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抄经
玄奘进入北印度境内的第一个国家叫滥波国,是一个方圆1000 多里的小国,滥波,梵名Lampa˄ka。又作蓝婆国、览波国、岚婆国、婆哿国。北印度西北境之古国名。此国约相当于现今印度西北境与阿富汗喀布尔地方间之拉古蒙(Laghman)一地。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滥波国周千余里,北背雪山,三垂黑岭。该国彼时附属于迦毕试国。气序渐温,微霜无雪。其国俗丰乐,人尚歌咏,志性怯弱,情怀诡诈,体貌卑小,动止轻躁,多穿着白叠。伽蓝十余所,僧徒寡少,并多习学大乘教法。天祠数十,异道甚多。又据新罗僧慧超(546~622)之往五天竺国传载,其时览波国隶属于建驮罗国。此外,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说密印品,皆述及此国。
在滥波国停留了三日,参观了佛塔,玄奘从这里匆匆而过,便往迦毕试国附属的几个国家观礼圣迹。到达揭罗喝国(今阿富汗东北部),那揭罗曷国有一座城市叫醯罗城,也就是古代汉文记载当中的佛顶骨城——这意思很明白,这个地方跟佛陀的顶骨有某种关联。醯罗城是极其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上到过这里的中国求法高僧很多,晋代的法显、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因为除了佛顶骨外,那里还保存着很多佛陀的遗物,如佛陀的骷髅骨、佛陀生前穿过的袈裟和法服,还有他的一些日常用具。这其中,佛顶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对于佛教的舍利来讲,顶骨的地位非常高。有很多国王曾经把这些佛顶骨和东西抢走,但是它们不久又自动地回到了醯罗城。当然,这些记载有一定的神话成分。法显比玄奘还要早到印度,在《法显传》里就留下了关于这块珍贵无比的佛顶骨的描写,还提到当地对这块佛顶骨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管理制度:“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也就是国王怕这块佛顶骨被人抢走或者遗失,就在国家里面找了八个豪姓,即八个著名的人或者大族,来共同看护这块佛顶骨。每天早晨八个人要同时到,大家相互鉴定过印章或钥匙,然后才可以共同开启,把这个佛顶骨展览出来供大家瞻仰,这当然是套非常严格的制度。而且开了以后,每天必须奏乐,国王必须到场,必须有鲜花供奉,这一套仪式都是非常隆重的。当地的人相信,佛顶骨是非常神圣的,除了顶礼膜拜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套仪式向它拜求福祸吉凶,这叫做“取印”。关于这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记载:“欲知罪福相者,磨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意思是说:如果想知道你的祸福吉凶,可以先把香磨成末,再拿这种帛练(就是很好的绢或丝织品)把粉末包裹成一个团,轻轻地、很尊敬地放在佛顶骨上,然后在这个香粉上面就会留下不同的痕迹,显出不同的影像,据此可以判定你是有福还是有祸,是吉还是凶,这就叫“取印”。玄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与佛骨“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个太难得了。玄奘照着这个做了以后,得到的是个什么印呢?是菩提树像。大家要知道,“菩提”本身是个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和觉悟,这对于一个高僧来讲,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也是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个印。当地看护这个佛顶骨的僧人也感叹说很难得,因为他看到无数人来取印,都很少看到能取到菩提树像的,所以记载当中就讲,守护僧人向玄奘“弹指散花”。印度人比较喜欢弹指,这在古代印度是表示喜悦和致敬的一种举止,而且这种举止曾经有一段时期传入过我国,比如东晋的丞相、“三朝元老”王导,他在见到别人的时候也是弹指。