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玄奘精神
玄奘立志往印度求法,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求法而求法,不及其他。当时,中国佛教界没有人要他去求法,国家更不批准他出国,他甘愿作一位偷渡出境的国犯,不顾自己生命安危,经历重重困难,到印度留学。他这种坚苦卓绝、为法忘躯的精神,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者,任何人也不敢冒险尝试的。他在印度十多年,不仅在佛法的造诣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对印度风俗民情、地理历史等了解深,也甚少人能及。至于他在印度获得的崇高荣誉和地位,更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来宗教留学史上之第一人。其所翻译经典之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翻译史上无与伦比的。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大师译经75 部1335 卷,其中《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辩中边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唯识论》《成唯识论》等,都是法相唯识的重要论著。《成唯识论》乃是当时印度的十位唯识学者,安慧、护法、亲胜、德慧、难陀、德慧、难化、净月、火辨、最胜子、智月所共述,乃唯识学的一个大结集。玄奘于此论名为翻译,实则由他消化后,总其全部学说精英撰写出来的。玄奘从印度回来译出法相诸论后,法相宗才在中国大行其道。
法相属世亲的大乘有教,其经论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由法相而及法性,就是先说色法,再说心法;一种是由法性而及法相,就是先讲心法,再讲色法。所以法相宗又可分做两宗,前一种为法相宗,后一种就是唯识宗。玄奘在译经十九年中,造就了一群法相学者。窥基就是最得意的弟子,他继承师业,继续光大法相的门户,造成唯识论述记枢要,确立了唯识宗的基础。鸠摩罗什译出三论,为中国三论宗的初祖。三论为龙树的大乘空教,以“遮”的方法,言一切法自性皆无,破大小乘人之迷执于有。三论宗本来曾盛行一时的,但在唯识宗的影响下,未能加以发展,到宋时就并入天台宗而衰亡了。
唯识宗在唐代盛极一时,但到了宋代,研究的人便渐少。后来连诸论述也亡佚不少,更是近于绝学。唯识宗本与华严、天台合称为唐代的教下三家。到后期禅宗大盛,提倡不立文字,主张顿悟,正好荡除三家之障,所以便代三家而兴了。综观上述,中国的大乘佛教也和印度的一样发展。先是空宗,后为有宗。在有宗之中,法相宗占去一席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玄奘的译经事业造成的。
玄奘留给中国人的,远不止1235 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种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玄奘西行求法,完全出于一种信仰,出于对真理的追求。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离开长安西行时,正值大唐立国不久,有不许官民越界去西域诸国的禁令,当时佛教界一些头面人物,害怕玄奘求得真法,威胁自己的地位,也千方百计暗中阻挠。最后玄奘游历天竺及西域各国后归来,翻译了众多的经书,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来自异域的新养分,留下了对中亚史和印度史影响深远的《大唐西域记》。玄奘的弟子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序言中评价道:“(玄奘)春秋寒暑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偃异学之高车贲,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这还只是玄奘同时代人的评价,真正的大家,是要经过千百年后,由历史来做评价的。今天看来玄奘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曾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徒,意义不仅仅在佛教,虽然他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我对他的定位是一个伟大的信仰者和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代表着一种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我们是缺乏的,但是我们当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具备这种精神,玄奘就有。这是一种认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缺少的,像玄奘这样的伟大人物有,而我们把它忘记掉,不去发扬它,那么这就是可耻的。”
玄奘法师探索真理,精深谨严,对因明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印度曲女城大会上,以“真唯识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国以后,除译经外,还时时讲学。唯识学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统,在他为弟子的讲述中,更处处以因明论证唯识的道理,使法相唯识学更加完备而发扬光大,成为慈恩宗的鼻祖。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玄奘的行动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徒步从中国到达了印度,这不仅仅是玄奘个人的胜利,也是盛唐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赵朴初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
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足,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亲践了110 国,听闻了28 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终于发掘出了埋没了几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印度历史学家Ali 说:“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