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东归之途

第五章 东归之途

曲女城大会结束后,玄奘返回祖国的行程就提上日程了,但是并没有得到戒日王的应允,反而邀请玄奘参加为期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玄奘听了以后说:“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王尚不吝珍财,玄奘岂可辞?少停住,请随王去。”玄奘认为自己来到此处求取佛法,虽然达成所愿,但是不能忘本。大王能够不吝啬钱财给予自己帮助,自己怎么可能推辞离去,自己很愿意前往。可是这次大会以后玄奘也没有成功离去,因为玄奘的威望因为这次求法而变得奇高,戒日王希望玄奘能够帮助他弘扬佛法,就找了一切托词,让玄奘在此处逗留了十多天。

在这段时间里,鸠摩罗王也来挽留玄奘,并给承诺:您如果愿意经常住在我鸠摩罗王统治的国家里,接受我的供养,那么我也信奉佛教,并且还会为师父您建造一百所寺院。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回国的日期又将被拖延下去,无奈,玄奘只好跟几位印度的国王请辞:支那国去此遐远,晚闻佛法,虽沾梗概,不能委具,为此故来访殊异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经言:“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无眼之报,宁不惧哉?——支那国距离这里很遥远,对佛教的见闻也是很晚才开始,尽管大概有所了解,但是并不完备,所以我才不远万里来到印度求学访问。现在,我终于有所学,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支持我的是我的国家那些善男信女对佛学的虔诚,所以,我不敢忘记他们。古书上曾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如果各位国王继续强行留住我,就会让我们的那些善男信女失去了了解学习佛法的权利,难道就不怕无眼的报应吗?最后这句话的分量很足,戒日王也明白了玄奘归国的急切心情,也就不再挽留了。就询问玄奘:“不知师父您准备从哪条路回去?如果师父您取道南海的话,我当发使相送。”这条记载表明,戒日王原来是打算正式派出使者和随行人员护送玄奘由海路返回唐朝。我们知道,在唐朝,中印之间的海路交通已经相当发达,从南印度或者东印度的港口出发,到今天的广州或者福建沿海上岸,这条路相对来说,无论从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旅途的安全性,以及随身物品运输的便利性来讲,都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但是,玄奘却没有接受戒日王的建议,解释说:“我开始出国的时候,经过唐土的西部边疆,有个国家名叫为高昌,那里有个国王非常信奉佛法,听说我要到这里来求发,非常高兴,而且给了我很多资助。我曾经跟他相约,等到我回去的时候,要到他那里停留。所以我不能选择海路,必须由原路返回。”随后,戒日王又问玄奘:“一路上需要多少费用?”但是玄奘也拒绝了。但是,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还是赠与了他很多东西: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一头大象等等,但是最后玄奘只拿了一件雨衣,是用动物的细毛织成的,能够让雨水停不住,作为途中防雨所用。就这样,玄奘终于得以回国了。在他离开那一天,以戒日王为首的印度国王们率领群臣来送别玄奘,这一年,玄奘已经四十二岁了。

据记载,玄奘东归的行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一路上有了整个印度国的支持。当时玄奘是同北印度的一个国王一同搭伴而行的。在玄奘已经上路三天了,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居然又率领着几百骑的人马赶上来,再次和玄奘告别。同时,戒日王专门增派了四名官员带上盖有戒日王王玺的王书,送往沿途各国,命令他们派马相送,保证一直把玄奘送到大唐边境。有了这些保障,玄奘的归程同前来之时的遭遇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从留下来的史料看,玄奘一路上也拜访了很多佛教圣地,沿途也在不断的讲法。

尽管如此,玄奘在东归的路上还有一些小插曲。当玄奘一行准备渡过信度河(即今印度河)的时候,还是出现了意外。信度河河面很宽,玄奘吩咐景点和佛像和其他人分别乘坐船只渡河,但是当行至河流中央的时候,突然风浪大起,船只不稳,负责看守经书的人也掉到了河里,最后大家都脱险以后,发现一共有五十夹的经书和原打算带回唐朝的奇花异果的种子都葬身在了信度河里。当这一行人都在哀叹损失惨重的时候,玄奘看到了似乎早已等在岸边的迦毕试王,迦毕试王问玄奘:“听说您在河里丢失了经书?”玄奘说:“是的,我损失了五十夹。”迦毕试王就接着问道:“你是不是随身带了好多别的东西,比如印度的奇花异果的种子?”出家人不打诳语,玄奘坦然承认了。迦毕试王就告诉玄奘:“就是因为这个,才导致了这次翻船事故,但凡有人打算把这些印度仅有的奇花异果偷带出国的话,就要翻船。”这个说法信看似有些迷信,但是他们当地一定也遇到过不只一次这样的事件,所以慢慢的形成一种所谓的经验之谈。损失了这么多的经书无疑是玄奘最痛心疾首的,于是,玄奘接受了迦毕试王的邀请,在当地的一个寺庙停留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期间玄奘派人到乌长那国去补抄佛经。迦毕试王还仿效戒日王的做法,为了向玄奘表示敬意,特意为他举行了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大会结束后,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位迦毕试王依然伴随着玄奘,一直把玄奘送出了国境。在出境时,又为玄奘举行了七天布施大会,这才和玄奘道别,并且还派了一位大臣带领一百多人,护送玄奘翻越大雪山。我们大致可以说,就是他把玄奘送出了印度国境。

玄奘在东归的途中,也记录了很多途经国家的特殊的风土人情,例如其妇人首冠木角,高三尺余,前有两岐,表夫父母。上岐表父,下岐表母,随先丧亡除去一岐,舅姑俱没,角冠全弃。这是在一个叫做睹货逻国的地方,当地的妇女头上都带着一个用木头做的角,大约有三尺高,这个角有两个分支,一个代表公公,一个代表婆婆,如果公公去世了,那么就要去掉一个角,婆婆去世的时候再去掉另外一个,如果公公婆婆都去世了,那么妇女就不带帽子了。玄奘在另外一个叫做呬摩呾罗国的地方,这个民族的妇女也有相似的习惯,在《魏书·西域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风俗与突厥略同。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角焉。

书中的记载就是说它的风俗也跟突厥差不多,但是接下来这个角所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其俗兄弟共一妻”,因为那里的少数民族的习惯是,无论多少的兄弟都只娶一个妻子,这是一种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风俗。所以这个女子戴的这帽如果丈夫是独子,她等于嫁给一个人,戴个独角帽;那如果丈夫比如有三个兄弟,那就要带四角帽,上面要带四根角。

沿途各种奇闻异事都在玄奘的相关记录中有所记载,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涉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