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宫廷就流行这个礼节,只不过在今天看来是很不礼貌的罢了。跟玄奘一起去的两个小沙弥也都取到了很不错的印,一个是佛像,一个是莲花像,所以大家都是心想事成。醯罗城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不仅是因为这个小城有佛祖神圣的舍利顶骨,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醯罗城的西南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这个庙荒芜已久,已经没有僧人居住了。庙西南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山洞,洞口非常小,但进去后里面很开阔,这就是著名的佛影窟。据说,佛影会出现在这个洞里,曾经有人,或者说有缘、有福的人,能够看到佛的影子和形象。《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是:“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好比在这里有个电影院,能够让人看到一段历史纪录片,而这个纪录片的主角就是佛陀。对于玄奘这样一个求法高僧来讲,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尽管玄奘到了醯罗城,但是到佛影窟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而是艰险万分,途中经常会有强盗出没。那些迦毕试国国王派来护送玄奘的人觉得这个地方太危险,不愿意去,但玄奘还是毅然决定孤身前往,因为他说这个机会不是千载难逢,而是“亿劫难得”。沿途找不着人带路,别人都不敢去,一来是路途很艰险,二来没准碰上强盗连命都不保。后来玄奘遇到一个小孩子,非常勇敢,就带领玄奘走了一段。接着又遇到一位识途的老人,他被玄奘远道而来求法所感动,也欣然同意带路。往前走了几里,果然遇见了五个强盗守在山道上,手里都拿着明晃晃的刀。玄奘这一路过来,强盗见得也实在太多了,有点见怪不怪了,所以看见这五个举着刀的强盗时,玄奘倒是非常镇静,只做了一个举动,把帽子给摘了。因为在旅行当中,尤其是走山路的时候,僧人跟俗人穿的行装往往没有明显的分别,但是把帽子一摘,那就等于明白地告诉这伙强盗:我是个僧人。这些强盗一见是位僧人,又是孤身一人,旁边就一个老头在带路,就问他想去哪儿,玄奘回答说:“欲礼拜佛影。”这些贼很有意思,很把自己当回事儿,问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师不闻此有贼耶?”强盗们好像觉得自己很著名,而你这个僧人居然不知我们的来头,于是火气就上来了。玄奘的回答那就更棒了,因为他在应对强盗方面很有经验,而且处变不惊,说道:“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衢,奘犹不惧,况檀越之辈是人乎?”这几个贼非常有意思,看来也似乎不是专业的贼,他们看见玄奘孤身一人,又是一个法师,再一看他身边也没带什么宝贝,居然放下了抢劫的念头,跟着老人和玄奘往前走,准备看佛影去了。到了佛影窟,玄奘按照这个老人的指点,在洞东面的墙壁底下,在黑黝黝的洞里开始礼拜,拜了一百多拜却什么也没看见,漆黑如故,不见佛影。据记载,玄奘当时“自责障累,悲号懊恼”,他自己责怪自己障累,就是还有好多无名,还有好多挂碍,没有勘破真正的佛法,所以“悲号懊恼”,觉得自己的佛学境界和修养还不够。玄奘再念经、再礼拜,又一百多拜以后,东面墙壁上开始出现了朦朦胧胧的光像,很模糊,有僧人用的钵那么大,但是一闪即灭。玄奘悲喜交加,喜的是总算有光了,看样子这个佛影窟的确是有它的道理,他更有信心了,悲的是这个光太短暂了。玄奘没有办法,于是不停地礼拜,不停地念经,墙壁上又屡次出现一点点光,但也马上散去了。经过二百多拜后,玄奘发誓不见佛影绝不离开,后来这个墙壁上终于出现了佛影。据玄奘后来回忆说,佛是坐在莲花座上的,除了莲花座略微模糊一点以外,佛的形象非常清楚,不仅如此,佛身边的菩萨和身后的高僧也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玄奘面前。这可以想象,玄奘会是多么地激动!他赶紧呼唤躲在洞外的老人和跟来的强盗举火进来,因为必须有火来点香,然后才能礼拜。等这六人举着火进来的时候,佛影一下子又消失了。那么玄奘让六个人出去,自己又接着礼拜,于是终于满足了心愿,佛影又显现了。在同去的这六个人当中,有五人最终也看到了佛影,但是有一个人怎么都看不到,这就是佛家所谓的“机缘”了。玄奘在这里看到佛影,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五个强盗把刀给扔了,请求玄奘给自己受戒,也成了信徒。佛影窟出现了佛像这是事实吗,玄奘的记载可靠吗?有很多的专业学者曾经多次的刀佛影窟亲自考察过,日本著名的学者足立喜六研究过《法显传》,留过一句话:石窟在石山之绝壁,西南向,入口狭小,内深,有不完全之采光窗,斜阳射入,津滴内壁,故投映影象。可见玄奘的记载并非凭空捏造的。
