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护航
离开了高昌以后,玄奘与欢信等高昌护送人员排成长行,浩浩荡荡的向西行进。过了十几天,经过了无半城,笃进城,到达了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县境)。玄奘归国后写《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行经历时,就是从阿耆尼国开始记述的。
此国属于西域诸国中的一个弱小的国家,南北400 多里,东西600 多里,四面都是山,道路比较崎岖,气候温和,舒畅宜人。居民多穿毛织品衣着,剪发,不束巾帻。国王喜好勇略,民风崇尚旷达豪迈。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加增减。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2000 多人,信奉小乘佛教。教义戒律完全遵循印度。就在玄奘一行前往阿耆尼国王城的路上,遇到了一处佛教圣迹名叫阿师父泉。此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所处的位置,在大道旁的沙涯上,崖高数丈,泉水从半崖涌出,行人抬头可见,甚是奇特。此泉的地址在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的阿格尔布拉克。问起此泉来历,玄奘感到更为的神奇。当地人传说这里曾经是没有水源的,有个上百人的商队路经此地,所带的水用完了,但是这里渺无人烟,正在干渴难忍之际,商队中的一行脚僧同行,他除了衣钵,别无他物。途中所需食物,全靠商队供给布施。对于他的来历大家都全然不知,正在大家都手足无措之时,行脚僧不慌不忙的对大家说,要我求水先要依我三件事情。第一,先随我拜佛。第二,接受三皈五戒。第三,我上崖求水,大家需要在下面祈祷。商队在危难之时,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行脚僧登上了沙崖,商队的人们都跪在下面祈祷,奇迹果然是出现了,沙崖的半腰间突然涌出一道清泉。商队复活了,大家喝够了,盛水的皮囊装满了,却不见了行脚僧人。上去一看,万万没想到行脚僧人已经坐化逝世了。刹那间,欢欣鼓舞变成了巨大的悲哀。商队哭声震天,哀悼这位救命的菩萨。按照西域的习俗,商队的人们将他的遗体火化了,在他坐化的地点,用砖石砌成了一座塔,安放他的骨灰,让后人纪念。从此这个奇特的山泉,水源不断,为往来商旅提供着泉水。因为当时谁都不清楚该行脚僧的姓名,为了纪念他,按照当时的祈求语称此泉为“阿师父泉”。
玄奘等一行人与数十名的胡商在阿师父泉同住宿了一夜,当天晚上,胡商夜中私发,前行了十余里后遭遇了盗贼劫杀,无一人逃脱。及至次日玄奘等人赶路,经过胡商遇难之地,只见胡商尸体横七竖八,躺了一地,财产全无。玄奘继续西行渡河南行了四十多里地,抵达了阿耆尼国王城。国王率领大臣迎接,玄奘入城补给供养。离开了阿耆尼国王城后西行了七百多里,到达了屈支。屈支,又作龟兹、鸠兹、屈茨、归兹、丘兹、屈兹、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龟兹语kutsi,梵文Kuci 之音译,今称库车。其国境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汉通西域以后,龟兹归属西域都护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龟兹和于阗、疏勒、焉耆(或碎叶)一起成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龟兹位于“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处要冲,是为印欧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处。玄奘后来对屈支的描写原文为: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黍、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奈、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匾也。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清耽舐,人以功竞。屈支佛学盛行,有一百多所寺院,五千多僧人。从屈支再往前行,便是葱岭。当时已经是寒冬的季节了,葱岭是冰雪封冻,骡马不能前行,只好在屈支停留了两个月。在屈支国玄奘接触最多的是木叉鞠多。唐朝时期,西域有一个叫龟兹国(现在有叫龟兹县),当时的佛学领袖就是木叉鞠多,曾经在印度留学20 多年,住在奇妙寺(翻译名),玄奘西行中和此人有一场佛辩,这家伙死不认输。据说事后玄奘求见,还躲着玄奘不见,后来很敬佩玄奘,称玄奘是当时少有的佛学奇才,同龄中少有,以后必成正果。此人是该国的佛学泰斗,曾经留学印度多年,对印度的声明学即语言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屈支国的人都对他十分的敬重,屈居国王之下。刚开始的时候,菊多大师常常对玄奘有着轻视傲慢的语气。随着相处的时间日益增多,玄奘与菊多讨论佛经义理期间彼此之间的了解颇多,菊多就不再对玄奘傲慢轻视。菊多对屈支王的叔父智月法师说道:“这位大唐和尚很不容易应对,印度的壮年学者未必有他那样渊博的学识呢!”两个月过后,天气已是雪地解冻之时,屈支国王增派骆马,送玄奘西行。经过拜城,到达了葱岭北隅的凌山脚下。准备翻越凌山天险。凌山即位于新疆温宿县境内西北部穆素尔岭,也叫托木尔峰。《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从凌山的山下仰望,白皑皑的一片冰雪,上面与云相连,俨然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山。山坡结冰,又冷是又滑,立足很困难,攀越更是艰难。山上的冰凌都成峰状,高达百尺,奇形怪状的。偶尔会遇到雪崩,冰峰断裂,巨大的冰块满山滚落,夹杂着狂风暴雪,行人吉凶难测。
