别出版了湖南文艺出版社比较文学丛书中的《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和《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并合著《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可以说,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学术交流方面,王晓平教授都对严绍璗先生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了解,才有了文中动人心弦的情真意切,以及鞭辟入里的学术阐发。如,针对严绍璗先生提出的文化“变异体”理论,王晓平教授敏锐地指出,“变”并不一定就是“变异”,迅速蔓延的“变异”概念已越来越偏离严绍璗先生的本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透过对严绍璗先生的人生追忆和学术总结,可以看到王晓平教授对当下学术生态的隐忧以及其自身对学术的认真严谨和为人的低调谦逊。
张西平教授是《国际汉学》的主编。作为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他将严绍璗先生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实践及成果与当代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之发展历程结合起来,不仅分析了严绍璗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特色和学术贡献,实际上也梳理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
本期专栏的《严绍璗先生小传》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冯佳莉撰写,对于纪念严绍璗先生,也格外具有深远意义。冯佳莉是严绍璗亲传弟子的亲传弟子,可谓孙辈学生。严绍璗先生在天有灵,想必会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