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遗骨

玄奘遗骨

公元669年4月18日,也就是在玄奘圆寂五年之后,唐高宗李治的寝殿位于长安城东北方向的大明宫,他常常推窗窗就能看到白鹿原方向,为了避免他触景伤情,最后决定要玄奘的遗骨迁至樊川北原,位于长安城南三十里的地方。唐朝末年,长安城被攻破的时候,玄奘的墓塔并没有幸免于难,也毁于那次战争,玄奘的遗骨被再次迁至终南山紫阁寺供奉。

公元988年也就是北宋端拱元年,南京天禧寺住持法师可政和和尚朝山时候发现了玄奘的遗骨。北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他把玄奘的头骨带到了金陵天禧寺供奉,并在安葬玄奘大师头骨的石函上刻写道:“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灵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

明成祖永乐六年也就是1408年,天禧寺毁于大火,明成祖在南京中华门外建了一座报恩寺,用来供奉玄奘顶骨。

清朝末年,这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时的一场大火,自此,玄奘的遗骨真的开始深埋地下一百多年。

针对这一部分关于玄奘遗骨的记载,曾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陕西省的大部分学者则持不同意见。10年前,陕西省考古、历史、文物、宗教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学术辨析讨论,曾得出“玄奘遗骨至今仍存兴教寺中”的结论。

针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由于历史上黄巢起义军“发塔”以致“玄奘顶骨、遗骸”被迁葬的说法,陕西省考古所石兴邦、社科院陈景富、陕师大马迟等10 多位专家学者根据大量史料和佛教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学证明,对“黄巢发塔”的真伪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一致认为:自公元669年后,葬于长安兴教寺的玄奘法师之墓塔从未有记载被发掘过。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对寺院重修的记载甚多,但寺塔始终完好保存着,有关被发掘破坏的记载绝无一字。

至于玄奘墓塔被发掘的记载仅出自南京方面,即其1942年出土的宋代石函铭文及《建康志》《金陵志》各一次,而每次记载所获得“玄奘顶骨”的地点均各不相同,记述粗略混乱,其所获得“顶骨”之事又发生在黄巢起义之后140 余年,无论正史、野史及陕西的方志、杂记都无记载可佐证,甚至无传说口碑为凭,因而石函铭文记载不足为信。其次,黄巢起义军从未殃及兴教寺,更无“发塔”举动,义军在长安期间与佛教界及僧众相处甚好,也不缺钱用,毫无理由去破坏寺塔。

历代兴教寺重修及《游城南记》等记载说明,在此期间兴教寺未遭毁坏,寺塔完整。尤其是北宋政和五年的重修,增建圆测、窥基两舍利塔于玄奘塔两侧,都有力地证明了玄奘墓塔完好、其遗骸仍瘗藏在兴教寺内。同时,史学研究应当把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区分开,僧人可政传得“顶骨”应属宗教性说法,不应当做史实看待。因而兴教寺玄奘遗骨安葬地是历史定论,“发塔”等奇谈怪论是以讹传讹,不能成立。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南京被攻陷以后,也就是在1943年的2月23日,当时的日本高森隆介部队驻扎在这里,就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建造道垣神社,在建造过程中发现了用于存放玄奘遗骨的石棺,并且周围还有很多的佛像、佛器和珠宝,周围还有两方墓志,上面说明玄奘遗骨迁移的相关文字记载,让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玄奘的遗骨。

但是日本却想把这些文物占为己有,要运回日本。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汪伪政府没有任由日本自行处置,而是经过多方协商,最后决定把玄奘的遗骨分为六分,分别存放至日本、广东、南京、成都、北京和天津。后来,据说位于广东和北京的两部分在文革中遗失了。而当初放在日本的那一份,被台湾的佛教人士争取,在1966年11月25日,在仓持秀峰等五位日本高僧的护送下将玄奘的遗骨运到了台湾,供奉了台湾的日月潭玄奘寺,当时还建造了慈恩塔,提名为“国之瑰宝”。位于南京的一份,先是供奉于小九华山三藏塔,于1973年移至南京灵谷寺。公元2000年在纪念玄奘诞辰1400 周年的时候,位于西安市慈恩寺院内的“玄奘三藏院”建成,此处玄奘遗骨的一部分被赠于“玄奘三藏院”,据记载,这部分遗骨重7.61 克,长39.6 毫米,宽18.8 毫米。千百年来,玄奘的遗骨一直被人们寻觅和保护着,这是人们对玄奘的一种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