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玄奘(约600~约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玄奘家贫,父母早丧。十三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玄奘出身于名门望族-汉代太丘长陈冲弓之后。其曾祖父陈钦,任过北魏朝上党太守。其祖父陈康,任国子博士。据史家分析,大约正是在这个时侯,他们一家来到出身地安家定居的。史书中说“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可能指此。其父陈慧,任江陵县令,其母宋氏,为隋代洛州(今洛阳)州长宋钦之女。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11 岁(613)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13 岁时(615)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公元618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着。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出家和尚。武德七年(624)玄奘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大乘论》《杂心论》,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论》《摄大乘论》。贞观元年(627),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即印度梵文)。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论》《摄大乘论》《涅槃经》,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经论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公元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今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 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公元652年(唐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这些译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近现代以来,印度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那烂陀寺等遗址的发现,即是根据《大唐西域记》。一般人对玄奘的印象多来自《西游记》,玄奘本人喜欢对皇帝歌功颂德,如说唐太宗“握干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岭之外”。可谓极尽奉承之能事。玄奘所创立的“唯识宗”仅传两代而绝。玄奘翻译了数千卷佛经,但陈寅恪认为译文过于艰涩生硬,远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文好读,玄奘虽曾重译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却始终无法令大众接受,现在大众所持诵的经文多为鸠摩罗什之译本,玄奘能被大众接受的,只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60 字而已。《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为Prajuna-Paramita-Hrdya-Sutra。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汉译600 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600 卷《大般若经》是佛陀在“五时说法”的第四期“般若时”宣说,是整个讲说般若类经典的22年所有教法的合集。唐显庆五年(660)玄奘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 卷的巨著。随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至麟德元年(664)2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 部,总计1335 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对唐三藏法师玄奘的一生简明概括后,就要分段式的论述玄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