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佛迹

寻访佛迹

恒河脱险后,玄奘顺河而下来到阿耶穆佉国(此国今天的确切位置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在今印度北部的贝拉地区和赖巴雷地区之间),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此国的气候温和舒适,民风善良温顺,居民行善积福,勤奋好学。寺院有5 所,僧侣1000多人,研习小乘佛教正量部经论。玄奘进寺礼佛,然后继续向留学目的地那烂陀寺行进。

那烂陀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从阿耶穆佉国到那烂陀寺,沿途要经过中印度的十几个城邦,都是古都名城。印度历史上大部分佛教圣迹圣地都集中在这里。玄奘在到达那烂陀寺之前,沿途考察了佛教大施场,考察了释迦牟尼被诛杀的经过,考察了阿育王故宫旧地,考察了释迦牟尼讲经之地、降生之地、涅槃处、成道处。这些佛学考察活动,对一个宗教旅行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相对缺乏历史记述、文献记载十分稀少的印度中古史来说显得十分珍贵。因为它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弥补了这里的历史,复活了这里的遗迹,使今天人们仍能看到公元7世纪以前的西天佛国的一些精彩画面。

玄奘离开阿耶穆佉国后,先来到了波罗耶伽国,今址在印度北部的阿拉哈巴德,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载,波罗耶伽国,周五千余里,其都城位于两河交口,周二十余里。稼穑滋盛,果木扶疏。气序和畅,风俗善顺,爱好学艺,信仰外道。有伽蓝两所,僧徒极少,皆习小乘教法。另有天祠数百,异道无数。此处有佛教遗迹多处,于都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之佛降伏外道处建有阿育王塔一座,塔旁有旧伽蓝,为提婆菩萨作广百论挫小乘伏外道处。又城东河畔有‘大施场’,为诸王豪族施舍处;玄奘西游时,戒日王曾于此喜舍五年积财,自三宝以至贫穷乞人均施之。《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施场东合流口,日数百人自溺而死,彼俗以为愿求生天,当于此处绝粒自沈,沐浴中流,罪垢消灭。是以异国远方,相趁萃止,七日断食,然后绝命。’由上可知因其圣迹,自古即为繁荣之地。又此国之国名钵逻耶伽,乃供牺场之义。世界上著名的佛教大施场就在波罗耶伽国这里。千百年来,这里一直都是婆罗门教和印度佛教的重要圣地。据说在此地施一钱,胜过别处施舍千百钱。所以印度大小国王和豪门贵族凡有施舍都来这里进行。施舍对象不分民族国界,凡到场的都能得到施舍的财物。当时戒曰王每隔五年在这里举行一次大施舍,先布施有道高僧和一般僧众。其次是外道之人,才学出众之人和隐居之人。再次是鳏寡孤独和贫穷的乞丐。最好的珍宝古玩及美味佳肴都逐级施舍。

大施场不仅是佛教施舍财物之地,还是有名的世界宗教浴场。大施场的东边,是恒河与朱木拿河两河汇流处,原始佛典经常提到,此处沐浴,会增加一个人的修行功德,可以洗刷一生的罪孽。所以很多朝觐者不远千里万里来这里沐浴,也有一些希望升入天堂的人,到此绝食7 天,然后投河自尽,希望经过这河水的冲刷,洗清前身和生前的罪孽。

在大施场周围玄奘还看到了一些奇特的情况,令人难以想象。一些苦修的人,在两河汇流处,竖一根很高的柱子,天将亮时爬上去,一只手抓住柱子顶端,一只脚踏在旁边的一根木桩上,另外一只手一只脚悬空外伸,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盯着太阳旋转,从日出到日落一直保持这种姿势不变,直到黄昏,才从柱端上下来。这样苦修的人,玄奘见到的有几十人,其中有的人几十年没有松懈停止过。

观礼佛教大施场后,玄奘来到了室罗伐悉底国,此国确切位置大约在今印度康宁哈姆,其都城在今印度北部巴尔兰普西北20公里处。《西域记》六卷一页云:室罗伐悉底国,周六千余里。都城荒顿,疆场无纪。宫城故基,周二十余里。虽多荒圯;尚有居人。谷稼丰,气序和。风俗淳质,笃学好福。伽蓝数百,圯壊良多。僧徒寡少,学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此则如来在世之时,钵逻犀那恃多王,(唐言胜军。旧曰波斯昵。讹也。)所治国都也。故宫城内、有故基胜军王殿余址也。次东不远,有一故基;上建小窣堵波。昔胜军王为如来所建大法堂也。法堂侧不远,故基上有窣堵波。是佛姨母钵逻阇钵底(唐言生主。旧云波阇波提。讹也。)苾刍尼精舍。胜军王之所建立。次东窣堵波,是苏达多(唐言善施。旧曰须达。讹也。)故宅也。法显《佛国记》中所说的舍卫城,就是室罗伐悉底国的都城所在地。据说释迦牟尼生前在此城讲经说法25年。著名的孤独园即“袛洹精舍”就是释迦牟尼生前长住之地和讲经之地。从释迦牟尼涅槃(公元前5世纪)到印度佛教徒朝拜的中心。在耆那教的历史上,室罗伐悉底国也很重要。耆那教的两位师祖先生主和明光主的诞生地也在这里。此地曾是古印度16 大国之一的乔萨罗国的首都所在地,是非常繁华的一个商业中心,有三条商道在此会合,极盛时期,该地居民有57000 户。但是玄奘观礼时,已是满目荒凉了。宫城旧址已成废墟,名胜古迹大都荒废倒塌,仅有居民居住而已。

