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精神的丰富性

走向精神的丰富性

——评《幻想的自由:现代悲剧文体研究》

孙甜鸽

内容摘要 陈奇佳的《幻想的自由:现代悲剧文体研究》是一部以悲剧研究为载体,通观现代艺术体制的整体进程之书。通过对名家名作的艺术观念、手法、趣味之详解,现代悲剧文体的范式确立轨迹有所显露。在反思、体察现代人的悲剧困境之际,本书对人性欲求的宽容立场开启了精神丰富性的可能之门。

关键词 悲剧 现代艺术 文体 文化 精神

Toward Richness of Spirit:Review of Chen Qijia’s Freedom of Fantasy:A Study of the Modern Tragic Genre

Sun Tiange

Abstract: Professor Chen Qijia’s work Freedom of Fantasy:A Study of Modern Tragic Genre uses tragic studies as a vehicle to survey the overall process of the modern art system.Through detailed explanation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s,techniques and interests of famous writers,the trajec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adigm of the modern tragic genre is revealed.While reflecting on and examining the tragic dilemmas of modern man,the book’ s tolerant stance on human desires opens the door to the possibility of richness of spirit.

Key words: tragedy; modern art; genre; culture; spirit

2022年9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陈奇佳教授的《幻想的自由:现代悲剧文体研究》。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在戏剧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按照研究类型,这些成果大致被分归为文本与文体研究两类。细致看来,全书所涉主题、作家众多,时间跨度较大,作者研究触角之广成为其在悲剧领域的个人标识。这样一种舒张的姿态与作者对艺术体制的整体性思考密不可分,称该书为现代艺术观念演进中的戏剧考或更为合适。

在前言中,作者将现代艺术体制的形成节点划至1870年左右,这一重要判断为现代艺术驳杂、绵续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观察据点,也是作者剖析艺术地质的重要坐标。熟悉艺术研究领域的学者可知,厚重、多维的社会意识与艺术主题的化约关系,艺术观念变革下对形式创新的恰当领会,这两点是艺术研究的基本面向。优秀的艺术家与评论家能够兼顾这两点,并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恰当展示,这是需要丰沛的素养与独立的审美判断力的。

基于对传统价值、审美趣味、表现手法等的反复确认、探索、重构,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普遍具有强烈的杂糅特征。作者采用了微观拆解的手法,对现代悲剧领域重要的名家作品,以及具有普范性意义的重要论题进行详细论证。同时作者还指出这些对象为现代艺术体制的确立所贡献的观念、手法之不可替代性。因此,这部悲剧研究著作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细解价值,也兼具珍贵的艺术史料价值。

纵观全书,其中最大限度地容纳了一切促成悲剧文化保有如今之姿的元素,但受篇幅所限,此项工作还表现出一种未竟之势。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戏剧研究系列近期已陆续出版或即将出版:《技术市场与中国——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中国戏剧出版社2022年9月版)、《影像的辩证法——当代艺术体制中的戈达尔问题》(人民出版社2023年即将出版)、《批判的维度——西方当代左翼剧学理论》(人民出版社2023年即将出版)。以此,作者试图构建观察现代艺术体制的多面镜像。

一、悲剧之眼的艺术通观

由悲剧这一具体艺术来通观整个现代艺术体制,这是作者在悲剧领域常年的研究之路,具有深厚的学理价值。

“悲剧”的概念常令人联想起崇高的情感、节制的理性与典雅的姿态,但这仅是前现代艺术领域中悲剧艺术最典型的一些审美特点。现代悲剧的谈论仍然适用这些范畴吗?这种迷离的背后毫无疑问正与一个更大的问题的显现相关——现代艺术体制下悲剧的形态及其理据。今天,悲剧到底意味着哪些以为悲之物呢?作者通过整本书所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围绕此问题,全书的研究架构宏阔而饱满,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开阔的研究格局。全书内容尽管整体上以现代悲剧作品的文本分析为重,但内容广泛涉及戏剧研究的多种面向,包括西方戏剧正典的传承与创造(《如Episches Theater/“史诗剧”的汉译名问题》《启蒙精神与大众戏剧》)、中西戏剧文化碰撞交流(如《因革命之名:〈雷雨〉的悲剧叙事及其美学价值》《“悲剧”的命名及其后果》,文体研究部分多篇文章涉及文化融合问题)、戏剧与当代人文学科建设的反思(如《新的知识学面向——当前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戏剧文化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之关联(如《司法正义及生命政治的问题——迪伦马特的叙事之道》《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田纳西·威廉斯的悲剧主题——以〈蜥蜴的夜晚〉为个案》《在自由之境中谛视人生的黯淡底色——奥尼尔后期剧作的悲剧主题及其他》)等。能够兼顾文本性、理论性、体系性、实践性、地域性,创造性等诸多要素于一个集中领域,足见作者本身思维架构的开阔性与全面性。这也是本书能够承担艺术体制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作者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分析研究具有鲜明的判断、定位意识,并内在构建了现代悲剧的别样文化序列。作者择取了经典到新近的一批代表艺术家(包括塞万提斯、奥尼尔、布莱希特、贝克特、田纳西·威廉斯、迪伦马特、斯卡利等),有意识地跳出了学界旧有的判断限制,从更长远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艺术潮流变化、文化影响力的流转等方面,分析艺术家复杂的思想来源,对其艺术影响力中的主导力量作出更为精准的概括性评价。比如指出贝克特的“反叙事性”原则之于现代艺术界的示范性意义,田纳西·威廉斯对于欲望的深刻叙写是其私人悲剧之所以出彩的内在因由,斯坦贝克艺术主题中“因贫称义”的贯穿性存在等。这些判断理据充足,并较学界的通行判断更具新颖性、精要性。对于读者而言,通过其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直观领会作家的整体艺术风格,并与学界通行的认识互补,立体再现了现代艺术评价体系的前后语境。