玄奘与高昌护送人员翻越凌山的时候,走了七天七夜。因为整个凌山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是没有人家,所以只能是“悬斧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过了凌山后,同行的人员中因为冻饿而死者十有三四,驼马死得更多。越过凌山后又遇到了热海。热海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即伊斯塞克库尔湖。热海并非海水是热的,而因为水质闲苦,终年不结冰,故有此名。热海东西长,西北狭,周围1500 多里。海中波涛汹涌,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在没有大风的情况下,也是洪波数丈,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呀!海的四面环山,众流汇集,鱼龙混杂,灵怪的事迹常有耳闻,所以无人敢生网钓之念。来往行人听到热海的许多怪事,都惴惴不安,心有余悸。玄奘一行人沿着热海向西北行进。约六七天到达了素叶城。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玄奘法师在此城见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得到可汗所赠丰厚资助及通行国书,并派一名通解汉语的少年随行,一路护送西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长2500 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称唐僧古道,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循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碎叶河(又名楚河)河谷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呈东西走向,长200 公里,最宽外80 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 米,山里多温泉,谷地气候宜人,可称得上丝绸之路上又一“河西走廊”。据玄奘记述,自凌山行400 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 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胡商杂居。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国在西域设的重镇——碎叶城遗址,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一千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中国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爬上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 公里的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可见,碎叶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镇。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内一个富商之家。李白在碎叶一直长到五岁,幼小时,其父就在这里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碎叶的文化在唐代与内地没有两样。碎叶城——高宗调露元年置,属条支都督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是唐朝西域最远的一镇,也为丝路上一重要城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素叶城是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的都城所在地。Uanzang 行至素叶城郊,忽然遇到一队突厥骑兵,背挂弓箭,牵犬驾鹰,迎面而来。最前面的一人便是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原来,可汗正欲出城打猎。这时护送玄奘同行的高昌御史欢信,认识统叶护可汗,他拿出高昌王的书信和礼单与可汗相见。可汗看了以后非常的高兴,大笑一声说:“原来是大唐和尚到此呀,失敬失敬啊!”于是便率领人马与玄奘一同返回城中,安顿玄奘人马歇息。随后再三慰问旅途辛劳,犒赏护送人员。进入了素叶城后,玄奘最担心的是统叶护可汗的态度。因为当时统叶护自从继承了兄长射匮可汗的汗位以来,西突厥处在全盛时期,疆域逐渐扩大,西域诸国都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统叶护是西突厥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句话就能关系到玄奘能否顺利西行。玄奘私底下问欢信:“几天以来,可汗对我们热情接待,总不会像是在高昌那样硬行留我吧?”欢信说:“不可能的。如今可汗的儿子娶了我高昌王的妹妹,你又是高昌王的义弟,可汗是会按照高昌王的请求帮助你西行的,再说了,现在大唐厉害,可汗可是惹不起的,现在他正要娶大唐的公主,与唐朝结亲联姻,虽然此事正在酝酿之中,但可汗迟早是要成为大唐的女婿的,所以现在凡遇到大唐来的人他都要毕恭毕敬的,以礼相待,高僧就不必多虑了。”果不其然,几天后,可汗已经开始派人准备着玄奘路途所需了,玄奘方可安心下来,在素叶城停留了数日,为可汗的臣民们讲示五戒十善及《波罗蜜经》。离开素叶城的时候,可汗令通晓汉语的手下官员摩咄等人,陪同玄奘一同西行,并写了数十封国书,遣使奉书先行,分送所属各部,书信中嘱咐各国国王,沿途迎送,不得怠慢。凡是有名的僧圣的名迹之地,务必要安排参访。临行前,再三叮嘱摩咄等人,要途中小心伺候着,务必要送到印度边境方可回国复命。这些安排为玄奘顺利到达印度,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