离开室罗伐悉底国,往东南行400 公里,来到劫比罗伐卒堵国,该国位于今尼泊尔南境内,该国的都城劫比罗卫城便是释迦牟尼的降生地。这里有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正殿的旧址,都城西北有上千座佛塔,是释迦牟尼被杀害的地方。城南2 公里,有一片尼拘律树林,佛教徒称为“无忧树”,是释迦牟尼成道后回国为父王讲经说法的地方。玄奘在这里听到了释迦族被诛杀的经过。

早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释迦族就在劫比罗伐卒堵国的地方居住,位于今印度北境与尼泊尔南境交界一带。在释迦牟尼出生时,释迦族人口数约百万,家族强盛,分居10 城。其父净饭王为国王,住在劫比罗卫城,十分殷富。大约在释迦牟尼成道后,释迦族人鄙视胜军王出身低微,便用仆人的女儿蒙骗他,胜军王不知内情,用重礼取回仆人的女儿,立为王后,所生儿子就是毗卢择迦王。毗卢择迦王年幼时,曾到母舅家请教求学,来到释迦族所在的都城,见到一处新建的讲经堂,便到里面歇息。释迦族人听说后,便驱逐边说:“下贱奴婢的儿子,竟敢住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释迦族建造的,是准备让佛陀居住讲经的。”由此,毗卢择迦王受到侮辱,便为释迦族的诛灭埋下了祸根。待毗卢择迦王继承王位后,兴兵讨伐释迦族,讨伐获胜。《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虏其族类,得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并从杀戮,积尸如莽,流血成池。”

据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柱铭文”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亲自到劫比罗卫城,为被诛杀的释迦族人建立了上千座佛塔,于释迦牟尼降生地立石柱以资纪念。此后数世纪中,劫比罗伐卒堵国急剧衰微,而有关衰微的历史记载非常稀少。5世纪初中国僧人法显到该地寻访时,已是“城中都无王族,甚兵荒,止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到玄奘时,往昔释迦族聚居之地,仅留下“空城数十座,荒芜已甚”。玄奘之后约八九十年,中国僧人慧超也来此巡礼,他的《往五天竺国传》称:“劫比罗伐卒堵国,即佛本生城,无忧树见在,彼城已废,有塔无僧,亦无百姓,此城最居北,林木荒多,道路足贼,就更荒芜了。”

离开释迦族被诛杀的地方,向东行进,走过连绵五六百里的大荒林,便到了拘尸那揭罗国,又称拘尸那城,意思是茅城,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尔镇卡西亚(Kasia)村,相传释迦牟尼在间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释迦牟尼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来到拘尸那揭罗。一天突然患病,研究认为有可能是吃了“栴檀树菌茸”(猪肉),结果食物中毒。他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于是传来弟子们,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这一夜有位120 岁的老人名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是释迦摩尼住世最后弟子。然后让弟子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打起一个卧床,侧卧在上,佛安慰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语毕,安详的离开了世间。双树惨然变白。卧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称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四周开了小窗户的圆筒状建筑。内有一尊六尺长的黑色石质但是全身贴金的卧佛。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称为拘夷那竭城:“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城中人民亦稀旷,只有众僧民户。”。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废,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 林。起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槃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8世纪时高僧慧超亦到过此地,在所著《往五天竺国传》中称为拘尸那国:“拘尸那国。佛入涅槃处。其城荒芜。无人住也。佛入涅槃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洒。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拘尸那揭国是一座荒城,今地在印度北部戈拉普尔东面的卡西亚。城西北2 公里处有片“沙罗林”,林中4 株高大的树下便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地。玄奘到此地时,见到一所砖砌的大精舍,里面绘有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卧像,头朝北而卧。精舍旁边是一座高60 米的佛塔,塔前立有石柱,记载着释迦牟尼寂灭的事,但未书年月。据说释迦牟尼生在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3月15日,活了80 岁,大概与中国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出生后生母去世,由姨母喂养。长大后厌恶优越的太子生活,于29 岁时出家,苦修6年,35 岁成道,此后传教至死。

考察释迦牟尼涅槃之地后,玄奘又到婆罗痆斯国,即今印度北部瓦腊纳西,寻访到佛教史上著名的鹿野苑。它是释迦牟尼35岁成道后,最初给他的5 名随从侨陈如等人首先传教的地方。鹿野苑与释迦牟尼降生地、成道地、涅槃处并称为印度佛教四大圣地。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后,栖隐山林。其父净饭王便命令家族中3人、舅族中2 人道:“我的儿子离家修道,孤身在山泽和丛林中,因此命你们去跟随他。你们在内事叔父、伯舅,在外则是君臣,有什么动静,应该知道如何行事。”这5 人便是侨陈如等人,他们跟着太子暗中护卫。途中经常讨论着“应该在安乐中修道还是苦行中修道的问题”。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6年苦行,方悟到苦行无益,而身体也已极度虚弱,勉强行至尼连禅河,洗去了6年的积垢,随后受了牧女供养的稀粥,即“乳糜”,才恢复了气力。带她悟到正果之后,到鹿野苑才开始向他的随从侨陈如等5 人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