第三,注重不同艺术门类间的横向研究,以比较文化的思维探寻了艺术构成的隐蔽思想来源。作者对于跨地域、多类别文化间的深层关联非常敏锐,如通过对堂吉诃德决斗对象的分析,指出了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多样存在方式。作者对于相似的文化形态特别关注,其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常带有原型考察的风格。如在迪伦马特的正义主题分析中,通过对神圣人的献祭讨论,觉察到一种类似于普尔奇内拉的例外性存在。作者极善于捕捉文化心理上的此类通行状况,为艺术研究提供了突破思维壁垒的方法启示。因此,全书的大多数单篇研究均包含了极大的文化信息,常常从一个人出发,抵达一个时代的文化积累模式,趣味性与价值性共在。

二、生命的星座与光谱

现代艺术调动的元素之多前所未有。同时,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制约,促成了现代艺术整体活跃、缠绕、琐碎的话语环境。根植于此语境中的艺术评论,常有穿梭于繁林之感。常见的评论多具有侧面性、即时性等特征,整体代谢旺盛但浮感较重。相比较而言,作者的评论路线感很强,重点问题突出,生命感触真诚,解释令人信服,整体风格厚重而质朴。其阐释特色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研究主题的择取具有纵深的讨论空间与深厚的学术价值。作者常年深耕于戏剧艺术领域,至今已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话题研究丛,包括绘画性,身体性,语言与法律,动物性,以暴力、爱、自由等为代表的人类根性力量等。这在本书所收录的作品中多有表现。这些话题彼此虽有关联,但作为人类物质、精神领域中最为根本性的要素所在,状如夜空星点,多具有成体系并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部分话题在当下已成为人文学科的热点,如阿甘本对动物性的关注目前已引起研究热潮。而作者在相关问题上的感应与反思是较为超前的。比如在《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田纳西·威廉斯的悲剧主题——以〈蜥蜴的夜晚〉为个案》中对于动物性/兽性的关注已经谈论得比较深入。而彼时,动物性之于现代艺术的动力性(中性含义)力量尚未被学界重视,对于兽性的批判,或将其与异化联系讨论是前期比较常见的。此外,结合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走向等来看,作者对于法律、身体及共同体等问题的讨论都显示出一定的前瞻性,学术判断能力可见一斑。

第二,在文本分析中对多重要素出色的调动与均衡能力。全书涉及大量、细致的本文分析,对作家(如迪伦马特、贝克特)的分析不只立足于该作家的大部分作品,同时还用哲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种思想文本进行互文阐释。在《反叙事性:论贝克特戏剧的形式问题》一文中,被引用的各类经典文本已逾50种,但却不显沉冗。作者对于大量文本的调度得心应手,能够从容地在鲜活、新异的文化现象与深层次的精神本质间,察觉到其中曲折又柔韧的联系,兼顾研究的脉络与肌理。此外,独到的研究主题的提炼常令人耳目一新,如因贫称义、幻觉的幸福、欲望的分裂、幻想的自由等均精要到位。这些主题对相关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通行的覆盖力,直指创作根源,因而不显理论制造痕迹,在给人以深刻的阅读印象的同时亦提供了一些理论概括的方法启示。

第三,根源于生命体验的阐释总是能够直抵人心。敏感的生命体验是滋养艺术批评的珍贵养分,是能够令人信服、通达不同艺术门类的通行力量。现代艺术尽管常出现一些争议性极大的作品,但能够得到公认的佳作基本上都具有一些非结构性的生命直观特征。好的批评尽管不能做到对此种体验全然转述,但至少应体察,而不至于冷漠、贪婪、粗暴地去把控、命名、扭曲。将心比心,尊重生命的直感,是艺术批评能够贴近生存,而不沦入繁琐论证、语言惯性、辩证推理陷阱的重要前提。书中《蜥蜴的夜晚》《堂吉诃德》等文的分析,对于人性真实形态的宽容,对孤勇者一往无前的祝福,都为这无尽的人生存留了希望的光。