玄奘从这里继续往南进发,走了五百多里山路后,来到了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健陀逻国。在健陀罗国玄奘参观了菩提树、佛钵庙、迦腻色迦王他,并把从高昌带来的金银、绫绢分赠给这里的寺院。健陀罗国是印度佛教艺术发源地之一,有佛寺1000 多所,国人皆信佛教。公元2世纪印度迦腻色迦王曾在这里建都。印度佛教史上许多著名大师如罗延天、无著、世亲、法救、如意都出生在这里,所以玄奘在此国有短暂的停留。现在健陀罗国在今白沙瓦城,有一处古迹叫做讲经堂,里面有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打坐台上有一尊玄奘盘腿跌坐的雕像,据说这是当地为纪念玄奘在这里停驻而修建的。离开健陀罗国,行数日,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国王胡斯伟闻报,听说大唐高僧取经到来,特遣国舅领车队往边境迎接,自己亲率众臣及国中高僧到城门恭候。入城时,国王请玄奘乘坐大象,接至该国国舅所住持的阇耶因陀罗寺歇息。迦湿弥罗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西麓,这里原来是龙的大海,一片海洋,所以古时称此地为龙池。此国是小乘佛教发源地。在这里玄奘停留了约两年时间,算是在北印度境内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史书上所谓的“龙池抄经”,便是玄奘在迦湿弥罗国的一段事迹。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有两项收获。第一项收获是跟随僧胜法师学习《俱舍论》《因明正生论》等小乘经典,掌握了印度因明学、声明学的许多内容。僧胜法师是迦湿弥罗国的首座高僧,70多岁,博学多闻,思理淹博。他器重玄奘远道求学的意志,在多年不轻易出面讲经的情况下,破例为玄奘讲解了许多经论。这是玄奘入印度以来第一次接触小乘高僧对佛教经论的系统讲述。第二项收获是接触了中国境内没有的经论版本,这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第四次大结集时产生的原始贝叶经典。印度佛经在历史上有过四次大的结集活动。最早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口传。真正记载于贝叶的原始佛经冰传至后代的,都是这四次结集之后辑录存下来的。
第一次结集,发生于释迦牟尼涅槃后三个月。相传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入灭后,大弟子迦叶为了防止异端邪说渗入佛法,遂召集各地高僧弟子在王舍城集会,用回忆诵的办法把佛陀(释迦牟尼)言论,整理成书,书之于贝叶,确定为正式的佛教经典。当时结集地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被邀请结集的高僧有千人,但入窟者只有500 人,在迦叶主持之下结集。所以这次结集就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
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或“毗舍离结集”。发生于释迦牟尼涅槃后100年。有700 名高僧在毗舍离城集会,同样用集体回忆背诵方法汇集佛陀言论,并讨论订正了以“十事”为内容的佛教戒律,最终得到一本汇集性的经律,产生了继佛经之后的另一种形式佛律。由于这次汇集的经律,佛教内部持有不同看法,由此分裂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派别。