三、人性之光的雅奏

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为本书的写作铺设了温暖的底色,书中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精神沉浮的忧虑与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思考两类。对于现代以来,人类在精神与物质追逐中的诸多价值困境、伦理难题,作者没有采取疏离、回避的姿态。在辩证看待价值碰撞的同时,对于现代艺术的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些明确的态度,如对人性复杂构成的尊重,对自由限度的警惕等。从当前艺术风尚的走向来看,作者的思考不无道理。

第一,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守护是作者的基本立场。现代艺术的主题、创作手法与格调,全面折射了时代环境下人类生存新的精神欲求,现代文明的生机与活跃,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颠覆性、破坏性的倾向,这些共同构成了作者的反思对象。比如在一个过分将兽性剩余当作主体绝对实存的时代,原始的动物性既作为反拨虚无生存的路径,同时又带有绝对的欠缺与破坏性。此外,自由作为现代个体的至上信仰,其对主体的放逐揭露了绝对自由的反噬力量。又如对于正义的追求却往往要借助暴力的手段,这其中不乏悖谬。针对此类问题,作者不光在哲学、法律、历史、政治等层面作出辩证思考,同时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以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性之光的坚守来评判不同要素力量的结合后果。换言之,对于个体最容易被忽视的、被牺牲的部分是作者进行宏大论述的一个基本底线。这一点通过《人性的退行:疼痛与西方现代绘画——以伊莱恩·斯卡利思想为中心》一文的主题也可以被更好理解:人所遭遇的身体上的疼痛正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现实,其绝对性与根本性都意味着,人之为人的不可描述性应唤起一种最基本的敬畏感。

第二,作者对于艺术问题的聚焦点均有其现实性考虑。在作家评价方面,书中提到的重要作家(如奥凯西、福克纳、斯坦贝克、加缪、萨特、田纳西·威廉斯、伯格曼、伯尔、戈尔丁、伍迪·艾伦等等),其中部分人物在艺术史上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作者对于这些人物思想分量的再估,在当前逐渐展露出其现实意义。比如贫困之于人类的绝对意义。对于全面脱贫的中国而言,艰苦的奋斗历程与未来的工作方向都意味着,贫困绝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被隔断、告别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问题直指公平与正义,如何推进生命个体与共同体之构建已成为世界课题。过度发达的科技医疗改变了人类对于身体的认知,伦理道德的观念更迭已逐渐展开。与现实问题比照观之,部分艺术家目前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性。

另外值得单独提及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之考虑贯穿着全书。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今天愈发得到了印证。在本书后半部分,关于悲剧重要概念的汉译名研究与文体转植创作研究中,均能见到作者的文化建设心态。近代以来,以戏剧艺术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文化虽然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学者在梳理概念时一方面应细致考察其文化来处,另一方面更应审视文化融合过程中隐存的思维惯性,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中积极思考本土文化的脾性与潜力。作者于此方面的自觉意识是显见的。

第三,对艺术雅致格调的坚持。作者能够自由出入于经典、新生的各类艺术现象,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亦拥有足够的认识。不过,从文化概念的根源考究、艺术形式的创新手法,以及对艺术观念的推崇来看,作者具有较为正统的研究观念,并内在认可一种雅致的格调。这对于矫正现代艺术在趣味放纵中的某些失度行为应是有所裨益的。

除上面所述的三大方面外,作者的其他优点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富于坚定判断的同时仍不乏辩证立场,广阔的知识面与严谨的知识态度等,令人受益良多,此处便不再赘述。

书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尽管本书对于现代悲剧的谈论已足够开阔,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艺术问题未被多加讨论,如疾病、女性、科技等话题。不过考虑到个人研究精力有限及兴趣、篇幅所致,这一点也仅为参考。

二、本书的研究重心几乎皆在西方戏剧领域,对于其他地域的戏剧文化关注似有不够。虽然本书并非戏剧史,但应以囊括全地域、国别、民族的戏剧创作为基本任务,对于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的第三世界或可投入更多注意力,以进一步完善研究视角。这一点作者在前言中亦有提及,于行文中表现得相对较弱。当然可能是考虑到文化影响与篇幅的问题。

三、研究在广征博引间有时略显跳跃,在艺术素材丰富之余,文化接洽处会有缝隙过大的问题。若加以调整,论证的严密程度与行文的节奏感或会更加完美。

最后,笔者对于戏剧领域了解有限,但受到此书内在基调感染,试作此粗浅评论供读者参阅。愿不辜负幻想的自由。

作者简介:

孙甜鸽,女,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图像理论、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