第三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二三百年,当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召集1000 比丘于华氏城续集佛陀言论,最终编辑了一部《论事》,意见各500 条,总计千条。《论事》现存260条,都是属于驳论方面的反面意见。这次结集的最大成果,是总结了佛教各宗对佛经阐释理解方面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开了经论的先河。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500年左右,即公元1世纪左右。当时迦腻色迦王按照协尊者的建议,在迦湿弥罗城召集500 罗汉,尊世友为上座,传述佛陀所说,论释三藏,众僧旁听分析,如无异议,则作定论,记载于贝叶。共得到30 万颂、960 万言,名为《迦湿弥罗城结集》。《迦湿弥罗城结集》,分为《邬波第铄记》《毗奈取婆娑论》《阿毗达摩毗婆娑论》三部分,各10 万颂。每四句为一颂,有韵律节奏,适合习诵,后来学经者多依赖此书。此书编成后,迦腻色迦王命人制成铜板,全部镂刻,石函咸封,建造佛塔,收藏其中。又命夜叉护卫,日夜防守,禁止任何外道携带出境。想学习的人只能亲自到迦湿弥罗城受教。后来历经战乱,国王更替,但这批经典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玄奘到迦湿弥罗国时,接触到经典正是第四次大结集时遗留下来的珍贵版本。他发现这批经典在阇耶因罗寺保存,该寺僧人向他介绍说这批经典保存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时间。他惊喜异常。请求该寺住持和国王让他学习研究这批经典,得到允准。于是玄奘住在该寺,静下心来抄写研读。大概用了近两年时间,系统地读完了这批经典。在这段时间里,他虚心求知的态度受到寺僧的尊重,国王也特别优待这位大唐来的取经僧人,特派20 人给玄奘抄写经书,并供给玄奘所需的一切费用。玄奘带回中土大唐的经论中,有很多便是这里得到的。
玄奘离开迦湿弥罗国后,往南行,走了将近500 公里来到磔迦国,在此国遇到一番不小的波折。此国位于今印度旁遮普平原,东边有片大森林,叫波罗奢大森林。玄奘途径此地时,与一伙商贾同行。遇到50 多名强盗,抢劫财物。这些强盗把他们的财物洗劫一空,又将他们赶到山坡上的一个枯池,推下去杀人灭口。不料这个枯池是山洪冲刷而成,深不可测,下不见底,底部有一水洞,直通山下。玄奘被推下枯池后,正巧落在长满蓬蒿蔓草的洞口上,他趁纷乱拥挤之时,从水洞匍匐溜出,奔跑间,遇到一个耕地的农夫,告知危难。好心的农夫吹起号角,集合了80 多人,带着器杖,赶到枯池旁边,救出了受困的人。而那群强盗们却携带着财物逃跑了。遭遇这场劫难,玄奘与同行的商贾已是衣资俱无,一贫如洗,只好当晚借宿于附近村庄。同行的商贾因财物被抢,纷纷哭起来。玄奘劝道:“居生之贵,惟乎性命。性命既有,余何所忧。经书云:‘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大宝不亡。小小衣资,何足忧虑。”第二日,玄奘与同行的商贾分手。来到磔迦国东境,即波罗奢大森林的尽头,遇一婆罗门长者。这位婆罗门长者搭一茅屋,多年隐居林间修行。自称700 多岁,是古印度者龙猛的弟子。只见他鹤发童颜,容光焕发如同青年一般。他跟前有两名侍者,皆已百岁出头,但说话声如洪钟,中气十足。玄奘一一见礼,甚为惊叹。说话中玄奘言及森林遭劫之事,婆罗门长者即派一侍者,去磔迦城为玄奘筹备衣资。磔迦城离此处最近,城中居民乐善好施。此城有许多福舍(慈善机构),专门赈济贫困匮乏的人,一般远行之人到此不受饥渴之苦。侍者入城化缘,在街上唱曰:“支那国僧,来近处遇贼,衣资俱尽,有缘者布施,无缘者莫问。”当即有人送衣送饭,也有人至林间慰问。玄奘除食物和几件夏衣留用外,其余钱物全部转赠众人。婆罗门长者亲得龙猛真传,学问精深,明《中》《百》诸论,善《吠陀》等书。玄奘跟他学《经百论》《广百论》,兼读婆罗门书,停留一个月。
玄奘离开波罗奢森林后,又往支那仆底国,住突舍萨那寺,随该寺高僧毘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轮》《显宗论》《理门论》。这里的人称中国为支那,说玄奘是他们“先王的同国人”。原来这支那仆底国就在今印度北境的费罗兹普尔,其国名称的由来,与中国人曾在这里居住有关。相传汉代河西走廊一带的汉族子弟作为人质在这里居住过。他们在这里开垦田园,建立了城都。玄奘到这里时,当地居民都很敬重唐朝,并有中国桃李传入当地之说。
在支那仆底国学习数月之后,玄奘又往阇兰达那国,跟随达罗代摩法师学《经部分毗婆娑论》,又往秣底辅罗国,向90 岁高龄的密多斯那大师学《辩真论》《发智论》。就这样边走边学,随处问学,由此印度向中印度进发。